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馨
所有的时光都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拎出某一段,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时光。
——题记
(题记颇具伤感的气息,“拍拍沉积的灰尘”暗示了时光早已一去不返,但它仍保持着最好的样子。究竟为何?)
虫鸣声声,春雨蒙蒙,孩童欢笑,往事依稀,飘入我的梦里。那寻常的篱笆小院依旧矗立在烟雨迷蒙的村落里,但那无忧无虑的稚气却怎么也找不回了。(充满诗意的场景描写,带领大家进入朦胧而可亲的情境,一同和小作者探寻失落之物。)
袅袅升起的炊烟,奏响了乡村生活的乐曲;丝丝缕缕的麦香,充盈着灯光昏黄的小屋。瘸了一条腿的圆桌脚下垫着折叠的报纸,瞧着颇有些喜感。桌上放着一碗热腾腾的沙茶面,小孩身子不及桌腿高,就只能使劲儿扒着桌沿儿,猛吸香气。(“小孩”一词表明了这是长大后的“我”作为旁观者的一次回望。这种陌生的视角给文章增添了人事已非的味道,也表明了童年时光如逝水流年,一去不返。)酱料是奶奶亲手熬制的,花生与芝麻的香味充斥着鼻腔,干贝与虾皮使酱料带上了鲜咸的海味。(对酱料的描写,充满地方特色,让读者身临其境。)面是奶奶拿手的手擀面,没有市场上机器挤压、切割得那般完美,但一根细滑而富有弹性的面条被抻得长长的,绵长得像我对家乡的回忆;却又短短的,短得能勾起我对奶奶的思念。(将面条同记忆相勾连,准确抓住了它们纤长又富于变化的特征,将思念具象化。)
茂密的爬山虎缀满菜园的篱笆,层层叠叠的绿,拦住了篱笆外探头探脑的鸡鸭鹅,却拦不住我调皮的脚步。园子角落的一簇簇蒲公英長得正好,几朵黄色的小花掺杂其中。我总喜欢把一簇簇茸毛包在手心,再悄悄走到奶奶身后,猛地一吹,小茸毛随风飘散,有些则撑着小伞降落于奶奶的发丝间,奶奶染黑的头发与白色的茸毛互相映衬着,甚为有趣。奶奶似有觉察,转过身来,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嗔怪道:“小捣蛋!”手往头发处拨弄了几下,茸毛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将对亲情的描写与蒲公英随风飘散的美好情景融合到一起,文章独具美好情致。)
思绪百转千回,道不尽,说不完。
奶奶爱听南音,在其他老奶奶都对京剧痴迷时,她常独坐于电视前跟着那拍板、洞箫一同吟唱。扎着丸子头的小女孩也学着她吟那《三千两金》中的词:
“所望求功名……”她摇头晃脑,稚嫩的嗓音透着小小的骄傲。(一老一少共同吟唱的南音极度美好,同时暗含对文化的珍视,增添了文章的古韵气息,也升华了主题。)
院墙下流淌着时光的歌声,袅袅一缕炊烟,悠悠一抹斜阳。耳畔回响起熟悉的旋律,不禁会心一笑。总如此,来不及留恋,甚至来不及期许、珍惜和收藏。
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那点点滴滴,却成岁月的珍藏。(文章的后两段极具韵律,我们读着句子仿佛也能够开怀吟唱,可以从中了解到小作者积累的丰厚。)
点评
总评 细读这篇文章,不由得感叹小作者的写作功力深厚。相比直接的写人叙事,小作者将一些篇幅转到写景之上,选取了诸多意象,如炊烟、爬山虎、蒲公英,将乡村的美好图景写得富有诗意。“景物描写”充填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引人关注栖居于此的寻常人家。同时,生活于诗意山水间的人,也一定能够拥有纯真美好的生活,“情”“人”“景”便在此刻水乳交融。于此刻记录“我”与奶奶的生活瞬间,刻画奶奶对“我”的照顾与关心,便显得水到渠成。文章标题“当时只道是寻常”非常巧妙,因为正是“寻常”连缀了作者选取的几个生活画面,吃沙茶面、漫步小径、共听南音,“寻常”让这些画面的散落不再变成碎片,而是互相映照,变成温暖非常的生活细节;也正是“寻常”让当时的“我”未曾感到时光珍贵,而今日日追忆却无法回返,文字具有深意。
(讲评教师 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