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3-12-18 01:40:19梁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

摘 要:信息伦理教育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大学生带来生活、学习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信息伦理危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尤为必要。从教学师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五个维度归纳出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主要困境,并据此提出要从明确信息伦理教学目标、充实信息伦理教学师资、增强对信息伦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完善信息伦理教学内容、改善信息伦理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升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实效,以此增强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清爽明朗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塑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信息伦理;信息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G2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6-0113-07

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智能化水平更高的大数据时代。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1]。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宝贵战略资源,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输入和输出信息。智能信息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信息伦理风险加剧,违背信息伦理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2]。大学生思想活跃,易接触新事物,与互联网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发生信息伦理失范行为的可能性更大。与其他信息用户相比,大学生的信息活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一,大学生信息活动内容多样。大学生群体兴趣广泛,所关注的信息既包括了娱乐、生活、社会等方面,也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科研信息,而且由于对新媒体的熟练应用与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广,他们更容易触及到各方面的信息。其二,大学生信息活动主体具有复杂性。大学生信息活动的主体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既包括不同学历背景的用户,如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涵盖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属性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信息活动主体的复杂性必然促使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活动内容形式复杂化。其三,大学生信息活动的目标多样。大学生信息活动既有满足娱乐、好奇心等需要,也有对热点事件的关注,还有出于对自身学习、科研工作的需求,例如研究生群体在论文撰写、实验设计和科研工作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尤为强烈。青年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对于20岁左右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心理发展仍不成熟、不稳定,在信息活动中更容易做出违反信息伦理与网络道德的行为。“网络虚拟化引发当代青年严峻的道德异化”[3],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信息伦理教育的研究涉及网络伦理教育[4]、信息礼仪教育[5]、计算机伦理教育[6]等相关内容,而专门系统性研究信息伦理教育的相对较少。虽然有学者对我国高校信息伦理教育展开实证研究[7],但是研究数据相对陈旧,已无法反映当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现状。基于此,本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以期增强大学生信息伦理意识,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一、信息伦理与信息伦理教育的内涵

任何一项学术研究的前提是对其概念的界定。因此,在研究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搞清楚信息伦理和信息伦理教育的内涵。

(一)信息伦理的内涵

“信息伦理”的概念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豪普特曼最先提出,他认为,“信息伦理就是所有对与信息生产、信息储存、信息发布和信息访问相关的伦理问题”[8]16。之后,哲学界、信息学界、图书馆界、管理学界等不同学界的学者开始介入对信息伦理的研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伦理的内涵也随之向外拓展,尽管当前对信息伦理的定义尚有争议,但学术界普遍认为,信息伦理泛指在信息生产、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和管理等信息活动中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伦理准则,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9]。也就是说信息伦理是人们信息活动中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它主要用来调节信息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信息素养是与信息伦理颇为相似的一个概念,也是信息社会对人的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和战略指南》指出,“信息素养是在提取、应用的基础上,以道德的、批判的方式,或其他有效的方式,对媒体内容进行提取、利用、创造和传播”[10]。南国农认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技术道德[11]。肖新祥直接将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归于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12]。由此,不难看出,信息伦理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子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信息伦理强调的是信息主体在信息活动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感,而信息素养是在信息活动中的综合能力,既包括信息道德,也包括信息思维和信息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二者关系如图1所示:

(二)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内涵

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提出要“重视科技伦理教育,鼓励高等学校开设科技伦理教育相关课程,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相关专业的重要内容,以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遵守科技伦理道德。要通过完善科技伦理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伦理人才队伍[13],而信息伦理教育是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面对大学生愈演愈烈的信息伦理危机,对其加强信息伦理教育已势在必行。信息伦理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以提高他们在信息活动中的伦理决策能力[14],它是一种为培养作为信息活动主体的青少年能够在信息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的道德素养而施加影响的个体社会化过程[15]77。毋庸置疑,高校是信息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信息伦理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信息伦理意识、完善信息伦理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与专业化的信息伦理人才队伍的重要使命。信息伦理教育的客体是信息伦理教学对象,也是大学生应掌握的信息伦理知识与树立的信息伦理意识等。而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目的则是提高大学生信息伦理和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信息活动中能够坚守底线,做到不侵犯他人的信息权利,不违背公共利益。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既有助于网络空间秩序的维护,也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

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实践性特征。信息伦理教育的内容和动力来自于信息活动实践,信息实践为信息伦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正是在信息实践中遭遇到的种种伦理困境,信息伦理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才凸显出来。同时,信息伦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指导信息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在信息活动中,将习得的伦理道德标准和要求作为行动指南,以使自身的信息行为符合规范。因此,实践性成为青年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最主要特征。其二,人本性特征。以人为本是信息伦理教育的基本原则,青年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成才的需要,通过信息伦理教育规范信息活动秩序,使每个青年大学生都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开展信息活动。人本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信息伦理教育的目的上,在信息伦理教育的手段和模式方面,也要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要,以更加人性化、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进行。其三,科学性特征。信息伦理教育的科学性体现为其内容和形式要受到教育的一般规律的支配,是有规律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与其它形式的伦理教育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其在方法、手段上要遵循特殊规律、要讲究科学性。

二、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困境

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困境既有来自教育主体方面的不足,也有大学生自身接受信息伦理教育的意识淡薄,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掣肘。

(一)信息伦理教学师资不足

信息伦理教育既是一种社会道德教育,也是一项信息素养教育,它的教学主体应该是既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又精通人文社会科学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然而,这种复合型的信息伦理教育教学主体在高校尤为匮乏。当前,我国高校的信息伦理教育课程多半是由思政老师来承担,他的教育背景以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政治学等人文专业为主,对信息技术并不擅长。此外,信息伦理主要属于科技哲学专业的范畴,但当前思政教师中科技哲学或相关领域出身的教师非常稀少,信息伦理教育的授课师资就显得匮乏。

(二)大学生接受信息伦理教育的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信息伦理教育课程学习中,主动、自觉的参与度是伦理教育的重要检验指标[16]。也就是说,大学生是否有主动接受信息伦理教育的意识,是影响其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是信息伦理教学的作用客体,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他们对信息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生重视的更多是专业课或直接与专业课相关的课程,尤其对硕士和博士生来说,专业课成绩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毕业和就业。因此,他们容易觉得非专业课可有可无。此外,高校信息伦理教育目前主要是作为其它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开展的,很少开设专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和思政课是当前大学生接受信息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由此导致信息伦理教育在教育體系中被边缘化,难以受到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三)信息伦理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目标缺乏明确性,目前教育部和相关部门还未对高校发布类似《信息伦理教育纲要》的指导意见,以使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目标具体化和明确化。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接触正面的、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意见》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并将伦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只是对伦理教育的目标做了笼统性概述,未有明确说明。作为信息行为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目标需要根据其特殊情况加以明确,而现阶段信息伦理教育目标的模糊化不利于信息伦理教育实践的开展,是当下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实效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四)信息伦理教学内容不全面

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目标的模糊,教育体系独立性的缺失以及教育指导意见的缺乏,直接导致当前青年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教育内容不全面。从已发布的与信息伦理教育相关的公约和规定来看,2000年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1年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2006年的《文明上网自律公约》、2007年的《首都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都只是部分提及了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如下表1),而没有完整概括其全部内容。除此之外,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伦理面临一些新的困境,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未有专门涉及新兴信息技术的伦理教育内容。

(五)信息伦理教学模式不完善

我国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模式简单、机械,主要采取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没有尊重和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否认了大学生在信息伦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被动式的信息伦理教育诉诸于简单的说教、灌输、规劝、强制执行等方式,方法固定而单一,缺少互动和灵活性,试图使大学生迫于外在压力而遵守信息伦理规范,教育效果很不显著[17]。在实践中,这种僵化被动的信息伦理教育模式限制了大学生自律性的发挥,有时候甚至会引发部分大学生的抵触心理。信息伦理教育的受众有着教育背景、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其教学模式应该突出多样性和差异化,现阶段课堂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明显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符合。

三、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应对策略

面对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举措,以切实提升信息伦理教育实效,具体包括信息伦理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师资的充实、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模式的改进等。

(一)明确信息伦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的明确表述,也是评估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教学实践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因此,高校要办好信息伦理教育就必须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教育部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以此为各大高校的信息伦理教学提供明确的基本原则和方向。为此,国家教育部门要早日出台《高等学校信息伦理教育标准》。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可根据学校办学性质、学科专业、学历背景等差异,明确课程性质(通识课、选修课、必修课)、学分设定、考核要求等,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本科生而言,信息伦理教学目标应侧重日常生活,而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而言,信息伦理教学目标要突出强调科研信息行为中的伦理;对文科生来说,教学目标要侧重于信息技能与安全意识的培养,而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要强调信息道德和法律政策;对于信息伦理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要更为全面,要求课程的课时更多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呈现,而对非信息伦理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更为灵活,考核要求可聚焦于某一方面,要求课程更多以选修的形式开设。

(二)充实信息伦理教学师资

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实施主体是高校教师队伍,主要是高校思政教师。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就已超过12.7万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18]。当前我国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有所差异,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管理学、哲学等文科性质的学科,很少有理工科学科背景。而信息伦理学属于科技哲学范畴,是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学科,它本身需要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为解决信息伦理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可以在思政教师的引进、考核、培养问题上,将跨学科背景作为其中重要的考量因素。高校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开设信息伦理必修课、选修课或通识课,适度扩大科技哲学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引进具有科技伦理、信息管理、计算机设计等知识结构的思政教师,为信息伦理教育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此外,为提升信息伦理教学师资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培训、“成立信息伦理科研小组、加强同行学术交流,让教师了解信息伦理的最新知识和发展趋势,确保教师能够用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信息伦理教育”[2]。

(三)增强大学生对信息伦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是信息伦理教育的客体,他们是否能够认同并践行信息伦理要求是评估信息伦理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前,高校大学生信息伦理学习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在校期间更多是忙于学业或科研任务,对于与自身专业或研究领域无关的课程倾向于采取忽视的态度。因此,要提升信息伦理教育的实效,就要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信息伦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信息伦理教育是一种信息道德教育,接受信息伦理教育有助于合乎道德地进行信息行为;其二,信息伦理教育也是一种信息法制教育,参与信息伦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避免误入歧途和触碰法律红线;其三,对于广大研究生而言,信息伦理教育也是一项科研素养教育,是保障研究人员顺利实现科研产出的必修课。此三种信息伦理教育意识的习得与认同,将促使大学生主动接受信息伦理教育。为此,高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意识的认同与坚守,加强对信息伦理教育重要性认同的宣传教育,在学分设置上、考核奖励等方面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信息伦理教育。

(四)完善信息伦理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指导文件来对信息伦理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对信息伦理教育的内容缺少完整性概述。2001年11月,教育部發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网络空间提出“五个要、五个不”的规定,这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教育部门对信息伦理教育内容最集中的一次表述,但它并未概括出信息伦理教育的全部内容。国外信息伦理教育内容相对比较清晰与系统,例如美国波斯顿大学的网络伦理课程包括互联网心理、道德发展和品格教育,并认为网络伦理教育是品格教育的一个新的分支[19]。这里的品格教育就是把公平、博爱、责任、团结等一切“善”的伦理元素嵌入到信息伦理教育课程中,这也使得美国波士顿大学信息伦理教育课程相对全面完整。对此,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伦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实践需要,可将我国高校信息伦理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伦理的基本理论教育。信息伦理的理论包括信息伦理的兴起、概念、特点、基本原则和规范、评价指标、信息伦理和传统伦理的关系等基本理论。对信息伦理基本理论的掌握是理解信息伦理的前提,而理论的最终价值旨归是实践。通过信息伦理的理论教育,青年大学生对信息伦理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学习信息伦理、怎样实施信息伦理行为这三个基本问题能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第二,网络信息礼仪的教育。网络信息礼仪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对他人要有的基本礼仪,同现实世界一样,在网络空间也要懂得与人为善、以和为贵、诚信友爱、谦虚礼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网络信息礼仪包括招呼礼仪、交流礼仪、表达礼仪等,是网络空间人们正常交流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也是判别网民是否文明礼貌的行为标准。网络信息礼仪教育就是要求青年大学生能够遵守这些约定成俗的礼仪规定,教育大学生不要做出发布虚假消息和反动言论、在网上辱骂攻击他人等非礼仪之举。

第三,尊重信息隐私的教育。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隐私暴露的风险加大,隐私侵权行为时常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信息隐私教育。具体说来,它包括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两方面。就个人隐私教育而言,要增强大学生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和能力,如不轻易在网上暴露个人信息、加强对网络账户密码的安全设置等;就尊重他人隐私教育而言,包含不窥探别人隐私,不转发未经他人同意的信息等。

第四,保护信息安全的教育。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和信息系统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修改和破坏,为信息和信息系统提供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20]。信息安全保护尤为重视信息在存储和传输中的安全,保证信息不被恶意破坏和窃取。信息安全教育既要教育用户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安全,诸如,不进入没有安全认证的网站、定期对电脑进行杀毒;也要教育用户保护其他个人、组织和国家的信息安全,比如,不充当黑客攻击学校、政府国家网站,也不做网络间谍、向境外盗卖国家情报等。

第五,尊重知识产权的教育。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保护知识产权能够调动智力成果创造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更多智力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善。然而现阶段,利用网络侵犯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对知识产权归属者造成严重打击。对此,除了从法律层面保护当事人知识产权外,还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尊重知识产权的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特征等基本知识,包括著作权的内容和保护;专利权的内容、条件和保护;商标权的类型、取得和保护等。

第六,有节制地利用网络的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变,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人类,在畅游信息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被网络主宰、被信息奴役,出现信息依赖与网络成瘾。常言道,人是信息技术的创造者,是信息活动的主体,只有人能赋予信息价值属性。而信息依赖的出现则弱化了人的主體地位,导致对网络的盲目依赖,把信息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利于利用信息技术造福于人类自身。“凡事皆有度”,网络使用亦是如此,对大学生开展有节制地使用网络的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掌握好使用网络的“度”,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网络信息和人与人的关系。

(五)改善信息伦理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系统化、稳定化和理论化,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秩序。一般认为,教学模式可分为三类,即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21]173-174。现阶段高校信息伦理教育更多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方法单一,以说教为主,教学效果甚微。毋庸置疑,信息伦理与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来源广泛,这也使得信息伦理教育模式有诸多可探索的空间。例如,教师可利用网络数字资源,建立信息伦理失范事件数据库,随时随地供学生上网查阅学习,发挥警示教育的作用。或者,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信息伦理案例,譬如,2021年315晚会央视曝光的人脸识别漏洞、老人手机里的安全陷阱、个人简历泄露、搜索之“病”等,都可成为信息伦理教育的优质资源,可供学生观看学习。观看案例视频的学习模式,能够使青年大学生从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高校或教师也可采用让学生从活动中自行学习的模式,例如,在相关APP软件上进行信息伦理知识竞赛、举办信息伦理相关问题的辩论赛或演讲比赛等。这种教学模式同样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能够直接激励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另外,要摆脱单纯以思政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图书馆、高校保密处、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专家等多个主体的协同参与,有利于增加大学生接受信息伦理教育的机会,使其接受的信息伦理教育覆盖面更为广泛。

[责任编辑:李小燕]

参考文献:

[1]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2-09-01)[2022-12-31].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1/content_5707695.htm.

[2] 梁宇.加强高等教育阶段的信息伦理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1-26(4).

[3] 李小豹,徐建军.网络文化与青年道德社会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9(2):100-103.

[4] 何爱华,郭有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网路伦理教育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7(7):81-86.

[5] 张家年.信息礼仪及其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8):16-22.

[6] 杨杨,杨增芳.关于加强地方高校计算机伦理教育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74.

[7] 蔡连玉.我国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2):94-97.

[8] HAUPTMAN R.Ethics challenges in librarianship[M].Phoenix,AZ:Oryx Press,1988.

[9] 梁宇,郑易平.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困境与应对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1(3):100-106.

[10]UNESCO.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policy and strategy guidelines[EB/OL].(2013-12-11)[2022-12-31].http://www.unesco.org/new.en/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resources/publications-and-communication-materials/publications/full-list/media-and information-literacy-policy-and-strategy-guidelines/.

[11]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养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6.

[12]肖新祥.信息素养的理论缘起、内涵及构成要素略论——兼论信息素养教育国际经验[J].电化教育研究,2021(8):116-121.

[1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EB/OL].(2022-03-20)[2022-12-31].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0/content_5680105.htm.

[14]YUKIKO K.Information ethics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IEIC technical report,2006(52):1-6.

[15]蔡连玉.信息伦理教育研究:一种“理想型”构建的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6]王志强.艺术教学中的信息伦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21(8):12-15.

[17]吴彤.基于价值澄清理论的信息伦理教育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3):15-18.

[18]樊未晨.全國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12.7万人[N].中国青年报,2022-03-18(2).

[19]DAVID B.Whittier cyberethics:envisioning character education in cyberspace[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2013(88):225-242.

[20]沈昌祥.关于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J].信息安全与通讯保密,2003(6):15-17.

[21]余文森,刘家访,洪明.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ormation Ethics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ANG Yu

(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gdu 611731,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ethic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At presen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not only brought convenience to college students life and study,but also caused a more serious crisis in information ethics.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main dilemmas of information ethic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from five dimensions,including teaching personnel,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odes.Based on this,the author propose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ethic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information ethics,enriching the teaching personnel of information ethics,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ethics teaching,perfecting th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ethics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information ethics so as to enhance the information ethics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establish a clear network space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nd become useful persons.

Key words:big data era;university students;information ethics;information ethics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6:39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0:45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42:37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