以赋能理论为指导的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2023-12-19 15:44时红敏薛海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脑梗死

时红敏,薛海红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 滨州 256600)

急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动脉硬化或狭窄而引发局部供血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临床较为常见,致残率较高。 尽管早期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经历频繁的情绪变化及心理障碍, 因此在康复训练阶段还应重视其心理状况,帮助患者增强信心,从而促进其快速康复[1]。赋能理论可通过积极地运用正向激励理论,将患者的潜能完全激发出来,进而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基于赋能理论的康复护理采用一种互相支持、尊重的形式开展赋能过程,可帮助患者树立锻炼信心,有助于增强其肢体功能,提升康复效果[2-3]。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究以赋能理论为指导的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4 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女14 例;年龄36~85 岁,平均年龄(59.95±11.42)岁;病程8~28 d,平均病程(14.80±4.20)d;脑梗死类型:脑血栓16 例,脑栓塞13 例,腔隙性脑梗死13 例。 观察组中男27 例,女15 例;年龄30~74 岁,平均年龄(54.36±10.58)岁;病程7~25 d,平均病程(14.86±4.74)d;脑梗死类型:脑血栓18 例,脑栓塞14 例,腔隙性脑梗死10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诊断要点》[4]中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 或MRI检查确诊;首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且为单侧偏瘫;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存在重症感染者;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等,同时需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包括举臂、抬腿、站立及行走训练等,30 min/次,1 次/d。

观察组采用以赋能理论为指导的康复护理。(1)成立基于赋能理论的康复训练小组:由4 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 小组成员需接受专门培训,以加强其对疾病的了解。(2)根据赋能理论的五大步骤——明确问题、表达情感、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及评价结果实施康复护理。 ①明确问题:护理人员通过查阅病历资料或开放性提问的方式引导患者回答,了解其对于疾病的认知及心理状态、内心需求等,明确患者的康复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将上述内容准确详实地记录于护理计划单上。 ②表达情感: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间的交流,并认真倾听,引导患者主动思考自身问题并主动表达自身情绪等。 ③设立目标:护理人员根据前期评估结果,与患者共同商议,引导其设立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 期间应为患者提供专业建议,并将具体目标写在康复手册上。④制定计划: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锻炼计划,第一,良肢位摆放,包括健侧卧位、患侧位、仰卧位、抗痉挛体位,每2 小时更换1 次;第二,关节活动,遵循由近关节向远关节、由健侧向患侧、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的原则,协助患者重复进行关节屈、伸、内旋、外展等运动,20~30 min/次,2 次/d;第三,坐起、站立、步行训练,协助患者从床上坐起,角度由60°起,逐渐增加至90°,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控制坐起时间,待患者可在床边坐稳后,可进行扶床站立训练,20~30 min/次,2 次/d,之后逐渐借助拐杖进行站立练习,注意做好保护工作,待患者习惯站立后方可进行缓慢迈步行走,初始训练时间以5~10 min/次为宜,逐渐延长,2 次/d;第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穿衣、洗漱、如厕等,20~30 min/次,2 次/d。 为患者进行康复相关知识宣教,帮助其树立康复意识;督促患者按计划完成每日康复训练,并对其取得的细微进步进行肯定,激发患者的训练热情,促使其最终达成目标。同时,对家属进行相关指导,鼓励其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⑤评价结果:定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价,包括计划执行及目标达成情况。 对于未达成的目标,鼓励患者分析失败原因;对于已达到的目标,鼓励患者总结成功经验,指导其通过反思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调整疾病管理目标及计划。

两组均持续护理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肢体肌力:护理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检查分级(MMT)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国际标准分为6 个等级,即0~5 级,5 级为正常,随着患者肌力减弱,等级依次递减,0 级为完全瘫痪。 (2)自我效能感:护理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共10 个条目,总分10~40 分,评分与患者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3)生活自理能力:护理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步行、上下楼梯、洗漱、穿衣等10 项基本能力,总分100 分,评分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呈正相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GSES评分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肌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上、下肢MMT 分级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上、下肢肌力MMT 分级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MMT 分级比较[n(%)]

2.2 两组自我效能感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GSE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GSE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GSE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GSES 评分比较[(±s),分]

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组别19.17±2.13 19.26±2.04 0.209 0.835 24.50±1.85 29.81±1.69 13.744 0.000护理前护理后

2.3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BI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BI 评分比较[(±s),分]

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组别42.98±20.27 43.10±19.09 0.028 0.978 47.98±18.97 57.02±16.34 2.342 0.022护理前护理后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的后遗症较为常见,主要包括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其中以偏瘫最为常见,这主要是因患者的神经中枢受损,无法对神经反射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导致肌肉失衡,最终出现肌肉萎缩、行走不稳甚至不能走路等情况,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5]。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理及心理康复过程,因此心理因素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极为重要[6]。

常规护理是指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围绕医嘱对其开展的一系列基础性护理措施, 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及针对性,且早期康复训练产生的疼痛感及不适感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故常导致护理效果不佳[7]。以赋能理论为指导的康复护理通过不断对患者进行鼓励,充分挖掘其自身潜能,可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增强自我挑战能力,从而提高康复训练效果,促进患者恢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的上、下肢MMT 分级均较优,GSES 评分及BI 评分均较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以赋能理论为指导的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提高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自理能力。 分析原因:以赋能理论为指导的康复护理是指从患者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向其传授疾病相关知识,挖掘其自身潜能,从而帮助患者实现增强自我控制力,满足其自身需求的一种护理方式。 护理人员在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及病情严重程度后,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及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通过鼓励并引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并将赋能理论融入整个康复过程中, 向患者输入正确的护理观念,包括协助其设定康复目标,对患者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鼓励患者间的交流及相互鼓励等,同时让家属参与到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感情、心理及社会支持,可增强其归属感,促使患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康复训练中,有助于减轻其消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9]。 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参与制定科学适宜的康复计划, 可消除其因不了解自身康复状况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患者可随时将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反馈给医护人员,共同讨论,可促使患者有目的地完成预定目标,增强其康复自信心[10]。此外,肌力减退是导致患者出现偏瘫的主要因素,以赋能理论为指导的康复训练从关节活动、坐起站立训练等方面开展康复护理,且训练由易至难、时间由短至长,有助于预防关节周围肌肉萎缩, 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并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以赋能理论为指导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脑梗死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