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演讲中女性身份建构的批评隐喻分析

2023-12-18 18:10朱莉莉孙影
新楚文化 2023年25期
关键词:演讲者旅途隐喻

朱莉莉 孙影

【摘要】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身份不完全是由生理决定,而是通过人类互动建构和再建构的社会文化产物。通过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对英语演讲语篇中旅途隐喻进行研究,总结其所建构的女性身份类型,旨在探究背后影响因素,提高人们对于演讲语篇的批判性思考。研究结果显示,旅途域共有145个关键词,所建构女性身份为社会建设者、权益受损者、勇敢维权者、领导者、合作者、呼吁者。除此之外,英语演讲中女性身份构建与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并影响人们对女性身份的认知。

【关键词】身份建构;批评隐喻分析;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5-0081-04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动态形式,能够通过不同的表达手段与形式建构女性身份。

Charteris-Black(2004)融合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多视角探究隐喻背后的交际意图、意识形态与社会因素[1]。隐喻在女性身份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愈来愈多研究关注隐喻与身份建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一)批评隐喻分析

在21世纪,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迅速发展。Charteris-Black(2004)认为隐喻通过唤起读者强烈情感共鸣传达意识形态,起到说服作用[2]。他提出“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将研究方法细化为三步骤:隐喻识别、隐喻解释、隐喻说明[2]。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已成为当前批评隐喻实证研究主导模式,批评隐喻分析旨在通过系统研究隐喻使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隐喻来分析和揭示潜在意识形态与意图[1][3],学者认为隐喻选择一方面受到认知、语义等个体因素与语言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到意识形态、文化、历史等社会因素影响[4][5][6][7]。

(二)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由缺陷论、支配论、差异论发展完善至社会建构论,认为性别通过人类互动和社会环境不断建构而成,主要包括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塑造、社会性别制度三方面,社会性别差异包含社会期望、社会责任、资源配置等。社会性别角色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受文化影响接受角色期望并不自觉维护与保持社会文化所形成的不同性别群体,美国女性主义者盖尔·卢宾提出社会性别制度是由家庭制度所导致[8]。社会性别制度不仅是组织安排,更是建构阶级性别关系的等级制度。

三、研究设计

研究语料选取女性主题英语演讲稿30篇,主要来自TED演讲、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等具有影响力的发言,以保证语料典型性与权威性。

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研究方法,将研究步骤分为数据收集、隐喻识别、隐喻分类、隐喻阐释、隐喻说明。笔者从网站搜集演讲30篇,转化为文本格式并自建小型语料库,根據Pragglejaz Group(2007)的隐喻识别步骤对语料进行识别和二次检验。基于隐喻分类标准,笔者将所识别隐喻分类并标注。最后通过AntConc软件统计数据并计算隐喻共鸣值“共鸣值 = 类符数 * 型符数”,体现该隐喻类型的产出率。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女性主题演讲语篇中包含145个旅途隐喻关键词,共出现751次,体现女性演讲中旅途隐喻运用之丰富,如表3.1.1所示。

Lakoff(1993)将旅途隐喻定义为“一种沿着道路朝目标前进的目的性活动,强调旅途中的行动过程及目的地”[9]。笔者依据关键词结果将隐喻大致分为六类:“道路”类;“方向、特征”类;“挫折障碍”类;“行为、经验”类;“目标”类;“引导”类。英语演讲中将其映射到工作、女性运动等认知域,便于理解女性在社会、家庭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与经历并建构女性身份。

(二)女性身份建构

本章节根据概念隐喻工作机制将始源域与目标域分类呈现,如表3.2.1所示。

始源域“旅途”映射至目标域“人生”“女性运动”中构建出概念键“人生是一场旅途”及“女性运动是一场旅途”。其中包括概念隐喻“社会(事业)领导者是旅途引路人”“人生挫折是旅途障碍”“人生中的行动、努力是旅途中的行为、经验”“事业成就、女性运动目标是旅途目的”“人生方向是旅途方向”。下一章节将选取四类解释子隐喻映射过程及所建构女性身份。

1.人生道路是旅途道路

“道路”是连通人们前往目的地的路径,语言使用者往往会利用它理解人生、社会活动等抽象概念。

(1)You see, giving the gift of courage is contagious. And I hope that my journey has inspired you, because right now, it's the tipping point.

(Gretchen Carlson,2017)

(2)In my own household, my mother had to choose between a career and raising three children, a choice that left her unpaid and underappreciated as a homemaker, because there just wasn't support for both paths.

(Anne Hathaway,2017)

女性主题演讲中借助旅途道路描绘女性勇敢的人生冒险经历。例(1)演讲者通过自身“journey”中勇敢面对人生困境的经历给予其他女性力量,激励大家勇敢向前,体现女性勇敢者身份的同时建构出领导者身份。例(2)中的“paths”分别是事业之路和家庭之路。女性面对人生“岔路”时,在事业与家庭间难以抉择。性别建构实则是权力关系的体现,美国历史文化中男性掌握话语权与经济权的社会现实使得性别刻板印象出现。社会对女性群体的期待导致女性角色往往被建构为家务承担者而非经济支柱,因此女性会舍弃事业之路转向家庭之路,语言对女性的身份建构受到社会现实影响后隐喻建构出其利益受损者身份。

2.领导者是引路人

(1)And so together, this is but the first step that we will be taking as we continue to fight for stronger values that make America the great country that she is, a country that is led by women.

(Lowest Franklin,2019)

(2)I have met with the leading women of my own hemisphere who are working every day to promote literacy and better health care for children in their countries.

(Hillary Clinton,1995)

“lead”一詞将女性展现社会价值的过程隐喻为旅途中的引导路径,旅途中领导者指引群众走向正确目标,同样的,社会发展中女性领导大家争取权益。演讲者尝试打破社会对女性传统性别角色期待,优化社会机构中领导者性别分布。希望建设发展出女性也可领导的社会,充分发挥女性职业能力与领导力。此类隐喻将女性建构为社会发展的领导者身份。

例(2)运用“leading”将女性描写为社会旅途中的指引力量。女性关注儿童知识教育及医疗健康,积极采取行动完善社会资源分配,对社会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演讲者通过改善社会对女性群体的家庭性别刻板印象突出女性社会职能,建构出女性社会发展建设者身份。

3.人生挫折是旅途障碍

(1)Women work hard to continuously break down barriers and fight against workplace discrimination.

(Brenda Lawrence,2019)

(2)Ultimately, maybe that hill really is too steep, but she'll come to that conclusion through courage, not fear.

(Caroline Paul,2016)

(3)We also have another problem, which is that women face harder choices between professional success and personal fulfillment.

(Sheryl Sandberg,2010)

例(1)与例(3)关注女性事业领域。“barriers”将女性在职场中遇到的挫折隐喻为旅途中的障碍。演讲者通过选择隐喻关键词向听众传达情感,引起听众对女性职场问题的关注。女性遭遇职业问题时勇于抗争,努力工作以打破职场壁垒,体现出女性权益受损者和勇敢维权者身份。

演讲者利用旅途隐喻指出女性职业与家庭平衡问题,如例(3)所示。“face”一词将女性人生抉择隐喻到旅途岔路,即选择障碍。此类问题受社会性别制度影响,社会职能分工习惯使得女性价值往往体现于家庭域而非事业域,因此女性面对一定程度的职场困境。演讲者由此建构出女性权益受损者身份。

例(2)中“hill”为人生挫折并非真实山峰。女性遇“陡峭山峰”时一反传统观念对其娇小脆弱形象的塑造,选择勇敢“攀登”而不是恐惧逃避,突出女性勇敢者身份。

4.事业成就、女性运动目标是旅途目的

(1)And while every developing region in the world has achieved or is close to achieving gender parity in primary education, when it comes to secondary education, girls still lag far behind.

(Michelle LaVaughn Obama,2015)

(2)It is time for us to aim higher when it comes to women, to invest more and to deploy our dollars to benefit women all around the world.

(Gayle Tzemach Lemmon,2011)

以上两个例子关注社会中女性教育、事业等各项权益的覆盖度与参与度。

例(1)通过两个“achieve”将以性别平等为终点的平权运动隐喻为一条具有目的地的旅途。目前美国社会较大范围实现小学教育平等,中学教育中女生处于落后状态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教育是资源分配的一部分,传统社会中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导致教育资源出现忽视女性的不平等现象,体现女性权益受损者身份。平权之路发展后教育资源问题得到改善,建构起女性维权者身份。

演讲者选用旅途域便于听众理解事业域概念,“aim”通过旅途域目的地喻示女性事业域目标。社会中不平等权利关系将女性群体社会角色分工定位在家庭型、服务型职业;学科刻板印象导致女性多从事文科方向。演讲者呼吁重视女性事业,在经济领域给予女性更高期待,为女性制定更高目标成就支持其职业发展。演讲者由此建构出女性在平权运动中的领导者、呼吁者身份。

由上述分析,旅途隐喻主要建构出女性社会建设者、权益受损者、勇敢维权者、领导者、合作者、呼吁者身份。

五、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马克思提出“没有独立经济基础便没有独立人格”。人类在早期母系社会时,女性从事种植、制衣等稳定经济工作,因此女性掌握经济权力,处于主导地位。母系社会解体后,男性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成为主要劳动力,逐渐获得主动权,女性转向家庭从属地位。受长久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影响,女性职业选择受限,经济话语权缺失,各项资源受到损害。社会现实影响隐喻使用,由此建构出女性权益受损者身份。如今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变革,平权运动影响下的女性意识到性别角色由社会分工和建构。顺应时代发展,世界各地女性努力抓住机会提升自身政治和经济地位。女性主义者利用演讲等方式为女性群体发声,争取各项权益,对不公权力关系进行反制,从而建构起勇敢维权者、呼吁者、领导者的身份类型。

(二)意识形态

女性身份建构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男性主导权力关系的解构,另一方面是女性对性别角色的反制。

价值观作为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塑造着人类的价值认同、认知过程、行为模式等。一旦价值观形成群体意识和社会心理,它会使社会群体无意识遵循规则,从而建构一定的性别身份。女性运动兴起前,美国传统价值体系认为女性从属于男性,性格柔和顺从,女性对男性主导价值体系的认同导致她们接受社会安排的性别角色。价值认同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活动,演讲者利用隐喻建构起女性权益受损者身份,以此揭示传统权力关系。

美国受到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强调通过手段实现平等,因此美国是首先開始女性主义运动的国家。女性主义是一种以自然权利为基础的思想和理论,主要描述性别不平等现象并寻求解决方法,探索消除机制以建立新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在女性主题演讲中,演讲者关注女性争取政治机会、同工同酬、受教育权等现象,符合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演讲者受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对自身性别身份的隐喻建构进行反制,建构出勇敢维权者、领导者、呼吁者身份。

(三)语用因素

语篇形成以表达语言使用者意图为最终目的,因此隐喻具有强大语用功能,当说话人想要清楚易懂地表达观点时便会使用隐喻[10]。演讲语篇中经常使用隐喻减轻听众理解负担并增加说服力。演讲者在女性主题演讲中选择性使用隐喻是为了建构积极正面的女性身份,从而引起听众认同,呼吁听众关注性别问题,达到交际意图。因此演讲者一方面通过隐喻建构女性的权益受损者身份,引出女性问题,另一方面建构女性勇敢维权者、领导者、合作者身份突出女性能力,反制传统女性特质,对听众起到呼吁激励作用。

六、结论

本课题运用Charteris-Black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对英语演讲语篇中的旅途隐喻进行研究,并总结其所建构的女性身份类型,探究背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旅途域共包含145个关键词,所建构女性身份主要为社会建设者、权益受损者、勇敢维权者、领导者、合作者、呼吁者。其中反映出一定的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演讲者以此来表达立场,激发听众情感,呼吁关注并解决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Charteris-Black 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4.

[2]Charteris-Black J.Politicians and Rhetoric: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M].Basingstok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Press,2004.

[3]Goatly A.Washing the Brain:Metaphor and Hidden Ideolog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7.

[4]Koller V.Businesswomen and war metaphors:“Posse-

-ssive,jealous and pugnacious”?[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2004(1):3-22.

[5]Carver.Political Language and Metaphor:Interpreting and Changing the World[M].London:Routledge,2008.

[6]陈敏.经济话语中的隐喻与意识形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7]孙毅,熊佳腾.英国脱欧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02):1-9.

[8]司晨,金鑫.性别压迫中的政治经济学——论盖尔·鲁宾的“性/社会性别制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45-48.

[9]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C]//In A.Ortony,eds.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51.

[10]陈钰,马芫.英语演讲语篇中隐喻的意义构建分析[J].外语教育教学,2013(06):5-8.

作者简介:

朱莉莉(1999-),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孙影,通讯作者,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演讲者旅途隐喻
乐在旅途
疯狂旅途
“马”上旅途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旅途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