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醉翁亭园林历史变迁及其特征探析

2018-09-04 06:39董元亮潘琤琤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醉翁亭琅琊山醉翁亭记

董元亮,潘琤琤,方 蓉,倪 阳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区内,因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广泛传播而闻名遐迩,享誉内外,与杭州湖心亭、长沙爱晚亭、北京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1],甚有“天下第一亭”之美誉,成为滁州市“醉美亭城” 建设的文化根基之一。

在我国,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亭性质的演变大致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界;汉以前,亭以实用为主要功能[2]。隋唐以后,亭的游观功能逐渐强化,成为一种园林建筑供人驻足游赏山水景色,衍生出风景名胜地内郊亭和城市园亭两种类型[3]。不难发现,始建于北宋的醉翁亭应属前者。然而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醉翁亭的纪念性质日渐凸显,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别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一种特殊园林类型——纪念园林[4-5],主题在于缅怀先贤,具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前醉翁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醉翁亭记》、醉翁亭石刻及建筑形制等方面[6-8],缺乏对醉翁亭园林历史变迁的系统梳理与分析。鉴于此,本文在爬梳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试图还原出醉翁亭园林历史营建过程、剖析景观特征,为醉翁亭园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依据。

一、醉翁亭园林历史沿革

(一)景观形成与沉寂期(1046-1420年)

北宋庆历五年(1045)十月,欧阳修因支持“庆历新政”改革主张,招致政敌嫉恨打击,被贬滁州。欧阳修居滁时,“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9],常常流连于琅琊山水而忘归。庆历六年(1046),智仙禅师①缔构一亭以供欧阳修燕游之用。欧阳修甚爱此亭,以“醉翁”之号命名,并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10]。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不仅咏赞了琅琊山水之美,而且流露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山水之情及“与民同乐”的乐民情怀,成为后人不断追求的人生目标。

欧阳修离滁后,醉翁亭周边相继出现“玻璃沼”与“二贤堂”。元丰七年(1084)朝散大夫章衡知滁州,重修醉翁亭期间,将亭旁涌出之泉命名为“玻璃沼”,后称之为“六一泉”[11]卷三,此泉位置应在醉翁亭之右,北宋内翰吴幵《玻璃泉诗序》曰:“醉翁亭之右,甃石方丈,其侧有泉,……湛然空碧,名为玻璃泉,即此泉也”[12]卷四。“二贤堂”始建的时间和建造者均已不详。尤袤有文曰:“绍圣中,曲阜曾文昭公②作二贤堂于郡学西南。其后帮人(滁州人)别建堂于州城之南七里,岁时必祭。自经兵火(建炎初宋金战火),其堂与亭宇焚烁俱尽”[13]卷七二三六。可大概推测出二贤堂约建于1095-1127年,而“二贤堂”的迁建也标志着“醉翁亭-二贤堂”思慕前贤的建筑格局业已形成。

建炎初,醉翁亭废于兵火。绍兴二十年(1150),知州魏安行重建醉翁亭,疏浚山泉。孙觌《重建醉翁亭记》云“醉翁亭者,葢尝与民共乐于此,比经寇暴,颓基岿然,父老过之有出涕者。……(魏安行)以自度刬剔芜秽,治泉石,具木瓦,庀工徒,作而新之,大屋数楹,尽复醉翁之旧,于以慰滁人之思”[14]卷二十二。淳熙五年(1178),魏汝功复建二贤堂,“爰即故基,载新祠室,图绘像设,以慰邦人之所以思公者。……旧观悉还,景物效奇”[13]卷七二三六。从魏安行到魏汝功的重修,醉翁亭恢复了北宋末年的建筑格局,成为人们思贤之所。

宋元鼎革之际,醉翁亭再次毁于战火。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曾重建过一次,有胡祗遹《重修醉翁亭记》[15]为证。此后,元文宗时著名文人虞集来滁游览琅琊胜境,醉翁亭已荡然无存,寻来醉翁亭图看,感慨万千,便写下了《醉翁亭图》诗,诗曰:“醉翁四十谩称翁,宾客相随乐意同。前引朱幡垂白发,花开山谷几春风”[16]。再加上王朝政权更迭,战火摧残,入明后醉翁亭已毁坏殆尽。洪武八年(1375),宋濂《琅琊游记》记载:“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17]。陈琏③《醉翁亭》诗曰“废址荒凉春雨里,断碑剥落秋风前”[11]卷十四。永乐十八年(1420),陈循《寻醉翁亭记》载“广仅容亭,瓦砾犹存”[18]。可见醉翁亭一度未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景观发展与鼎盛时期(1425-1636年)

随着明朝统治秩序日趋稳定,醉翁亭发展也逐渐进入了鼎盛时期。洪熙元年(1425),南太仆寺卿赵次进“复作醉翁亭,……亭后作堂,以祀二贤。……醉翁亭之前,旧有六一泉,疏导加石瓮焉”[19]卷二。正统十年(1445)左右,滁州巡按弋阳(江西戈阳)李奎、刑部侍郞括苍(浙江丽水)薛希琏等人在醉翁亭周围修筑围墙、设置院门,委人管理。周叙《重修醉翁亭记》有云:“树以高门,缭以周垣置人四户守之”[20]。成化五年(1469),南太仆寺卿郑悠再次重修醉翁亭,重修后,“开地广基,亭因其旧而增修之,益以梁栱,饰以丹漆,堂撤其旧而改建之,高广倍初,轮奂有加焉,亭西南隅别构屋数楹,召方外士居守,割近亭周围,开地畀之,令力耕自给,亭下故有酿(让)泉,盖亭覆之,亭前后山濒溪,杂植松、竹、柳凡数千百株。凿石甃桥,筑巨堤,水环绕亭前,澄澈可爱”[21]193-194。

综上,经过多次修缮,醉翁亭恢复了宋末时期景观格局,成化初的修葺,使园林规模进一步扩大,而醉翁亭的驻人管理更体现了重修者对醉翁亭的重视。

弘治四年(1491),“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琅琊山游记》载“遂登醉翁亭,亭已圮一角,东南壁尽塌,萧然几于草墟矣,相顾叹息而去”[22]。印证了醉翁亭再次荒芜。此后,醉翁亭迎来了历史上拓修的高峰期。

首先是嘉靖年间的多次建筑增建。嘉靖十四年(1535),罗田人张明道“筑梅亭于醉翁亭右,政暇辄造其下”[11]卷一二。戴金《梅亭》诗序有类似的记述:“亭在醉翁亭西畔,……乡之罗田张子玉泉,以宪秩谪倅于滁,乐有梅,行构亭于上,风致于醉亭,益增胜也……”[23]卷六。梅亭的功能主要是供休闲赏梅之用。嘉靖三十九年(1560),赵釴《重修醉翁亭记》载:“州守见山应君镳则雅志复古,因荒聚民,益恢大之,纳景为楼,而又推其余以及于丰乐,两地俱新。是又五百年而一见也”[24],可见此次扩建规模之大,成就了醉翁亭由亭向楼的转变[25],直至沈思孝改名为“解酲阁”④。同年,南太仆寺卿徐陟再“构亭于上(醉翁亭),以待骚墨”,罗复为亭题曰“皆春”[7]125-128。待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刘秉仁为醉翁亭内建筑题匾时,醉翁亭(具瞻楼之下曰:醉翁亭)周边已有“让泉亭”“欧门”“山间四时堂⑤”“文忠祠”“梅亭”“皆春亭”等景点建筑[23]卷五。

其后,江北道御史邵陛于万历五年(1577)“观风来滁,既庀祠缮亭,支梅而培之,则又除麓界潦,结亭于梅之南,维北向,环亭以水,环水以垣,中坐夷犹,老干参对,……”[23]卷五。两年后,南太仆寺卿萧廪“顾亭无名,以其北向与梅恭对也,题曰‘见梅’”[23]卷五。待到万历十三年(1585),南太仆寺卿萧崇业在《游醉翁亭记》中详细记录的景点就达15处之多,以文人游记的方式描述出“革故鼎新、始称佳境”[23]卷五的醉翁亭胜景(图1)⑥。

图1 据《游醉翁亭记》所推测的醉翁亭平面示意图

随后,郡守卢洪夏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再次重修醉翁亭,首次将兰亭的“曲水流觞”引入醉翁亭。杨于庭《重修醉翁亭记》⑦载“解酲阁、翼然亭悉翚飞矣,梅亭及智仙庵、薛老桥并鼎峙矣。梅滨水,饰以石槛,便凭者。浚酿泉,使深垣藩之,溷毋得阑入。即梅亭后凿山为泉,相其源,可导引,仿《兰亭》制曲曲泛羽觞云。环植桃李,芬馥相映,……佳木繁阴,泉声鸟语,亭榭间匝,远近如画。”再看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滁阳志》卷二《釀泉秋月》图[11]卷二(图2),图中解酲阁(醉翁亭)、意在亭(皆春亭)、见梅亭、梅亭与欧梅、翼然亭⑧皆成独立院落,以三路中轴对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明确体现出醉翁亭“多轴并列院落式”的布局特点(图3)。

图2 万历四十二年(1614)《滁阳志》中的“让泉秋月”图

图3 万历四十二年(1614)《滁阳志》中的“让泉秋月”平面示意图

天启二年(1622),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建“宝宋斋”于醉翁亭,以保护欧文苏字《醉翁亭记》碑[7]215-218。后人思慕公德,于醉翁亭之右建“冯公祠”,后并祀冯元飙。据康熙《滁州志》“名宦”记载“冯公,讳元飙,号邺仙,……先是,公父大咸讳若愚,……有祠在醉翁亭。士人思慕公德,因并祀焉”[12]卷二十一。冯公祠的建立,醉翁亭园林景致进一步丰富,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胜地。

崇祯七年(1634),南京浙江道御史赵志孟公事之余游览醉翁亭,见醉翁亭无智仙祠,甚为不妥,便出俸修建智仙祠[26]231-234。时至崇祯九年(1636),李觉斯重刻《南滁会景编》时所绘“醉翁亭图”清晰的展现了明朝末年醉翁亭盛景(图4)[26]14-15,可以看出,此时的醉翁亭景致已臻于鼎盛,始终保持着中轴对称的布局模式。

图4 崇祯九年(1636)《南滁会景编》中的“醉翁亭”图

(三)景观恢复与保护时期(1650年-至今)

清初,醉翁亭保存较好。顺治七年(1650),王猷定《滁游记》载:“行西南三里,两峰交峙,有亭翼然曰‘醉翁’,飞泻两峰之中,与石争鸣者为酿泉。过薛老桥,数武入欧门。问公手植,僧导致梅亭,古铁峥嵘,欲窜欲突,一株中枵,偃卧如飞虬之饮涧,……宿冯公祠,作《琅琊寺》诗”[27]。康熙十二年(1673)《滁州志》所绘“让泉秋月”[12]卷一图(图5)形象的记录了醉翁亭之面貌,基本可以推测出其园林布局与明末保持一致。

图5 康熙十二年(1673)《滁州志》中的“让泉秋月”图

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南学道赵崙“伤其木石倾圮,捐俸为治,州守暨领属司牧广文共相鼓劝,鸠工庇材,仍其规制而整赡,视就加倍。”⑨同年,王赐魁于二贤堂故址建三贤祠,合祀欧阳修、王禹偁、苏轼三公,以表“圣人百世师也,余所以景仰三公之风者,又不啻山高而水长也”之情[28]卷二;改“皆春亭”为“曲水流觞亭”,题额“永和流韵”;改“见梅亭”为“放于琅琊亭”,题联“云问寺山开,听泉月满亭”[28]卷一。可以看出,题名的更改促使着醉翁亭形成意境丰富的园林。

经太平天国(1851~1864)战乱,醉翁亭毁于战火。战乱平定后,全椒人薛时雨“敬于昔贤”分两次重建醉翁亭,于光绪七年(1881年)完工,“旧观尽还”[29]160-161。此后,知州熊祖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整修醉翁亭⑩。整修后的面貌可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作霖《游滁记》得知大概:路转峰回乃得佳趣,山侧有醉翁石,……从薛老桥左转,酿泉潺潺泻出墙外,门与山对围成一屏,醉翁亭旁为宝宋轩,……后为二贤堂,……堂右为冯公祠,……院门侧出石级,历升窗槛凌空薛楼斯在,……楼下为欧梅亭,昔时手植,久化劫灰雪下,……相对者为影香亭,……隔院又有流觞亭,俯临月沼,一水肠曲赴涧有声,而园林之大概尽矣”。[30]

民国时期醉翁亭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建与扩建,如民国十四年(1925)黄仲甫重建“怡亭”[7]315-316;民国十四年(1925)陈文权于醉翁亭西址新建“客寮”[7]317-319;民国二十一年(1932)朱廷燎题刻“醒园”[7]329等。随后,醉翁亭的风景照片(图6、图7、图8)相继出现,使得我们对醉翁亭的了解更加全面。

图6 1934年《旅游杂志》“滁州纪游”中的“欧门”图

图7 1934年《旅游杂志》“滁州纪游”中的“梅亭与欧梅”图

图8 1935年《良友画报》第104期中的”冯公祠院门“图

新中国成立后,醉翁亭于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之后,醉翁亭在人民政府的资助下进行了修复,1981年建“宝宋新斋”,1983年建“解酲阁”等[29]46-55。2013年在琅琊山管委会的主持下,再次对周围环境进行修缮,形成今日之景(图9、10、11、12、13)。

图9 醉翁亭平面图(作者改绘自醉翁亭景区地形图)

图10 现在的欧门

图11 现在的古梅亭与欧梅

图12 醉翁亭

图13 影香亭(旧为见梅亭)

二、醉翁亭园林景观特征解析

(一)山水形胜:醉翁亭肇建的景观基础

滁介于江淮之间,通吴会楚,襟江带淮,南望金陵,北倚华盖,周环碧嶂,供卫清都;境内群峰环于西南,清溪注于东北,形势深秀实甲淮海。[11]卷三西南群山中,琅琊山据州城一十里,因晋元帝(司马睿)在此避难而得名。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旧经云晋元帝为琅琊王避地于此。”[31]东晋得名的琅琊山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着士大夫前来游山、览胜、营筑。唐大历中,刺史李幼卿博寻胜迹于琅琊山,凿庶子泉、名琅琊溪、立宝应寺,更在其诗《题道摽、道揖二上人东峰禅室》中盛赞琅琊山是“同依妙乐土,别占净居天”[29]77,使琅琊山之胜始闻。宋王禹偁《琅琊山》诗有云:“连袤复岧峣,峰峦架泬寥。流名自东晋,积翠满南谯。洞壁通仙界,溪明润药苗。古台临海日,绝顶见江潮。杉影拏云暗,泉声出竹遥”[32]。宋欧阳修《游琅琊山》:“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33]。琅琊山的幽胜佳境,不仅为欧阳修提供了一处流连忘返的游观胜地,也为智仙禅师肇建醉翁亭奠定了良好的景观基础。

(二)文人题咏:醉翁亭人文益显的重要途径

醉翁亭兴造之后,因欧阳修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得到了欧阳修友人及崇欧士人的争相唱和与追随。孙觌《重建醉翁亭记》有云:“富郑公、韩康公、王荆公,皆赋《醉翁吟》,以不克造观为恨;曾南丰记醒心亭,以姓名列于文公之次以为荣;东阳沈遵,不远千里,援琴,写其声,为《醉翁操》;而苏东坡为之辞,又伐石为六碣,刻公文为大字,列之亭上”[14]卷二十二。当世名士富弼、韩绛、王安石、曾肇、沈遵等人的题诗咏赞,苏轼重书《醉翁亭记》刻石于亭内,使琅琊山从此成为“冠世绝境”,遂名于天下,醉翁亭更是超越了亭子的本身而成为一处人文胜迹。而后明代宋濂、杨士奇、沈周、商辂、文征明、秦致恭,清代薛时雨等历代名人墨客为之赋诗题咏,使醉翁亭的人文内涵不断益显,所作之重修记、游记等记文清晰记载了醉翁亭的大事记,成为了解醉翁亭历史的重要窗口。加之明代张明道、徐陟、邵陛、卢洪夏、冯若愚等人的建筑增建,使醉翁亭的园景得到丰富。诚如薛时雨之题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醉翁亭因人胜而屡废屡建,因文章而得以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三)尊贤传统:醉翁亭发展的根本动因

醉翁亭作为欧阳修的留滁遗物,历来修葺与扩建都受到士大夫不遗余力的支持。北宋绍圣二年曾肇知滁州,建二贤堂,“以文为牲醴,率州之属宾拜祭,以尚德示之”[14]卷二十二,后邦之人迁建二贤堂更加体现了滁人对欧阳修、王禹偁两位先贤的追思。南宋太守魏安行“以自度刬剔芜秽”[14]卷二十二重建醉翁亭,魏汝功“帑积余财”[13]卷七二三六重建二贤堂,绘王、欧二贤图像于其中,以抚慰人们对先贤的思念。明赵次进到任太仆寺,“素慕公之贤,又知滁之人思公不忘也”[19]卷二,于故址重建醉翁亭,此后历任寺卿、知州等人都致力于醉翁亭的修葺,使醉翁亭修缮次数达到了历代最胜,园林臻于鼎盛。清以后,醉翁亭的修葺虽与明代之昌盛形成了鲜明反差,但薛时雨的敬贤重建,是醉翁亭营建史上较为全面的一次重修,至今仍保留部分昔时园景。纵观醉翁亭发展历程,醉翁亭的修葺无不流露出士大夫的景贤之情,如商辂《重修醉翁亭记》所云:“后之思慕公者,岂独滁之人士哉?”[21]193-194士大夫的崇贤传统饱含了对先贤的敬爱之情,未使醉翁亭湮没于历史长河,对醉翁亭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结语

醉翁亭自欧阳修“定名”始,经宋、元、明、清、民国等近千年的屡废屡建,景观经历了形成与沉寂期、发展与鼎盛期、恢复与保护期三个时期的变迁,最终形成了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纪念园林(图14)。琅琊山的山水形胜为醉翁亭的肇建提供了良好的景观基础;文人墨客的到访与题诗咏叹使醉翁亭不仅因人而胜,因文而得以流传,而且人文内涵不断得到弥显;士大夫的尊贤传统饱含了对欧阳修的崇敬与热爱之情,推动了醉翁亭园林的建设与嬗变。从醉翁亭演变过程来看,不难发现地域园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其人文精神的继承,从而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地域园林文化。

图14 醉翁亭历史营建图

[注 释]

① 智仙:北宋庆历年间住持开化禅寺(今琅琊寺),欧阳修知滁时常与其交往。

② “曾子昭”即曾肇,宋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绍圣二年(1095)知滁。

③ 万历《滁阳志》官师表载:永乐二年至六年(1404-1408),陈琏任滁州知州,《醉翁亭》诗应作于其任职期间。

④ 详参现存于醉翁亭天井墙壁内沈思孝《解酲阁记》碑刻。

⑤ 据尹台《山间四时堂记》记载:“山间四时堂”名取自于《醉翁亭记》,面阔三楹,位于醉翁亭后。

⑥ 文中图片除标明外,均由作者摄或绘。

⑦ 详参现存于醉翁亭右侧墙壁内杨于庭《重修醉翁亭记》碑刻。

⑧ 详参明·万历《滁阳志》卷九·古迹载“翼然亭在醉翁亭右”。

⑨ 详参现存于冯公祠后的赵崙《重修醉翁亭记》碑刻。

⑩ 详参现存于欧梅右侧外墙壁内熊祖诒《重修丰乐醉翁二亭、立二贤堂、王欧二公祠祭田记》碑刻。

猜你喜欢
醉翁亭琅琊山醉翁亭记
琅琊山游记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琅琊山的情怀
从洛阳花到醉翁亭,他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两个精神故乡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国:能源革命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