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阜新市委党校 李艳玲
在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了特有的作用。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党外知识分子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有着群体性强的教育对象,有固定且广阔的思想交流传播平台,其思想的传播力影响力的范围更广。因此,研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总结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方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行稳致远地发展,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再加上高校政治宽容度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活跃,生活丰富多彩,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呈现整体向好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理想信念坚定,政治认同度较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由于学历层次高,有独立判断能力,所以他们普遍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有关方针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比如,高度关注党的重大会议,如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关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结果表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认同中国共产党秉持的理想信念和政府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政治认同度高。
(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政治参与意识较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具有很高的政治热情,对政治感兴趣,也能够发挥出自身在国家事务、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一些知识分子曾担任或正在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等职务,在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活跃,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数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能在较短时间里接受更多的新生事物和新观念;他们大多数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且有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具有出国留学经历,价值观更加多样化。
(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较强。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不仅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而且有敏锐的观察社会的能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己所学所教专长,为社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困境。在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与党中央同心同向,但同时也存在功利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等不良现象。第一,个别高校党外教师随意在课堂、微博或论坛上发表不当言论,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二,有的高校党外教师在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讲授中有不当倾向;第三,高校某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认为该专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第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不强,感召力下降,而且出现了时效性较差、针对性较差等新的困境。
(二)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原因分析。1.外部环境。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为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西方价值观提供了可乘之机。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通过互联网向我国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价值观传输手段具有复杂性隐蔽性,价值观内容具有欺骗性,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影响了高校党外教师的思想认知。2.高校内部环境。(1)高校党委没有把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有的高校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学校党委没有高度重视统战工作,缺乏大统战理念,没有形成完善的大统战工作格局,高校各统战部门之间缺少资源共享、沟通协调以及通力合作。高校扩招以来,把招生人数作为政绩标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教学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往后放一放,甚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统战部,但是没有下沉到二级学院,对二级学院来说,统战部徒有虚名,没有实际工作内容;(2)复杂多样的高校内部结构使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有序按时开展。许多学校设置有国际部和分校区,目前,客观地理位置分散,开展集中的党外知识分子活动有一定的困难,这导致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处于宽松软的状态;(3)落后的内容和被动接受的形式模糊了高校统战部网站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统战部网站,但是网站宣传不到位,未做到与时俱进,统战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网站形式缺乏互动性和亲切性,有的高校统战部网站的消息更新太慢,上传内容不及时。一些高校的宣传部网站和统战部网站共同运营工作,模糊了统战部网站的地位和作用;(4)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经费、场地建设存在短板。高校统战部仅有少量专职的统战人员,有的高校统战部和党委宣传部是同一批人员,部分高校的二级学院很少有专门的统战人员。甚至有的高校缺少开展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缺乏专门的场地。3.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本身。(1)价值观的多元,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缺乏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且有着海外留学经历,形成多元化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单向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实效性差,收效甚微;(2)物质利益的驱动,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忽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外知识分子有多元化经济政治文化的利益诉求,尤其重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市场调节资源会产生一定的缺陷,市场调节资源的自发性会给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带来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影响,追逐物质经济利益,忽视思想政治教育;(3)多重的竞争压力,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没有精力参加思想政治方面的相关活动。近年来,随着高校逐步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科研和教学任务愈来愈繁重,以及末位淘汰、菜单式选课制度的实行,职称的评定和职务的晋升难度系数增加,使得党外知识分子产生了危机感和焦虑感,无暇参加思想政治方面的活动。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1.宏观制度建设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以及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大统战理念,形成多方位多部门配合的大统战格局。从宏观体系制度上发力,确保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2.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第一,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师资建设,解决“谁来教”的问题;第三,研究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新特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解决“如何教”的问题;第四,建立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培训机制。在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党外知识分子时,讲深讲透经典政治理论,并且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第五,建立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选拔机制。选拔培养优秀党外知识分子,优秀的标准可以根据他们的政治表现、教学、科研能力、群众基础来确定。可以安排优秀知识分子担任高校有关部门领导职务,推荐其担任政协委员;第六,建立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激励机制。及时肯定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参政议政方面的成绩,不仅要有物质奖励,还需有精神方面的鼓励和宣传。3.切实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1)组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便于知识分子更充分地了解国情省情市情。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实践锻炼。高校、二级学院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党外知识分子的建议,并及时提供行政锻炼的机会,并切实做好储备党外干部的工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弥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能力短板。(2)高校为无党派人士和基层民主党派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一,高校给予充足的统战经费;第二,加强队伍建设,配齐统战工作人员,比如,专职或兼职秘书;第三,加大对高校知联会工作的支持力度,知联会相当于党外知识分子的“家”,关注关心高校知联会的发展,让其成为党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属地。(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利用大数据及时了解掌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方面的新情况。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人的思想也是动态变化的。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状况的调查、访谈等活动,利用大数据及时了解掌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方面的新情况,分析知识分子思想动态,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学校党委制定思想政治工作政策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和依据。(4)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党外知识分子知识体系健全、阅历丰富、学术水平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学科优势,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传播学,多尊重多理解多包容党外知识分子,将心比心,求同存异。
(二)加强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1.深化理论学习,凝聚思想共识。突出主题,深化理论学习。统战部和高校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以及统战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系列论述,组织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统一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广泛地进行学术讨论。同时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加强政治理论解读,横纵向比较。2.拓展思想政治引导载体,增强实效性。在“互联网+统战”的背景下,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新优势的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推进线上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联动开展。构建多种形式的网络统战平台。丰富高校网络统战平台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统战工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网站主页内容可以按模块划分为统战理论、统战新闻、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和港澳台,内容上宣传凝心聚力的统战故事。畅通建议反馈机制,避免建议反馈信息的滞后性,营造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为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价值观引领,与共产党同心同向。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朱继东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学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出:“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高校领导等打着“价值中立”等旗号,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太靠近现实和政治,主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1]。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应加强其价值观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一元化”的指导下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1.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了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终极问题。近年来,有高校教师因言论不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而受到处理,究其原因,是价值观不正确。彰显个别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视为一项重要立法宗旨。引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坚决抵制西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培养价值观自信,维护校园文化精神净土。充分利用好如“学习强国”“学习微端”等优秀平台,向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用爱国主义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老一辈知识分子和新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深度挖掘和大力宣传党外知识分子中的典型,并推荐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参加各类评选和表彰。用身边的事情感染身边的人,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理顺和处理好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断奋斗。3.以法治理念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项是法治,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需增强法治理念,增强对外部渗透、策反的抵御能力和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将个人命运发展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国家安全意识的敏锐度,比如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注意保护国家在科学技术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秘密。
(四)加强事业引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事业引领,做到政治上信任组织上培养、事业上重托、生活上关心情感上关怀[2]。1.政治上信任、组织上培养。政治上充分信任,区别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能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去对待学术。组织上全力培养,对党外知识分子开展进行政治教育培训,并给予其挂职锻炼机会,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实效性。增加并拓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提高政治参与度,为学校、政府、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并且把重要的意见和建议成果纳入个人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开会可以邀请党外知识分子参加重要文件传达、重要情况通报、重要会议列席。2.事业上重托。充分信任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胆使用,把符合条件的优秀知识分子安排到关键岗位,承担重要任务。鼓励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勇攀科技创新高峰,了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科研创新创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对本领域本行业开展调研,给予调研经费支持,促进学术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教事业发展,更能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3.生活上关心、情感上关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如子女教育、父母养老、住房等,尽心为其解决难题,从生活细节上关心关怀,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便于党外知识分子能够顺利表达其利益诉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有成就感,有获得感。4.精准化施策。对党外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施策过程中要体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人的头脑里进行主观建设,只有设身处地地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着想,才能打动他人。要抓住对象的迫切需要,才能防止“喊口号”“放空枪”,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3]。
在具体的施策过程中既要全面统筹处理好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院等关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覆盖,一个都不能少;要明确重点,抓关键少数人,比如具有高职称或者领导职务的或者在专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关注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不同需求,因材施策,设身处地为党外知识分子着想,避免让其产生在政治工作生活中被边缘化的思想。
(五)加强自我教育,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党外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较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比较适合自我教育。1.加强认同感,从思想上认同。把自身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从内心深处认可党的领导,增强政治认同感,在进行专业研究的同时自觉学习“四史”教育,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当言论,并能做出正面发声。2.围绕思想政治工作,从实践上认同。自觉认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党外知识分子业务培训活动、参政议政的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理论,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学术特长,主动申请去相关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和载体组织的活动,在交流互动中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积极提出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高校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发光发热。3.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学术研究没有禁区,但是课堂讲授要有纪律,在网络各种平台发言也要有底线。党外知识分子要提高学术政治敏感度,防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灰犀牛”“黑天鹅”风险事件。要自觉强化师德作风建设,多反思教学和学习,总结经验,提高慎独能力,通过学术交流、著书立说、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