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更新的类型形态研究

2023-12-18 11:24:32范雅婷
世界建筑导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

范雅婷 等

程家辉  李越凡  言语

摘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分配公共资源的物质技术载体,也是塑造当代建成环境的重要构成。本文聚焦水务基础设施,关注其与滨水公共空间一体化的综合提升,运用类型形态学的分析方法,挑选20个国内外典型的水务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案例,从水务基本功用类型(传导型、调蓄型、净化型、渗透型)、复合功能形式类型(垂直叠加、水平并置、垂直与水平共现、完全重叠)、柔性界面形式类型(檐下空间、海绵表皮、消解与融合)等3个层面,梳理归纳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筑学新现场的渊源依据、操作策略、效用结果,为深圳基础设施建筑景观化、公共日常化的复合更新提供启示。

关键词:水务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类型形态学,功能形式,界面形式

Abstract: Infrastructures are the material and technical carriers for the urban allocations of public resources and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shaping the contemporary built environment.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its enhancement of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with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using the method of typomorphology analysis, selecting 20 typic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ases of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renewed and retrofitted, from the basic function types of water (conduction, storage, purification, infiltration), the morphology types of composite functions (vertical superposition, horizontal juxtapositio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existence, complete overlap), the form types of flexible interfaces (space under the eaves, sponge skin, dissolution, and integration), etc., to sort out and summarize the origins and basis, operations and strategies, utilities and results of infrastructure as a new scene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and provide inspirations for the composite renewal of the landscape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routine of the public of infrastructural buildings in Shenzhen.

Keywords: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public space, typomorphology, functional form, interface form

1  背景

城市化纵深发展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大量既有灰色人工水务基础设施与人们在城市开放空間中丰富多元的功能使用、公共开放的品质均相去甚远,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惨遭大量闲置,造成大面积空间浪费、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学者们重新审视一味筑高行洪的“重效率、轻人本”工程导向,发现除了从行政机制上土地性质和管理运营存在水务、规划等多部门的权属壁垒矛盾外,空间类型形态上呈现出性能老旧而功能单一、占地形态尺度巨大、空间网络孤立、封闭性极强等实态问题[1,2]。

1.1  水务基础设施与基础设施建筑学

基础设施是城市分配公共资源的物质技术载体,通常指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生产生活所用的服务,狭义上,包含交通运输、电力通讯、水利水务等市政工程构筑物及其网络[3]。水务基础设施属于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的一种,依据防洪排涝工程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功用分类i,本文按照水务基础设施的基本功用特征,适应性将其划分为传导型、调蓄型、净化型、渗透型(表1)。一方面,不同功用类型的水务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面向雨洪管理的生命线,发挥着传输引导雨洪、调节滞蓄洪峰、净化过滤污水、渗透输送雨水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建筑学视角下,将其视为塑造当代建成环境、具备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的重要构成[4]。

基础设施建筑学理论[5]可以追溯到班纳姆的“生态观”和瓦尼里斯的“网络观”[6],前者的观点主要是关注传统建筑学对基础设施的物质空间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认为基础设施形成了社会的文化与物质空间;而后者则是认为基础设施在全世界时空当中组成了各种大小不一的网络,研究组成整个网络每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基础设施建筑学”“基础设施城市学”“景观基础设施”[7]等逐渐将各类型、各尺度的基础设施均接纳为城市空间的类型要素,广泛关注如高架桥下空间、垃圾填埋厂等“边缘间隙”灰色基础设施可被利用的实际功用、社会福祉、文化现象。

1.2  水务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与类型研究

随着存量时代到来,对基础设施改造再利用的研究从一体化景观设计[8,3],逐渐到关于现代性[6]、公共性[9]、日常性[4]等建筑理论与设计视角掀起热议。对中小型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也相继展开。水务工程基础设施复合升级如雨水花园[10]、透水广场[11]、雨洪公园[12]、污水厂屋顶阳台[9]等,其补偿城市高密度用地、提升环境品质与公共活力的巨大潜力引发广泛讨论[13,14]。宫聪[15](2018)从宏观、中观、微观系统梳理了绿色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结合的规划方法;王浩等[16]将水文模块、景观模块、设计模块整合建设交互平台生成设计方案;王骏[17](2019)以实际项目为例全面梳理了基础设施等控制要素在雨洪安全导向下的城市设计导则;柯磊等[2]总结了加拿大魁北克市博波尔区在GSI选址时的四个步骤方法。

为了对中小型水务工程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更新的案例进行研究梳理、归纳总结,本文采用建筑类型形态学方法,该方法可以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同尺度下研究城市建筑中各个要素与整体的类型形态演变发展关系。阿尔多·罗西作为建筑类型学理论的代表,认为应该将建筑与城市发展作为相互促进和补充的整体,构建建筑与城市同步发展的体系[18]。以新理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建筑类型学方法在对古镇形态结构[19]、住宅形态类型[20]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第三种类型学为理论基础尝试总结水务基础设施在功能上、界面上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探寻水务基础设施这一类建筑与城市发展、公共空间以及自然环境的网络关系。

1.3  研究案例概况

本文在基础设施建筑学理论视角下,针对性选取近10年中小型水务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更新的案例共计20个,其中包括上文所列4种水务基础功用类型,挑选地处深受雨洪安全威胁的发达国家城市如悉尼、鹿特丹、首尔等国外案例7个,以及国内如深圳、无锡、台州、中国台南等案例13个,国外设计师包括MVRDV、JMD design等8个,国内设计师包括同济原作、南沙原创等6个,与公共空间一体化的更新方式包括原址新建3个、原设施改建7个、原设施改扩建10个(表1)。

基于建筑类型形态学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功能形式类型、界面形式类型  两个类型形态层面,梳理分析水务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复合的功能空间关系和界面形式手法,探究渊源于不同水务基本功用类型的场地区位、空间需求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复合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关系、界面材质及其空间关系等操作策略,并最终分别达到不同的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经济活动等更新效益。

2  单一走向复合——功能形式类型

公共空间中更丰富多元的功能能够激发人们通过与驻留的活跃行为,塑造具有活力的城市[21]。水务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协同一体的功能形式更新过程,往往触及两个层面:老旧且不达标的水务基本功用的升级,以及单一且封闭的水务基本功用叠加丰富多元的日常公共功能。前者涉及城市安全韧性而往往成为更新项目的契机,后者则由建筑师、景观师介入,结合对场地现状的诊断,将水务基础设施视为公共空间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活动触发容器,协同复合不同功能。本文梳理20个更新实例,归纳发现,协同复合的日常公共功能,通常充分利用特定的水务基本功用的空间特征,挖掘其在垂直、水平方向上的富余空间,与之形成垂直叠加、水平并置、垂直与水平共现、完全重叠等4种典型的功能空间形式类型。

2.1  垂直叠加

水务基础设施构筑物,如水闸、调蓄池、污水厂等往往包含与水位线标高平齐的设施设备,以及与地面标高平齐的管理用房、设备用房等,构筑物地下、地上均封闭管理,全年只在相应雨量的天气工作,占据大量空间但利用效率不高。因而,最为常见的空间复合类型,便是挖掘设施垂直方向上可供复合叠加的空间价值,将新的功能区域与水务既有功能进行垂直叠加,实现高效、清晰的功能分区。

以如下三个典型案例为例:深圳洋涌河水闸桥项目原状是水闸在桥下,管理用房在桥上的空间特征,建筑师利用构筑设施在保留原有桥下水闸功能的基礎上,于垂直方向上的桥上空间置入“Z”字形步道,使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三维互动成为必然,不仅形成了联系两岸的多标高、有趣味的风雨走廊,还在河道中央提供了一个亮眼的瞭望平台和独特的标志物[9]。无锡许仙港藻水分离站原状为包含打捞水藻、除藻作业、水质净化等功能的单层建筑,由于除藻作业和周围人群的需求而面临升级,建筑师将原有破旧的单层建筑拆除并扩建,一层升级原本除藻设施,二层扩建了一个围绕一层作业区形成的展厅,通过竖向交通与完整的作业、展览流线,实现除藻作业、展览、教育、观景为一体的复合功能建筑体。墨西哥诺加莱斯Colosio堤坝项目采用当地材料组成石笼网格系统(Gabion)升级了原有的水坝防洪功能,改善了场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岸边扩建了一个四周架空的室内篮球场,将体育活动、观景休闲等功能全部集合在场地之中,最大程度提升场地的利用价值(表2)。

2.2  水平并置

部分水务基础设施,尤其如具有自然土壤条件的渗透型设施,原有占地面积较大且无既有构筑物,水平方向上则拥有充裕空间进行功能更新,设计师常常置入新的多元功能与原有渗透型场地构成水平并置的空间关系。

以如下三个典型案例为例:深圳碧道之环公园新建于一片滨河的小型冲积土壤上,将近自然场地升级为渗透型公园,并在河岸之上新建服从原有场地高差、回应河流岸线的集文化休闲、教育展览为一体的地景式建筑 [22]。深圳燕罗体育公园与碧道之环有相似的场地条件,设计将场地升级成为生态湿地,并平行并置集合休息驿站的多元的足球等体育场所,增设游廊编织丰富的活动路径,给市民体育活动提供休息和遮阴避雨空间[23]。深圳蚝香湖公园场地原本作为重要的调蓄水体连接了城市四条河流,但水体河床不断遭到侵占挤压和基底恶化而无人问津,设计师介入后大幅度改善水质,恢复并升级原有水务功用,并水平置入丰富的步行环道、花廊休息驿站,提供咖啡、休憩、卫生间等功能,新建的观景桥与上述的功能组成的共同体活化了场地(表3)。

2.3  垂直与水平共现

当水务基础设施具有垂直方向地上地下的设备空间结构以及水平方向延展的冗余空间时,设计师具备更大的操作余地综合纵向垂直叠加和横向水平并置多元新功能。

以如下两个典型案例为例:台州椒江南岸滨海公共空间项目将原有水闸进行改造提升,同时通过立体垂直交通体系创造丰富的观景空间,并将原有沙丘重塑成为绿丘,创造完整的净化体系,同时原有运沙履带升级为绿色步道,新置入圆锥状单元空间提供驿站激发人们活动。深圳荷水文化基地充分利用大中型通风井,结合疏散楼梯置入观景、观鸟平台,形成丰富的多标高路径,将小型通风井覆盖绿化改造成遮阴避雨亭,与此同时结合地下设施新植入一个对外开放的净水科普展厅,在地面展厅入口处布置具有园林特征的公共空间用以吸引人流,地上地下的丰富路径与活动空间给场地带来了全新的活力面貌[24](表4)。

2.4  完全重叠

对于面对中小初雨的中小型水务基本功用空间,往往有机会以近自然的方式实现调蓄型湿地公园、渗透性自然地表等绿色基础设施,塑造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水重叠共享的活动场所,更有挖掘与水相关的场地留存记忆、气候地域文化的潜力,往往受到设计师和市民的共同喜爱。

以如下四个典型案例为例:中国台南河乐广场在废弃的地下停车场地,设计师首先打开地表、显露构造,将原结构框架部分留存、部分拆除,置换升级成具有一定蓄水、排水、渗透的城市渗透型下凹广场,同时更提供文化休闲、商业娱乐等与周边城市环境联动的复合功能,保留了商场遗址的场所记忆并打造了完全对人群开放的公共活力空间[25]。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Theodosius地下蓄水池,是拜占庭时期完好遗留的水利基础设施范本,如今已无蓄水功能,经批准后拆除了蓄水池遗址上方原有建筑,利用地上空间重塑了一个纪念碑式的富有城市历史记忆的入口空间,而地下调蓄空间则运用钢、玻璃等轻巧结构来回应蓄水池拜占庭時期的拱券结构,完全开放更新成为水文化科教展览空间[26]。韩国西首尔湖水公园原本是星月污水处理厂,现已废弃,设计团队利用原有结构,对原本设施的钢管、混凝土做局部拆除与保留处理,同时引入丰富的色彩和植物、观景平台和甲板、流通的连廊和靠椅,利用废弃的水池新置入喷泉,建构了极具戏剧性与历史意义的共享花园。澳大利亚悉尼帕丁顿水库公园项目由于结构坍塌等问题废弃了原有的水库功用,水库内部木、砖、铸铁等结构部分保留,克制地使用新的铝、混凝土、钢等材料更新成轻盈、安静、宜人的空间,同时,部分水库拆除形成下沉广场以及部分水库的屋顶升级为城市花园,置入拱券雨棚、城市家具等可供停留休憩的空间(表5)。

3  刚性趋于柔性——界面形式类型

亦如其他市政工程基础设施,暴露在城市建成环境中的中小型水务基础设施往往呈现出封闭不开放、刚硬不亲近、孤立不互动等刚性界面特征,这种物理实体和精神感官的刚性,均以冷漠严峻的姿态,割裂着构筑物、自然环境、人群活动。设计师试图将基础设施融入公共空间中,不论垂直或水平的交叠,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二者界面的重塑操作,包括延伸界面形成有厚度的檐下空间、升级近自然海绵表皮、消解界面以融合空间等3种形式类型。界面从刚性趋于柔性,也成为此类更新改造案例的有力外显手段与结果。

3.1  檐下空间

利用水务基础设施的富余场地新建、或借以原有刚性界面改造,构建连廊、露台、架空、楼梯等产生的檐下空间,形成有厚度的空间作为重构的柔性界面,不仅可以营造歩移景移的视线交互系统——视野所及之处皆为风景,提供便捷立体的慢行休憩体系,更可以结合植被塑造具有调节气候作用的微气候系统。

以如下三个典型案例为例:上文提及的墨西哥Colosio堤坝案例,由于多年过度开发导致土壤流失、水体恶化等严重环境问题,这样的刚性界面割裂了与自然、周围居民的距离,设计师对土壤和水体进行改善的同时,利用闲置地上空间置入的复合的功能便是四周架空的面朝水景的运动场地造就了舒适又宜人的居

民活动场所。深圳坪山河南布净水站上部建筑设计项目在原有封闭不开放的净水站设施上置入一层新的钢结构屋盖,新的钢结构屋盖与净水站屋顶之间形成的宽敞通透、多层级的檐下空间为人们提供了驻足休息的场所,并采用木材缓解原有混凝土设施的冷漠感、增加亲切感[27]。台州市椒江南岸滨海公共空间改造则是充分利用永宁河口两个水闸之间的刚性缝隙空间,置入多层次、多路径、多标高的檐下观景平台、连廊,将两个孤立的闸连成一个整体,多级平台以七组斜向楼梯作为支撑,将结构构件融入漫游路径之中并全天候开放,提供了极为独特的亲近自然体验空间(表6)。

3.2海绵表皮

水务基础设施的屋面、步道、附近河堤、空地等雨水接触面,升级置换为可渗透、可循环、可净化的人工海绵体以及近自然海绵体表皮:通过地形处理等系统性、有组织地对暴雨溢流的雨水进行引导和汇聚,汇流到公园湿地系统或调蓄净化系统,经逐级净化,循环用于绿植浇灌等生态补水和卫生间冲洗等中水,实现场地内一定的雨水自循环。大大降低地表综合径流系数的同时,形成亲切、温馨、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交互边界。

以如下三个典型案例为例:荷兰鹿特丹Benthemplein水广场将原有的下沉空间通过步道联系为一个整体,对原有的硬质下垫面表皮进行改造升级、置入排水设施和蓄水、生态植被,广泛应用了包括地表和地下雨水滞留池和地面雨水导流渠等多项雨水处理设施,降雨时进行雨水汇流与储蓄,减轻雨水管网压力,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并将其与周围景观和人群活动巧妙融合,结合生态植被,创造出与水互动的功能复合的活动广场[11]。深圳酷山水项目是在常年受到工业污染且味臭的自然河道原址上,将河道改为暗渠后,建筑师运用钢结构模拟枯山水意向,覆盖形成连续、多个下凹地面并加入生态绿化植被,营造可供滑板、嬉戏、散步等多种功能活动产生的地表空间,优化了周围自然环境并且场地具有一定的雨水渗透功能[9]。悉尼帕丁顿水库公园在废弃蓄水池的屋顶表面种植自然绿化、铺设透水铺装,创造了一个公共开放的地表生态公园,原有的地下水务设施墙面布置了一定绿植,缓解了工程设施刚硬感,地下水池兼具景观与一定的雨水储蓄功能,整个地上、地下公园呈现出生机盎然、动态活泼、开放共享之态[26](表7)。

3.3  消解与融合

原有设施内外部有富余空间植入新功能和构造,其内外部构造可以成为新构造的一部分,原有的刚性表皮与新加入的柔性表皮彼此相互织补、相互促进、相互对话,既缓解了原有设施的冷漠感、距离感、割裂感,提升了空间的活力和使用效率又产生了新旧表皮的对比。

以如下三个典型案例为例:郑州维他幸运桥原有桥体首层仅仅供行走之用,缺乏供人驻足休息的空间,设计师充分利用原有空间的可操作性和既有结构的易连接性,在首层空间置入新的天花与墙体一体化的金属钢架,布置桌椅等城市家具,产生了文化休闲、商业娱乐等共享场所,保留了桥梁的水务功用也将桥梁通行与驻留游憩空间融合贯通。西班牙Rei Martí地下水库的调蓄功用已经废弃,设计师将原有的泰罗尼亚风格陶瓷拱券结构进行加固的同时保留水与石灰的历史痕迹,在室内地面和墙面置入木材这一新的材料与既有构造融为一体,缩短了人们与室内空间以及室外空间的互动距离,提供一个独特的体验空间。波兰水之都博物馆原为封闭的地下水库清水池建筑师保留原有内部结构,在每个房间里的墙面和两排立柱覆上三层的拱形混凝土结构,利用原有的设施空间置入一个透明圆管,混凝土、铜、玻璃等新材料的介入消解了原有结构的刚硬、拓展了原有空间的边界,形成一个兼具历史记忆与当下展览活动的复合空间(表8)。

4  对深圳水务基础设施更新的启示

针对传导型、调蓄型、净化型、渗透型等不同水务功用类型的基础设施改造,本文发现一方面,其基本功用类型一般存在不同的垂直、水平方向可延展的空间形式特征,改造则充分利用原有场地条件及构筑物空间结构,通过上文垂直叠加、水平并置、垂直与水平共现、完全重叠等4种典型的功能空间形式,在保留或升级原有水务功用基础上,叠加延展适应周围环境的文化休闲、教育展览、体育活动、商业娱乐等复合功能,“从单一走向复合”,激活场地与城市的功能联动。另一方面,其原有界面类型也存在边界封闭、材质刚硬、内外部相互孤立等不同形式的共性特征,通过上文所述的檐下空间、升级近自然海绵表皮、消解界面以融合空间等3种界面空间形式进行针对性改造,使得原本的刚性界面趋于开放接纳、亲近自然、互动融合,形成生态美育、文化认同等并存的场所复兴。

当下深圳跃进式城市化纵深发展,进入存量更新时期,城市早期建设的大量防洪工程设施暴露出与环境难以协调的矛盾愈加凸显。统计发现,深圳九大流域中水闸、泵房、调蓄池等调蓄型雨洪设施共228座(一定规模以上的),另有防汛墙等传输型雨洪设施,近35%河道不满足2035年新规的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ii,面临升级及新增扩建。此类水务基础设施往往又地处城市高密度建成区,位于自然开放的水环境中,却与生态环境、社会活动发生了一定的割裂矛盾。如,新州水闸当中单一功能的水闸桥体、管理用房、设备房全天候处于封闭不开放状态,设施成为公共空间的断点,割裂了周围居民区与红树林公园的联系。福田中心区泵站地处高密度中心区,周围环境又具有难得的自然风景和开阔土地的条件,但其功能单一、界面刚性等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难以互动联结。龙华文体中心调蓄池地处新规划的龙华文体中心体块,地下的调蓄池老旧几近废弃,地上空间品质低下难以融入市民文化体育生活(图1)。

本文中针对典型水务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更新案例的类型形态的梳理,希望对深圳在地的基础设施建筑景观化、公共日常化,提供功能多样复合、界面柔性消融的策略类型库与设计启示,在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下,推动存量基础设施建筑化更新以及新增基础设施综合设计,为韧性城市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1 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201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2018)、《深圳市防洪(潮)排涝规划(2021-2035)》

2 依据《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和《深圳市防洪(潮)排涝规划(2021-2035)》

参考文献:

[1]Burns M J,Fletcher T D,Walsh C J,et al. Hydrologic shortcomings of conventional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form[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5(3):230-240.

[2]柯磊,国方,益军等. 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绿色雨洪基础设施选址研究——以加拿大魁北克市博波尔区为例[J]. 城市规划,2020,35(06):120-127.

[3]翟俊. 共生: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J]. 规划师,2012,28(09):71-74.

[4]胡兴,汪原. 日常基础设施:作为身体外延的技术系统[J]. 建筑学报,2022,No.647(10):1-7.

[5]STOLL K, LLOYD S.  Infrastructure as Architecture:Designing Composite Networks.[M]. Berlin :JOVIS; 2010.

[6]谭峥. 寻找现代性的参量 基础设施建筑学[J]. 时代建筑,2016(02):6-13.

[7]T Hauck, K Regine, V Kleinekort. Infrastructural Urbanism[M]. Berlin:DOM Publishers .2012.

[8]王向榮,任京燕.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 中国园林,2003(3):11-18.

[9]刘珩. 坚硬如水 关于基础设施公共化的思考与建筑实践[J]. 时代建筑,2021(2):80-89.

[10]章明,张洁,秦曙. 风景的媒介——杨浦滨江雨水花园的四重叙事[J]. 中国园林,2021,37(07):49-54.

[11]赵宏宇,李耀文. 通过空间复合利用弹性应对雨洪的典型案例——鹿特丹水广场[J]. 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4):145-150.

[12]翟俊. 景观基础设施公园初探——以城市雨洪公园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5):110-115.

[13]SHANNON K,SMETS M. The Landscape of Contemporary Infrastructure[M]. NAi Publishers,2010.

[14]ARTHUR N,HACK J. A multiple scale,function,and type approach to determine and improve Green Infrastructure of urban watershed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22,68:127459.

[15]宫聪. 绿色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D]. 东南大学,2018.

[16]王浩,刘海龙,郭湧. 景观设计与雨洪管理的交互合作平台构建探析[J]. 中国园林,2018,34(S1):104-109.

[17]王骏,陈帅奇,徐杰. 雨洪安全视角下城市设计导则的优化研究——以嘉兴冶金片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9,No. 254(S1):227-233.

[18]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 黄士钧,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9]李冰,苗力,刘成龙等. 从历史地图到城镇平面分析——类型形态学视角下的青堆子古镇形态结构研究[J]. 新建筑,2018,No. 177(02):128-131.

[20]李振宇,卢汀滢,王达仁. 宅语:类型学视角下的住宅形态设计探索[J]. 建筑学报,2020,No. 620(06):86-92.

[21]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New York:Random House,1961.

[22]江立敏,张煜,罗溪. 归隐自然 碧道之环——深圳茅洲河水文教育展示馆[J]. 时代建筑,2021(1):154-159.

[23]章明,秦曙,苏婷,等. 池畔垄行——燕罗体育公园的风景建构[J]. 建筑学报,2021(5):58-61.

[24]刘珩,杨志奇. 从“单一”到“多元”赋能水利基础设施公共化——深圳荷水文化基地:洪湖公园水质净化厂上部景观设计[J]. 世界建筑导报,2023,38(01):31-34.

[25]李聪,王志仁. 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更新:以台南河乐广场为例[J]. 公共艺术,2020(4):100-107.

[26]孟璠磊. 城市基础设施废弃地的景观再造——澳大利亚悉尼帕丁顿蓄水池公园启示[J].中国园林,2015,31(1):60-63.

[27]劉珩. 坪山阳台:当基础设施成为公共空间[J]. 建筑学报,2020(5):82-88.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
试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及措施
公共空间突发事故灾难逃生应急导识研究现状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3:06:50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元化设计要素分析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3:55:03
让光在城市中跳舞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0:52
公共视觉传达系统在历史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购物中心公共空间分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中国名城(2016年12期)2016-12-07 18:18:02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14:25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49:29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