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阈下西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探析

2023-12-19 08:30杨雪静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西藏中华

杨雪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文化内涵丰富,承载了我国几千年发展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生生不息的能量源泉。同时,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文化更是承担着十分关键的责任。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更是为民族复兴的进程增加前进的动力。而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继承者,如果能使该群体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自信,则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重要的帮助作用。与此同时,基于当前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更应当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探析西藏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使大学生群体能够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更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继续发展前行的中国化道路,又将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同时,也将其提升了一个新层次、新高度。要提升西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也是最大法宝。

一、 “两个结合”对于西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一)“两个结合”理论有利于西藏高校大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甄别

“两个结合”理论中的第一个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可以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大来看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封建性。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其进行甄别,大学生也能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鲜明的中华民族形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多元文化形象,各种文化在共生吸收的同时也会产生斗争和冲突。大学生群体有着十分强大的创造力和包罗万象的容纳空间,是多元文化最积极的受众群体。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看法,文化因沟通交流而多姿多彩,因相互学习借鉴而源远流长。只有提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有利于其对文化多样性的甄别,减少大学生在价值观和政治观念上出现问题。

(二)“两个结合”理论有利于西藏高校大学生对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纽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应该只认同异族文化,放弃自己的文化去盲目崇拜和依附外来文化。长此以往,整个民族乃至国家将会同其消失的传统文化一样不复存在。

民族要有自信心,就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就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民族文明的复兴。大学生是时代创新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关键作用。大学生要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敢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天地。

(三)“两个结合”理论有利于西藏高校大学生对精神内核的丰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大学生的鲜明特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大学生精神风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飞大学生青春梦想。

树立文化自信,可以使大学生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大学生的内在素养,增强其民族复兴的信念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丰富其精神内核,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担负的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当大学生的精神层次不断向着积极方向提高时,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被注入了不竭源泉。

二、当前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一)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优势

大学生在经过长期高中政治内容的学习之后,基本功比较扎实,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大学课堂中,就能很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具爱国精神。同时,藏族同胞经历过苦难和新生,藏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西藏高校的大学生就有着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有着重要帮助。

(二)西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首先,西藏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不够完善。中华文化内涵丰富,种类多样,在思政课上所需要讲授的内容,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又要学习掌握到何种程度,以及需要达到哪种效果等方面,暂时还没有设立出一套完善的机制。

其次,西藏高校大学生自身对文化自信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此前过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摆脱束缚,向往自由,仅着眼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是否顺利完成。经调查,虽然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文化自信是有必要的,但是对文化自信的提升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再为除必修课程之外的任何活动花费时间精力。西藏高校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得到调动。

最后,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受环境氛围的影响。由于当前各种文化思潮带来的冲击,使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和舆论导向,以文化入侵的方式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这些文化往往以刺激的视觉效果吸人眼球,使大学生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虽然有着决定性因素的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但环境的陶冶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西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一)完善培育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要整合教育的内容以及方式。在培育过程中,文化思想和文化理论的传授是十分重要的,要把握好所讲授内容的新颖度和学生对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尽可能避免枯燥乏味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时,要把浸润学生心灵放在首位,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疑惑和建议,特别注意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学生,增强其文化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文化观。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应的原则和底线,既要抵制不良文化,又要拓展文化视角,客观看待问题。

青藏高原上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西藏大地上诞生的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是文化学习内容的生动教材,也是文化教育的鲜活样本。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立足本来,不断学习和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精神之火、信念之光激励大学生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培育西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要吸收外来。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点,促进交流和谐发展。培育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要着眼未来。要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二)调动培育主体

所谓的培育主体主要是指教育者、大学生自身及其同辈群体。首先,在调动培育主体的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育者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加大针对性教育,减少强理论性知识的讲解,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指导。

大学生需要有同辈人之间的相互教育,在形成相互教育的意识之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会有一个集体性的提升。通过一部分人去影响另一部分人的方式,会省时省力很多。

最后,西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最重要的是内部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大学生要树立自觉培育文化自信的意识,只有先在思想观念上重视实际行动,才能得到更好的指引。相较于理工科类的知识,要使文化的价值显现出来,其培育周期是比较长的。因此,大学生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就必须要经受住考验。

(三)创新培育载体

校园是承载文化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构建文化讲堂体系,夯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要根据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做好文化设计,通过对一些校园建筑和标语注入文化内涵的形式,彰显学校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魅力,打造出一个能够满足师生发展需要的文化校园。

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应该展现出独有的风格。当今互联网是炙手可热的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信息流传的速度更加迅捷,这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问题。因此,发展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是网络应用必须关注的重点。高校应该合理利用网络,共建文化培育载体,使学生在安全有序的载体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营造培育环境

大学生是组成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对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优化。要确保大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网络中学习知识,就要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有效分类。网络信息的内容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放宽了眼界,另一方面不良信息会荼毒大学生的心灵。因此,构建风朗气清的互联网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加强网络文化监督,加大整治网络文化力度。通过网络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西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营造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树立优良家风,营造和谐氛围,培育孩子美好品质。发挥家庭的育人价值,帮助孩子完成成长发展的关键一步。家风对于人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家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力量之源,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助推剂。营造整洁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向着积极的精神追求发展,为西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情感源泉。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西藏中华
都是西藏的“错”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一个人的西藏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