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凤
摘 要:欧阳修一贬,造就了文学经典;欧阳修一醉,成就了天下名亭。《醉翁亭记》中的“醉”就成了欧阳修的名片。“醉翁”不因酒而醉,而是放情诗酒享受山水之乐。山水之乐,非有大智慧者不可得也。从“醉”到“醒”,知醉知醒,出入自在,醉于山水,醒于江山。欧阳修,依自然,归民心,彻底融入其中,获得了一种无我的大快乐。“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的醉翁一人,你若不醉,谁人能醒?
关键词:醉翁亭 欧阳修 醉 醒 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11
滁州亭好!亭好滁州!亭美滁州!“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现已成为滁州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欧阳修的一篇散文《醉翁亭记》让位于安徽滁州琅琊山中一個不起眼的亭子,变成了“中国四大名亭”之首。欧阳修一贬,造就了文学经典;欧阳修一醉,成就了天下名亭。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支持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而遭到了政敌的诋毁,绝不向旧势力低头屈服的他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渡黄河、泛汴水,谪贬到了滁州做知州。虽心中充满了不平和愤懑,但他没有做怨尤之人,而是实行宽简之政,公务之暇,搜奇探胜,率众出游,放情诗酒,寄情山水,于次年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读经典作品常多矫情,品人文情怀不禁又絮叨,《醉翁亭记》常读常有新,今天不妨说说自己的理解:
一、于“环滁皆山”中有所发现
开篇“环滁皆山也”,这凌空而出的五字,言简意丰,意味深长。一人独坐幽峻险地,四壁皆冷山硬水。欧阳修此时的人生命运就是周围“皆山”,被人诽谤、陷害,贬职到与世隔绝的穷困之地,但他没有在怀恨中度日,从“环滁皆山”的生活困境和政治深渊里出发,踏访琅琊山,发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酿泉活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于峰回路转处发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野芳发而幽香”处“风霜高洁”。此时,天地山川“得之于心”。滁州之贬,使欧阳修的境界又上一层。
当然,欧阳修也因这开篇五个字,留下了推敲文句的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这种写法滤去文藻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片言只字能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会遇到“皆山也”的处境,借鉴欧阳修的处事方式,才是阅读《醉翁亭记》的意义所在。
“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欧阳修贬职到这里,拍手欢呼:“真是个饮酒醉心的好地方。”喝着喝着,就有了醉意。作陪之人,皆是乌眉黑发,唯独欧阳修因国事家事烦扰,满头白发,好似一年迈老翁,他笑道:“此亭,醉翁亭也。”从这句话开始,“醉”就成了欧阳修的名片。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与酒结缘,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花间一壶酒”成为千古名句,不论世事如何,“自称臣是酒中仙”。而此时,欧阳修也给自己起了个名号:醉翁。
说到这个“号”,我们先宕开一笔,其实欧阳修有三个号,从“达老”到“醉翁”,再到“六一居士”,代表了他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年轻的时候欧阳修也给自己起过一个号“达老”,就是放达,非常超迈,非常豁达。人到中年时他给自己又起一个号叫“醉翁”,此时他受谗被贬,内心充满着抑郁之情,这个时候,酒成了他的疗伤灵药,喝酒让他忘却失意的烦恼,整日寄情于山水之间,以酒消愁,忘却万物,正如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透露的秘密一样:“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到晚年的时候欧阳修还有一个号叫“六一居士”,此时他心境豁达乐观,且学富五车,精神面貌也不同于以往。
二、于醉酣之间的老翁
“醉”,会意兼形声字,由“酉”和“卒”组合而成,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卒”就是“终了”“终结”,醉就是每个人所适应的酒量的终结。醉从字形上看像喝醉酒的人在手舞足蹈,“醉”字本义为“饮酒过量”,引申为“沉迷于某一事物”。“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司马迁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是陶渊明的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李白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欧阳修的醉,酣然而醺醺然者。文中醉意盎然:“太守与客来与此,饮少辄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能同其乐”,没有太多的旁白,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而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不因酒而醉,酒是遁世的工具,只是借酒享受山水之乐。山水之乐,非有大智慧者不可得也。
那么欧阳修饮酒到底到什么程度了呢?一个字“酣”。《说文解字》曰:“酣,酒乐也。不醉不醒曰酣。”饮酒恰到好处,兴尽而不乱,是谓“酣”。酣从甘,正是此理。“甘”是甜,是味觉中感到舒适而无特殊刺激的境界,“酣”是尽兴喝酒,是饮酒后达到与“甘”同一境界的写照。“对此可以酣高楼”是李白,“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苏轼,而文中欧阳修却酣然飘逸:“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甘甜在酒,也在心。酣畅酣悦之时,佳文绝书涌动,于是《醉翁亭记》诞生了。
欧阳修陶醉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中,还有让欧阳修陶醉的吗?有啊,欧阳修常和朋友在此亭饮酒赋诗,“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甚至处理公务也多在亭中,作为东道主,“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有诗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这样一个宴会,能够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对醉翁亭的喜爱,看到一个至简为上、治理有方、从善如流的太守。美景以外,作为一方父母官的欧阳修,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其乐融融、安居乐业,他亦是陶醉了。翁的姿态、酒的媒介、醉的方式、酣的状态,已然成为欧阳修的生活境界。
三、于醉醒之间“与民同乐”
“醒”,形声字,酉为形,星为声。《说文解字》曰:“醒,醉解也。”醒的本义指人的神志从醉酒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欧阳修是醒者,不信,你听“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在“……者……也”间,不时发出“啊”“呀”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了这个“也”,文章有了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醉了的欧阳修其实是醒着的,不信,你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了的他没有跌倒,而是爬起来,“与民同乐”,这就是看人间的真正姿态;“醒能述以文”,这就是站立起来的真正冷静与智慧!欧阳修在《赠沈遵》中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戏宾客。”他的学生曾巩在《醒心亭记》也说:“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欧阳修作为一方太守,不断反思,为百姓谋福祉。时刻清醒,永远保持一颗关切时事与百姓的心。从醉到醒,从有酒的“卒”到有酒的“星”,知醉知醒,出入自在,醉于山水,醒于江山,这就是欧阳修。
因此,欧阳修的“醉”是饮酒为乐之醉,是沉醉山水之醉,更是与民同乐之醉;与之相对,欧阳修的“醒”是豁达乐观之醒,是恬淡俯仰之醒,也是心系黎民之醒。作为一个有操守的知识分子,可谓是“醉醒两亭台,浮沉一青山”。
“把酒花前欲问伊”,人到中年的欧阳修,天生乐观,他选择了活在当下。在山水之间找到了“吾心安处”,爱民如子的他,深知治大国如烹小鲜,他“不为苛急”,没有对百姓之事横加干涉,而是实施宽简政策,让滁州的百姓安居乐业。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之乐,乐在山水之间,乐在四时之景,乐在与滁州人同游之时,还乐在人影散乱后禽鸟的静谧之乐上。人不知醉翁其乐也,而醉翁自得其乐也。在这场快乐的盛宴中,欧阳修看见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发现了人生之乐。
其实欧阳修早在《题滁州醉翁亭》就写道: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唯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醉在身,醒在心,醉醒之间有乐。这就是欧阳修。
《醉翁亭记》中一个“乐”字,金线串珠;一个“乐”字,使文章结构“峰回路转”。读欧阳修的文章,我们能追随他的足迹,悠然步入画中,领略山水魅力,欢于万物,乐在其中。作者由大及小,由远及近写滁州山景,接着用一“尤”字,带出“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用一“望”字,将读者对视线集中到琅琊。随后调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接一“转”字,临于泉上的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画面。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文章结尾处,作者补写山间禽鸟之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一来,全篇所表现的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安闲快乐氛围到达气足神完的境界。
同样是写“乐”,《桃花源记》中是“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陶渊明生活在动荡不安、军阀混乱的魏晋南北朝,他有“大济苍生”的志向,但却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虚构心中的桃花源来表达自己的乐。《小石潭记》中是“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游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被贬职任永州司马,政治上的不得意,使他寄情山水,他的乐是短暂的,他无法排遣内心的愤懑,失意始终萦绕着他,让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醉翁亭记》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欧阳修的乐不同于以上两种乐,他是把这种山水之乐寄托在心里面,这是真正的乐,乐陶陶,人和景合二为一,或者说,欧阳修已经是滁州城中的一道风景。山水之乐更高的境界在于人之乐,欧阳修在文中提到:负者、行者、前者、后者、伛偻提携者、往来而不绝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射者、奕者、喧哗者,这么多“者”,皆很欢乐,他们“觥筹交错”,与关爱黎民的地方父母官一起欢乐。欧阳修“颓然乎其间”没有太守的架子,不拘形迹,不拘礼法,在自己醉醺醺、歪歪倒倒的时候享受欢乐。欧阳修依自然,归民心,彻底融入其中,是一种无我的大快乐,是天人合一的乐。
山水是社稷,山水是文章。“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的醉翁一人,你若不醉,谁人能醒?
四、于“颓然”间的忧者
《醉翁亭记》中“醉”“酣”“乐”已经成了欧阳修的代名词,那他有没有忧呢?
1.四十为翁,实为沧桑也
“翁”,形声。羽为形,公为声,本义是鸟颈上的羽毛,后假借为公。“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翁”指老人,是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部编教材文中页下注释:欧阳修1007年出生;预习提示中:本文写于“庆历五年(1045)”,结合推算得知欧阳修此时39岁,怎么就成了老男人呢?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挫折,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我昔被谪居滁山,名虽为翁实为少年。”“翁”契合欧阳修的心理感受,“醉翁”的号读来大有饱经沧桑之感。文中欧阳修饱经沧桑,寄情山水:“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伛偻提携”“苍颜白发”,欧阳修不惑之年被贬,年虽不高,但十分沧桑。
2.颓然者,实为消愁也
正值盛年,横遭贬职,不痛苦郁闷是不可能的。你看,欧阳修在《啼鸟》中写道:“我遭谗口身落此,每闻巧言宜可憎。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挫折太多,他变得过于苍老。在酒宴上,他渴望醉,一醉解千愁,忘却人间烦恼。当众人在觥筹交错间热闹喜慶时,他却“颓然乎其间者”。“颓然”显得他“不搭调”,是一种醉醺醺的状态,也可能是醉翁内心苦闷,想获得暂时平静的真实写照。
3.乐其乐者,实为忧天下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的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解读的。欧阳修没有直抒胸臆,袒露胸怀,只是含蓄地表达了他的心中“乐其乐”。这里的“其”是指老百姓,老百姓只会跟随太守快乐,他们不能真正走进太守的内心,太守乐的背后是一份孤独,是一份忧愁。这就和本单元的《湖心亭看雪》一样,张岱独于天地间赏雪,别人走不进他的“心亭”。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欧阳修自然也拥有这份“济世为怀”的担当。
“乐其乐”就是和老百姓一同分享快乐,这体现的是儒家所推崇的民本思想。“惟德善政,政在养民”,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就是他作为儒家文人的那份乐民其乐,忧民之忧,济世为怀的民本思想。
《醉翁亭记》中,我们隐隐触碰到了欧阳修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挣扎,但我们更应触摸到一个旷达乐观、执政清明、执着坚守的灵魂。醉在身,醒于心的欧阳修既有文学家的形,又有政治家的魂。
参考文献:
[1] 齐月忠《台湾与大陆对传统篇章定位的异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1期。
[2] 杨锦鸿、洪山《从〈醉翁亭记〉看“醉翁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