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情节最迅疾、最为阴沉压抑的一部悲剧作品,其中富含多种意象,而“光”这一意象始终贯穿整部戏剧。《麦克白》中有关“光”的意象以“黑夜”与“白昼”为主,在文中反复出现,黑暗的笼罩为《麦克白》增添了一层阴沉黑暗的基调。莎士比亚通过描写昼夜长短的变化,成功地刻画出了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野心的膨胀与人性的贪婪。莎翁借助“光明”与“黑暗”这一对立意象,反映了权欲和野心对人性的腐蚀和异化最终导致的社会秩序的崩塌,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莎翁对社会、人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光;意象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5-0045-03
一、引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真理不随时间流逝。时至今日,莎士比亚的戏剧及其艺术思想仍旧熠熠生辉,令后世受益匪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本·琼生称莎氏为“时代的灵魂,属于所有的时代”。塞缪尔·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也提及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9],著名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更是在其著作《西方正典》中将莎士比亚为“经典的中心”[7]。由此可见,莎士比亚用绚烂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反映真实的社会、人性的画卷,而意象的跳跃就是这幅宏伟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莎士比亚的诸多作品都借用了《圣经》文学中的善与恶的原型情节冲突[10],在《麦克白》中则以光的意象体现,受到基督教影响,光本身蕴含着神学色彩。《麦克白》中“光(light)”共出现8次,戏剧中与“光”相关的描述多以“白昼”与“黑夜”这一对主要的对立意象呈现, 其中“白昼(heaven)”出现共17次,而“黑夜(night)”共出现35次。显而易见,作者对于“黑夜”的描绘要远高于“白昼”,黑暗中弥漫着邪恶的气息,诱人犯罪,最終呈现出昼短夜长的反常现象,二者的对立也折射出《麦克白》中人性“善”与“恶”的较量和角逐,凸显主人公麦克白之野心膨胀导致的社会不安、秩序的崩塌、身份伦理的转变以及自然规律的异化。此外《麦克白》中的光还包含日光、星光、烛光等多种不同的光亮。通过进一步剖析光之意象隐含的深层含义,有助于读者透彻地理解莎翁笔下的《麦克白》想传达出的深刻含义。所以笔者以《麦克白》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光之意象进行阐释,试图从这一角度探析莎士比亚戏剧所呈现的人之共性,及人性的光明与阴暗面。
二、“光”的寓意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于1606年创作的戏剧作品,此时的英国正处于农村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的阶段,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关系逐步瓦解,宫廷贵族的腐朽生活致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而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社会动荡不定也对莎士比亚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开始由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转向了阴郁悲愤的基调,作品内容大多与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相关。而《麦克白》的主体剧情描绘了麦克白在位期间的一系列血腥、残暴的统治,麦克白夫妇毫无节制的野心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恐怖后果,这与同时期英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对于“光”的定义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和“太阳隐喻”,自柏拉图以后欧洲便将光源指称为“上帝”[2]。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备受人们推崇,基督教认为“光”是作为外在的、绝对的权威主体——上帝的象征而被表现的,所以“光”是一切美好事物、真理的化身[13]。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基督教已然成为英国的主流宗教信仰,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影子。牛津大学教授海伦·加德纳曾表示:“莎士比亚戏剧的确以最为优美动人的形式表现了显然是基督教的观念……它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特点,都是与基督教的宗教感情和基督教的理解相联系的……”[4]在《麦克白》中,多种光的意象贯穿于全文,英语中富含有关视觉和光的词汇,正如卡尔顿所表示的,人们将视觉和光常表示为知觉(光=看到,黑暗=无知),知觉的“黎明”或“觉醒”以致宇宙的创造[5]。而在剧中,光是上帝神圣的化身,在民不聊生的年代,百姓只能寄希望于神(上帝),希望通过祈祷能改善不幸的境遇。
整部戏剧中有不同的光亮出现,其中包括星光、日光、火光和烛光,而光暗的变化侧面凸显了善与恶的对立,这一点同基督教的教义不谋而合。《麦克白》中马尔康的言语与这一概念相符:“最光明的天使也许会堕落,可是天使总是光明的。”[12]光在此处象征着天使——美好的事物、人善良的秉性。此外,光的意象还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当主人公麦克白初次显露其对于权位的渴望,连夜空中点点繁星的光芒,他也无法直视,害怕他杀人的计谋被星光照耀,显露于众人面前。而政变的序曲也由此开始:“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12]黑夜是掩盖犯罪的绝佳时机,所以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施展谋杀的时机都定在黑暗的夜晚,没有一丝光亮,仿佛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良心得到一丝安慰。但即使这样,麦克白夫人的内心仍然倍受折磨,整日被幻象围绕导致精神失常,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本该习惯于黑暗的麦克白夫人却整日点着一根蜡烛,仿佛这样能够洗刷她曾经犯下的罪孽。所以在麦克白听到妻子逝去的消息后,异常平静地说道:“她反正要死的……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12]这里的烛光一方面象征着救赎的光熄灭了,纵使再作恶多端的人,也受不了内心的折磨,最终这个怂恿丈夫弑君的强悍女性,以这样的方式企图祈求一丝心灵上的安慰。另一方面,蜡烛的熄灭也说明了麦克白夫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同样,还有象征生命的火光。在行刺班柯的夜晚,刺客持着燃烧的火把追杀班柯父子,伴随着刺杀的结束,火光也随之熄灭,班柯的生命就此终结,此时火炬的火光则象征着班柯的生命之火熄灭了。
当无边的黑夜吞没了白昼,麦克白的权利地位也随之达到顶峰。如李宗吾的讽刺之语所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8]昼短夜长,日夜颠倒的非自然现象,无不暗示着社会、自然界秩序的混乱。但随着麦克白面对马尔康联合其叔父西华德的大军进攻连连败退时,光明在与黑夜的胶着中渐渐占据了上风。在决战前一天,麦克白已经预料到自己的悲惨结局,所以表示“我现在开始厌倦白昼的阳光,但愿这世界早一点崩溃”。女巫的预言已然成真,但是自己所犯下的罪却已经无法挽回,只希望能够尽快结束这痛苦的一切。此时,他再也无法承受良心的谴责与濒临死亡的恐惧,为了维护最后的尊严,选择与麦克德夫决一死战。光明与黑暗本就是彼此依存的关系,光永不会消失。因此在戏剧的最后部分,此时的麦克白败局已定,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了正义的一方:马尔康和麦克德夫。所以马尔康表示:“麦克白气数将绝,天诛将至;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也说明了莎士比亚对于当时秩序混乱的社会所寄托的希望。
三、光明与黑暗的较量
《麦克白》中的人物形象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明的化身、正义的代表:班柯、国王邓肯、马尔康等人。而邪恶的象征则是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有部分学者、评论家认为麦克白的悲剧起因在于女巫和麦克白夫人的蛊惑,但主要原因仍在于麦克白的自主选择。在戏剧的开端部分,莎士比亚笔下描绘的麦克白的形象是一个战无不胜、骁勇善战的将军,他能力出众,深受军队下属和百姓的爱戴,群众的呼声极高。而麦克白与国王邓肯又是表兄弟,所以其本身地位就备受尊崇。但在权力、地位的诱惑下有几人能够守住本心呢?命运三女巫出场给予麦克白施展野心的机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是暴风雨席卷大地的前奏。生性犹豫的麦克白听信了女巫的三重预言和妻子的不断挑唆,袒露了其跃跃欲试的野心。
而麦克白夫人作为悲剧的一大推手,她对于权力的野心也是不容小觑的。女性的身躯也不能限制她的野心和能力:她工于心计、果断的执行力远超于常人。她主动呼唤黑夜的降临,在黑夜的掩盖下她的才能才得以大显身手:阴沉的黑夜……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高喊“住手,住手!”[12]麦克白夫人的欲望部分源自麦克白,麦克白夫人有着男子一般的智谋和胆量,反观麦克白有足以吞噬一切的野心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勇气。“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麦克白夫人凭借自己的口才不断推动麦克白下定決心。但面对广施仁政的邓肯,内心复又掀起权利与亲情的痛苦抉择,此时最能体现其良心与野心的冲突。欲望占据了理智的上风,麦克白沉溺于罪恶之念中,残忍地杀害了阻碍他登上王位之路的几大障碍:国王邓肯、挚友班柯,只有邓肯之子马尔康识破了麦克白的诡计,侥幸逃脱了刺客的追杀。可麦克白并非天生的恶魔。弑君之后,他身上原有的道德情感,使他处于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良心与野心,善与恶的冲突在他心中激起了汹涌的波涛……[11]此时,麦克白邪恶欲望的野心已经攀升至巅峰状态,黑夜的时间逐渐延长。因此莎翁借大臣洛斯之口,阐明了黑夜笼罩白昼的现状,同时体现麦克白的欲望的膨胀,足以致使日夜颠倒、自然规律紊乱:“照钟点现在应该是白天了,可是黑夜的魔手却把那盏在天空中运行的明灯遮蔽得不露一丝光亮。难道黑夜已经统治一切,还是因为白昼不屑露面,所以在这应该有阳光遍吻大地的时候,地面上却被无边的黑暗所笼罩。”[12]这里也在暗示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王国,就连太阳也无法与之抵抗。可见人性欲望的恐怖之处,同时也说明了麦克白的统治即将为这个国家带来不可磨灭的后果。
另一方面,黑夜与白昼的颠倒也反映了王权的交替与统治秩序的更迭,麦克白接替邓肯成为新的国王,开始了他的独断专政。坐上了梦想中的王位,麦克白并没有掉以轻心,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威胁,以绝后患。他假意举办宴会笼络大臣,借此引班柯父子出席盛宴。在决心刺杀班柯时,麦克白已经迷失了心智,从犹豫不决到心狠手辣,其心智转变速度惊人,甚至不需要麦克白夫人为他出谋划策,此时的麦克白已然被黑暗蒙蔽了双眼。他不择手段,只为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再一次派遣杀手在班柯出入宫门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使人盲目的黑夜,遮住可怜的白昼的温柔的眼睛,用你的无形的毒手,毁除那使我畏惧的重大的绊脚石吧……黑夜的罪恶的使者却在准备攫捕他们的猎物。”[12]黑暗悄无声息吞噬着白昼,如同麦克白那极度膨胀的野心,此时的麦克白已经铲除了女巫预言里的班柯,被他安上弑父叛逃罪名的马尔康尚且不足以对他构成威胁,但多疑的他想提前了解更多有关未来命运的预言,所以他主动掉进了女巫为他设计好的陷阱。而麦克白也为自己的暴政付出了代价,最终马尔康带领英格兰大军,联合备受压迫的百姓将他推下了王位,麦克白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光明终将摆脱黑暗的笼罩,胜利属于正义的一方。麦克白夫妇也为自己的罪责承担了沉重的后果,相比活着反复地遭受良心的谴责,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
四、结语
莎士比亚作为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戏剧表演者。舞台上的表演经验对于其剧本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麦克白》这部戏剧作品中,有关光影变幻的描述段落遍及全文,对光的描写也体现出了戏剧表演中的光暗效果的变化。戏剧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人内心的方方面面。在剧本中反复出现的“光”之意象,其背后影射着不同人物的命运。象征着班柯命运的火光、照射麦克白夫妇野心勃发的日光,以及透露出悲惨命运的烛光等。莎士比亚通过描写“黑夜”与“白昼”暗示光明与黑暗的不断变幻突出体现了人物心境上的变迁,以及罪恶欲望的体现,同时也象征着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内心深处仅存的良善和邪恶欲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而权欲所引发的人性极端异变,导致整个社会阶级甚至打破了自然界的规律。
莎士比亚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用不同的意象将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呈现在戏剧的舞台之上,莎剧之所以经久不衰,享誉世界,是因为它始终给予人们深刻的教诲和启迪意义。正如约翰逊博士所说的,莎士比亚展现了人类本质的永恒“类型”,这汇总人类本质受到“那些能够震荡各式各样人心们的心灵的,具有偶变性的感情和原则的影响”[9]。莎士比亚用其智慧点燃了人性的灯塔,通过戏剧洞察了人性隐秘的欲望。借助不同的光之意象,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矛盾、良心与野心的冲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麦克白》通过描写王权的交替、社会秩序的崩塌,向读者展现了莎士比亚时代社会动荡的真实写照,对黑暗的描写也衬托出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管小其.中世纪美学中“光”的象征及其宗教意蕴[J].学术交流,2007(02):24-27.
[3]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M].徐向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沈弘,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黄莉萍,谢世坚.光、火、镜、灯:莎士比亚戏剧的视觉隐喻组群[J].四川戏剧,2022(10):89-92.
[7]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8]骆爽.莎翁智慧:权力世界的真实人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9]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0]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乔滢.《麦克白》中的光之寓意[J].四川戏剧,2011(04):57-58.
[12]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13]肖四新.《圣经》原型——莎士比亚创作的基石[J].外国文学研究,1996(01):91-96.
作者简介:
王雪,女,内蒙古赤峰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