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化”绘画实践的审美特征与创作运用

2023-12-18 13:31姚学洲
美与时代·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平面化审美特征

摘  要:平面化作为现当代绘画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画家藉以表达和传递情感的工具,彰显审美情趣与精神内涵的视觉映射。本文由平面化的审美特征切入“平面化”表现手法的功能特征与表现等相关内容;最后则通过此绘画实践的创作规律总结体验、构思、表现等实践步骤,寻找其最佳呈现方式,为艺术创作夯实基础,亦为非专业人士提供美育提升的内容路径。

关键词:平面化绘画;审美特征;功能表现;创作运用

现当代艺术发展致力于表现艺术魅力本身,注重情感要素和精神世界的传达。“平面化”摒弃阴影明暗的表现手法,以强烈的色彩冲击、简化的造型等表现手段反映当时艺术家们对绘画本体语言价值的不断探索,形成专注于绘画艺术本质表现的绘画实践方式。

一、“平面化”绘画实践的审美表征

平面化伴随着现当代艺术发展路线,“是解构三度空间造型的历史,是从印象派、后印象派,到立体派,再到抽象表现主义就是这么个过程”[1]。“平面化”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对视觉形象的描绘,更多的是向观者传递“一种愉快、幸福、正确的的经验”[2],即从传统理性之绘画语言的桎梏中解脱,旨在传递画者关于生活以及精神价值方面的感悟。平面化作为现当代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其艺术魅力与过去传统的写实绘画截然不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在直观性、符号性、意象性这三个基本方面。

(一)直观性

平面化的绘画创作与传统绘画的直观性在油画艺术的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根植于绘画艺术的二维平面性。艺术家们通过平面性的描绘,塑造出的鲜活视觉形象形成一个个静态的画面,直接被欣赏者感知,通过画者与观者在文化、背景、经历的碰撞,使得欣赏者产生共鸣,深受其感动。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艺术功能与形式语言的探索上。过去油画艺术的形式表现基本上不是为了宗教、文学服务就是记录人生阶段历程或是国家历史时刻,所以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表现是为客观世界的真实描摹所服务的,而随着照相术的出现和完善,艺术家们不再执着于绘画的文学、宗教表现和记录功能,而是将关注点转移至画面的形式语言的探索上。而形式语言的发展也得益于艺术功能的转变,形式语言的探索过程是由立体空间效果转向平面化的过程,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色彩的全面解放,使得形式语言完全改变了过去依附于画面审美诉求与艺术功能的附属地位,成为画面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印象派代表人物的莫奈,还是作为现代表现主义先驱的爱德华·蒙克,他们的作品基本上都能够体现出平面化表现手法的直观性特征:对画面本质属性和形式语言的关注,即通过油画形式语言的探索与表现,彰显出色彩、笔触、线条的形式美感,最大程度发挥出形式语言的本质特征并依托于画面中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将画者的心境与情感认知直截了当地呈现在观赏者面前。

(二)符号性

现代绘画艺术中常常会把具体的视觉形象简化为若干个几何图形作为视觉符号出现在画面中,这些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线、面是造型艺术表现的最为基础的语言和单位,它们具有符号和图形的特性,能表达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他们抽象的形态能赋予造型艺术的本质及超凡的精神”[3],所以几何图形中点、线、面的运用呈现出交互的递进关系。世间的任何图形大多都逃脱不出这些基本的几何图案,所以平面化符号性特征的表现在于对周遭事物的概括、联想与拓展。康定斯基和米罗在画中就是将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转化为诸多具有符号意义的几何图形并以一定的规律并置在画面中,这些图形之间距离的远近造成视觉上节奏的变化,构建画面的主次关系并依照这种主次关系形成紧密、严谨的秩序感,与观赏者产生互动连接,达到具有观赏性质的视觉规范,画者的情感认知也通过视觉元素的符号性特征得以强化,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使之回味无穷。

(三)意象性

意象性属于中国绘画传统的审美特征,即注重形式语言的表现与情感的外露传达。西方绘画的艺术传统则与东方绘画截然相反,西方绘画讲究再现性,即讲究形体的表现,轻视形式语言的表达。东西方绘画传统的差异在于构图方式、造型表现等形式语言的运用上,东方绘画艺术则是以中国书画艺术和日本浮世绘艺术最具代表性。画面中诸多视觉形象所显示出的平面化特点正是东方绘画艺术意象性特征的核心。而西方绘画艺术长期以来形成的再现性艺术传统伴随着19世纪中期东方艺术的到来之后而发生改变,中西方绘画之间再现性与意象性的界限日趋模糊化,平面化表现手法的到来恰好能说明这一点。它以其独有的意象性特质,借助视觉形象作为传播媒介,向观者传达画者的情感意蕴与精神状态正是意向性表达的魅力所在。平面化作为现当代绘画艺术传递情感要素的表现手法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生活压力带来的沉重负担越大,艺术家心中对于这种负担的控诉和对精神世界向往的渴望就更加与日俱增。艺术家们希望从具象特殊的个体反映出能够表达某种观念或意义的图形符号,根据画面所需对形体的原貌进行主观处理,将现实中复杂的形象单纯化、简洁化并适当保留客观形象的一些基本特征,重视视觉形象本质属性的表达,在现实环境与精神世界之间确立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这便是艺术典型的特征与作用。比如在对母亲的形象进行描绘时,多是勾勒出现实生活中母亲的基本形态,忽略个体的特殊性即略去独属于某位母亲的细节描绘,只表现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共性特征,彰显出母爱的伟大,寄托画者的情思。毋庸置疑,平面化表现手法通过借助具体的感性的形象向观者传递精神层面的内涵,营造出轻松、舒适、恬静的艺术氛围,将艺术形象的本质属性释放出来。

二、“平面化”绘画实践的功能表现

平面化是涉及画面空间表现的概念描述。首先,平面化与绘画艺术所依托的物质材料密切相关的,都是在纸张、画布、墙壁等物质媒介上进行创作,而这些物质媒介普遍具有“去深度”的基本特色,故平面性特征是架上繪画艺术等创作形式的本质特征,即物质媒材的平面性;从狭义角度上看,多指在艺术创作方式上与传统写实绘画相对立或有所区分的艺术表现手段。平面化的创作表现不仅在于对视觉形象之间的转化,还在于画作因纯粹产生的交流作用。从现当代艺术界各类风格的艺术作品中不难看出,它是忽略透视、光线、明暗等形式语言的运用,通过构图的把握、形象的转化等方式压缩画面空间并采取色彩平涂手段再现画面的空间意识表现,通过恰当的艺术表现形成与真实世界之间关联的建立,促使画面空间达到非三维或二维半性质的空间状态,呈现出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强化了画者关于精神、情感方面的经验传达,与观画者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其深深地被画作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

19世纪以来,在二维媒材实现物象雕塑化的传统绘画形式逐渐被平面性的制作方式所取代,其中表现本质即空间功能的弱化,大致分为:“一是背景空间的弱化,二是主体与背景的距离平面化,三是画面本身结构的平面化。”[4]无论空间弱化的手段或形式具体为何,核心是压缩深度空间,使画面的结构形式达到平面化的状态。这种平面化的空间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对色彩、线条、笔触等语言的研究。現代艺术发展以来,特别是塞尚之后主要呈现出两种构成画面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以立体派为代表的解构空间的平面化方法,另一种是装饰性平面画法。

第一种表现形式类似于艺术设计中构成的概念,“将既有的形态包括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的点、线、面、体,在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构成理想形态的组合形式。”[5]这种艺术形式注重对空间的分解与重建。这种以立体派为代表的空间表现方式基本继承塞尚“分析自然事物的几何形态”的表达方式,如毕加索《弹曼陀铃的少女》通过忽视光影、明暗、色彩等要素对于物体的作用,把女性的具体形象从真实环境中抽离出来,把对女性形体的基本特征概括成若干个几何图形,彼此相互排列、组合、重叠、渗透,强化画面的构成穿插关系,画面中形式美感的完整性得以凸显。装饰性平面画法,首先在构图上依然存在一定的深度空间,对形体表现以及色彩运用基本不做过多改变,但色彩以平涂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色彩属性变化和透视关系的基本特征,使之具有一定写实性的平面空间效果。马蒂斯的《舞蹈》“用最饱和的蓝色构造天空,用绿色构造大地,用明亮的朱红色构造人体。”[6]画面中舞者由十分简单的线条组合而成,人物展现出的律动美感与其他体块之间形成一定的主次关系;而形体的勾勒也规定了色彩的范围,草地的绿、主背景的蓝在人物红色的映衬下,显示出空间前后层次的同时也给人一种轻松、欢快之感。装饰性的平面化表达是经过视觉要素的简化与配合,在具有空间弱化效果的同时又能够塑造出兼具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的表现形式。

三、“平面化”绘画实践的创作运用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其中重要的功能就是强化画者观感,即主观的反映现实生活。艺术创作大致由创作体验、创作过程、创作表现、情感表达等组成。

创作体验一般是本人亲身经历的见闻、感思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创作体验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艺术家进行创作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一定的想法,并通过不断实践找出适合自己的题材。”[7]得益于对前辈艺术家经验表达的吸收,题材的选择通过自身性格、经历等现实活动或工作的精神活动迸发创作灵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思考完成创作体验阶段的基本内容。

创作过程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呈现为“小稿”样态的具象立体视觉面貌。第二阶段是对物象的平面化处理:一是删繁就简,舍去不利于画面表现的要素,二是概括相关要素的复杂结构,三是凝练用色,充分考虑到色彩倾向、色调均衡,兼顾画面整体效果,避免突兀、生硬之感。第三阶段是完善不足,作调整与收尾工作,立足于画面的整体效果,力求颜色与形体之间相互配合,基本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聚焦到创作表现中,则聚焦在构图方式、形体表现、色彩运用等要素间的协配上。构图主要是“将个别的、局部的艺术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有秩序的建构”[8]。而秩序的建构有赖于对周遭事物的观察,平面观察是现当代艺术创作实践特有观察方式之一。依据平面观察法,对视觉形象进行有序排列,形体交错,实现同一画面的多角度观察造型方式,即二维半空间表现方法。平面化的构图方式正是多方位观察角度的结果,优势在于突出主题并体现相关的动态趋势,如乔治娅·欧姬芙的《布鲁克林大桥》以及查尔斯·德穆斯《我的埃及》依托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形象,根据形象的固有结构,配合光线、线条、明暗、阴影等要素配合构成画面,特别是《布鲁克林大桥》构图上的暗示重点突出大桥的外在形式,相互交叉的斜拉索更加强化了大桥本质上的结构功能。平面化的形体表现在于对形体的归纳与简化。去除实际形体中不必要的繁琐细节描绘,突显其轮廓外形和显示形象本质的部分,基本忽略光源对物体的影响,将大小不等的视觉形象有规律的安排在画面中,营造出剪影般的视觉效果。这种忽略细节描绘形体的造型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艺术典型的基本特征。比如在维亚尔的《床上》和《母亲在开门》这两幅作品中,画者的表达重心不再是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对视觉形象的简化处理将画中人物的共性特征展示出来并将其作为一种主题表达的载体展示在观赏者的面前。平面化的色彩运用借助简洁的形体表现色彩,依据画者对画面效果的追求来主观处理色彩,即排除明暗关系变化,突破既有的固有色概念,把一切立体客观的形象转化为平面整体的色块并置在画面中,建立视觉上的平衡。通过色彩基本要素——明度、纯度、色相的彼此作用与影响,将两个视觉反差极大的色块整合到一起,使得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绘画除了注重画面的对比关系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以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和谐的色调来构成画面,一切以画面整体统一为前提,画面中出现的具有极强反差的对比色,只是限定了画面的基本节奏与视觉效果,而任何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其画面的整体效果必定是十分和谐的,而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和《红色的画室》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画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红色与绿色这一组对比色,但画面的整体效果却并未给人以突兀怪异之感,原因便在于红色与绿色体块上的差异、纯度与明度对比、视觉要素的合理配置弱化了这两种颜色之间的对比强度。在画面效果整体统一的同时,对比色的运用深化了画面的节奏层次。画面中色调和形体在视觉上的双重冲击下,不仅简化画面中复杂的空间关系,画面中的相关陈设的精巧布置和装饰图样元素的恰当运用之下,使得色彩表现不受客观形体的限制,将色彩表现力完全释放,使得色彩更加醒目,极具张力,表现画面整体的同时,突出强调画面的主题,提升其层次感,增强视觉效果的生动性。

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对画面效果的表现,更与情感的表达息息相关。“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感情。”[9]现当代绘画尤为重视情感要素的表达,不仅要“设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小块蓝色、这是一长条粉红色、这是一条黄色”[10],更是需要在此基础上,依据当时的心境,根据个人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生活环境的独特性唤醒创作灵感,凭借色彩表达“设置一块区域尽可能的表达精神价值的内涵”[11]并展示画者的创作激情与外露的情感,使色彩更具主观性,画面更具说服力。

四、结语

当下快餐文化导致审美意识和能力模块化、碎片化的背景下,平面化的表现手法不失为人们提高审美意识和情趣的一种有效的切入方式和选择。平面化表现手法是借助形式语言的优势表达对环境、话题独到见解和看法的表现手段,致力于艺术魅力的展现以及精神世界的传达。它不是对具体形象的客观描绘,是通过视觉形象概括现实环境中出现的一类事物,是通过特殊的个体表现出一般的共性规律,以及依托色彩的心理特征强化形象普遍规律的描述,加上与情感表达的双重作用,削弱了与观赏者之间原有的距离感并与之产生强烈共鸣。

参考文献:

[1]弗兰契娜,等.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5.

[2]Tony Godfrey.Painting Today[M].London:Phaidon Press,2014:37.

[3]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4]刘剑虹.从因素分析到形式表现的素描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3.

[5]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292.

[6]李黎阳.野兽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

[7]Jacqueline Ford.Drawing and Painting[M].Thames & Hudson,2015:244.

[8]李荣启.艺术语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8.

[9]罗丹.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13.

[10]顿斯坦.印象派的绘画技法[M].平野,陈友仁,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50.

[11]Dietmar Elger.Modern Art[M].TASCHEN,2016:70.

作者简介:姚学洲,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美术教育、运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平面化审美特征
中国当代油画平面化表现形式的美学思想及意义
当代抗日影片中的日军形象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论宫廷院体画的审美特征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
平面化的误用: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与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