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宇
“我认为现代主义运动的症结在于:它努力变得更激进,切断与过去乃至场所的联系,企图建立一套普适性语言……虽然我们不想完全摒弃创新, 但应该保持对历史、类型和场所的尊敬。”——大卫·奇普菲尔德1
摘要:在带有地域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策略下,大卫奇普菲尔德(下称奇普菲尔德)实至名归的获得了2023年的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本文结合奇普菲尔德的访谈纪录,设计理念和建筑实例,通过分析他对建筑设计和现代主义的理解对其设计策略和手法进行再解读,包括其初期在海外的项目实践、成熟期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历史建筑的翻新和扩建,了解奇普菲尔德对当地历史文脉以及建筑真实感的演绎。在目前大量低质量建筑充斥我们生活以及对新奇怪异建筑反思背景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脉,现代主义,具象与抽象,真实性
Abstract: Under the modernist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y with regional features, David Chipperfiel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hipperfield) rightfully won the highest award in the architectural field, the Pritzker Prize in 2023. This article combines Chipperfield's interview records, design concepts, and architectural examples, reinterprets his desig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by analyzing his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modernism.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of Chipperfield's early project practices overseas, and 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large public building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in his mature period,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Chipperfield's abstraction of local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nterpretation of architectural authentic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low-quality buildings in our lives and reflections on new strange buildings, this article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Keywords: Context, Modernism, Figure and Abstraction, Authenticity
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师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成立于1985年,长期关注基于建筑环境对人生活社会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在设计的专业性和质量的持久性方面享有高度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其事务所在伦敦,柏林,米兰,上海和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设有五个办事处,每个办事处都嵌入了当地的环境,同时通过共同的建筑抱负在全球范围内团结起来。在近40年的执业生涯中,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师事务所赢得了100多个国际奖项和卓越设计奖,包括德国马尔巴赫现代文学博物馆项目获得的“RIBA斯特林奖”,柏林新博物馆项目获得的“密斯凡德罗奖(欧盟当代建筑奖)”和“Deutscher Architekturpreis(德国建筑奖)”。奇普菲尔德本人也因其独到的风格化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和对可持续性的执着赢得了2023年的普利兹克奖。
1 深入融合当地文脉式的现代主义
纵观建筑历史的发展,古代建筑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其自有文化形成的建筑风格和特性,到近代现代主义建筑的趋同性和国际化风格,再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百花齐放。夸张和抽象的建筑形式使得建筑设计风格和人们的审美长时间维持在一种对新技术的狂热和对奇异造型和感官刺激的上瘾中。
而奇普菲尔德一直执着于做一个现代主义和当地文脉的“和事佬”。如果按照以往理解知名建筑师或者事务所的方式,通常公众会试图寻找他们固有的设计风格或语言,而奇普菲尔德的建筑在环境中总是带有一种自信的融合感,甚至公众很难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建筑,他曾说“我们想要建造的建筑是围绕日常生活的仪式展开的,我不会讲建筑自身作为引起注意的中心2。”他的建筑与周边环境如此和谐,但是细看之下又会让人感觉他作为一个建筑师强烈的自信和所表达的意图—建筑的和谐和真实感。虽然他的建筑空间和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风格,而会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进行适应性设计,但是不变的是他对建筑工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现代主义优雅和极简的贯彻,可以感受他对建筑的真实感的追求。
大卫·奇普菲尔德童年在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的一个乡村农场长大,乡村内的谷仓等建筑充满了他的童年,这也造成了他对建筑带有强烈的真实感和实体感。他在1976年从金斯顿艺术学院毕业后进入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深造。受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激进主义风”的影响,在博雅尔斯基(Boyarsky)的带领下,AA毕业的学生都有一种敢于挑战传统,藐视权威的价值观。奇普菲尔德也不例外,除了批判思维的训练外,也逐渐熟练运用设计元素重构的设计方式,致力于让项目的内涵超过建造任务本身。而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他自称英国同龄建筑师中的局外人。在1980年代,建筑界流行的一边是后现代主义,一边是高技派。用奇普菲尔德的话来说:“那是一個令人困惑的时代,有一个很大的真空期,每周都有一个人提出完全不同的想法,当时的英格兰很古怪,每个人都在打自己的仗,试图弄清楚他们认为的建筑是什么3。”与他同时期的英国所流行的 “高技派”建筑风格不同,他一直处于“后现代”和“高技派”战争之外的一片安静领地上。他反思道:“突然间,你发现它不必在一个阵营或另一个阵营中,而是一种现代建筑处理地方、历史和物质的方式;现代建筑师似乎已经失去了的东西4。”这些经历和反思深刻影响并引导着奇普菲尔德的发展轨迹。一方面他避免“现代主义”缺乏个性的国际化风格,另一方面他也避免建筑师的个性过于自我而牺牲了质量。他的建筑也是如此,一直在个性和场地的冲突的之间找到平衡,现代或者后现代似乎都不能完全定义他看待建筑设计的方式和态度。
2 在地化风格
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他认为建筑师应该接受并吸收每个地方的独特性,了解并享受它。他曾说“采用墨西哥建筑的建造方法来建造柏林的建筑是毫无意义的,你必须寻找完全不同的理念:两座城市拥有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建造可能性以及不同的社会观念。5 ”因此,建筑师必须接受这些,在构思设计方案的同时联系实际。
这也许与他早期在日本设计项目的经历有关,那个时期的日本对新建筑的包容度非常高,对现代主义的接受程度比英国高。虽然奇普菲尔德的事务所位于英国伦敦,但其早期的主要设计项目都在海外。他早期有许多项目在日本落成,项目都带有与日本现代建筑师类似的平静、精致的特性,同时也有精致的细节处理。日本京都的丰田汽车大楼是在日本90年代初完成的三个项目中的一个,其立面有简洁有力的混凝土底座和一个带有柱子的轻巧的“亭子”,敦实的底座高10米,完全与两栋临近的民居隔绝。从内部升起的“亭子”可以看到京都圣山的全景,仿佛希腊山顶的雅典神庙,稳重而优雅。受到京都中世纪迷宫般的通道和庭院以及环绕城市、风景如画的山丘的启发,简约的立面下是复杂的空间和功能6。这栋建筑虽然是丰田汽车公司的物业,但是却是一个多功能的建筑,除了首层的车库作为丰田汽车的展厅外,内部还设置有餐厅、图书馆、书店和服装店。屋顶的亭子则为客户娱乐的公寓。所有功能都考虑了当地环境和材料,并通过精心安排的建筑语汇将传统与创新结合,同时保留了整体感和简约感。
虽然奇普菲尔德的建筑风格会因为建筑所在地的文脉和历史因素进行一种弥合式的设计,但是柱或者柱廊依然是他偏好的一种设计语言。这源于他对建筑“永恒性”的追求以及建筑结构或者说是建筑骨骼表达的强烈兴趣。在2023年3月三联生活周刊对奇普菲尔德的采访中,他也表示对于骨骼传递出的重量感和物质感会使建筑给人的感觉更有趣,他认为建筑的骨骼创造出了“内外重要的空间连接方式7 ”。因此对他来说表皮相比于骨骼对于建筑来说没那么重要,又或许展示出来的骨骼本身就是表皮的一部分。
日本千叶的Gotoh博物馆(1988-1991)也是其早期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主要功能包括容纳客户艺术藏品的藏室以及租给当地大学的学生公寓。设计上保留了与丰田汽车大楼相似的处理手法。面对相邻建筑,它在底层保持了相对完整的立面,与周边零散且不同风格的民居进行了适当的隔离,并将公共区域的功能包括展览馆、咖啡馆和办公室等功能置于地面以下约5.5米处。但厚重的底层立面并不意味着空间的闭塞和阴暗,相反通过适当的空间比例,采光井和窗的设计,消弭了地下空间在建筑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顶层则一侧设置了弧形且带有天窗的顶,柔化了与临近砖红色建筑之间的建筑语言矛盾;另一侧则是带有一丝古典韵味的混凝土柱廊和开有长方形洞口的走廊。为建筑厚重的质感增添了一缕优雅的气质。从入口两个L型混凝土门拱望去,可以隐约看到内部复杂的楼梯,错层空间等。这种内秀的特质与丰田汽车大楼有着相似设计策略。柱廊,开放的拱门和庭院为建筑设立边界的同时,模糊内外空间的界限,也充分体现了的精致的日式风格。
同样,在奇普菲尔德早期的建筑中,泰晤士河畔亨利的河流和赛艇博物馆(1989-1997)也值得一提。該项目是奇普菲尔德最早建成的项目之一。在1989年,后现代主义在英格兰地区十分流行,并受到查尔斯王子的支持。现代主义建筑受到压制,这种压制和抵抗不仅来源于业主,同时也来源于公众,某些英格兰地区的民众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低质量和与当地风格格格不入的造型表示强烈的抗拒8。唯一使建筑被人接受以及落成的方式,是需要设计一栋看起来不那么“现代主义”的建筑。因此奇普菲尔德从建筑屋顶入手,打造了一座“有坡屋顶的密斯式建筑”9。此举解决了被人批判的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弊端,其木质的二层与铅涂层的坡屋顶让认联想到当地的河船屋和牛津郡的传统木质谷仓,通过这样的设计灵感与周边地区建立了自然联系。木质上层空间由未经处理的绿橡木覆盖,随着时间变化而硬化和风化的质感进一步与当地的民间风格保持一致。建筑因此融合了具象的建筑实体和抽象的当地人文,传统和创新在建筑中和谐出现,很好的体现了英国文化的复杂性10。
从奇普菲尔德早期的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风格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但出于对当地建筑文脉的谦卑和地域文化的尊重,他选择了一种后现代与现代之间折衷的方式来处理建筑之间的关系。虽然其设计的建筑作品脱胎于现代主义,但是实质上带有对现代主义中国际主义的批判。但又与后现代主义中的戏谑古典主义又或者解构主义等风格不同。其设计作品中对当地元素和一些古典元素的高度抽象与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依然保持着现代主义建筑简洁优雅的特质。
3 文脉抽象与形式具象
奇普菲尔德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游走。他认为,建筑师应该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寻找平衡点,这很难做到,因为完全偏向未来主义或是完全偏向保守主义都要简单得多。他的一些作品经常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理性主义风格的冷静延伸,并结合了瑞士和德国建筑在建构上的严谨特质11。在设计语言上他高度抽象的结合当地文脉,却又用富有具象的实体感呈现给大众。从奇普菲尔德同时期的两个住宅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不同现代主义手法娴熟的运用以及对建筑中抽象和具象的思考。
对于过于抽象而纯粹的现代主义,在一些项目中奇普菲尔德会选择更为具象的手法表达对当地文脉的传承。比如伦敦肯辛顿的私人住宅和在英国白金汉郡的费兰德住宅。肯辛顿的私人住宅位于布朗普顿广场保护区旁,周边有布朗普顿礼拜堂和圣三一教堂等一系列受保护的建筑。但这一现代豪宅没有像萨伏伊别墅或者密斯住宅一样特立独行,而是用砖皮与混凝土的配合将建筑与周边文脉巧妙融合。卧室的大面积玻璃都开向庭院,在保证了房间采光和空间品质的同时,避免了外立面元素与周边环境的失调。临街的主卧及客厅立面虽然采用了铜制窗框的大面积落地玻璃,但是用了非承重的柱廊软化了现代建筑与此地历史的冲突,并对室内外空间营造出一种暧昧的关系。这种具象化的建筑手法很难很好的回应此前场地上原先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住宅,是一种对历史和现代关系高度抽象的表现。
如果说肯辛顿住宅依赖于周边建筑和历史所形成的建筑风格,而难以与其他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住户形成差别,费兰德住宅就是奇普菲尔德尊重当地文脉和具象其文化背景非常有说服力的作品。该项目位于奇尔特恩山一大片充满自然风光的土地上。这座单层建筑如水坝一般嵌入面向西南面山谷的山坡上。横跨整个建筑主立面的条形柱廊作为室内空间和外界广袤景观的纽带。这种嵌入式的设计手法在伍尔特会议与文化中心,马尔巴赫的现代文学博物馆和浙江自然博物馆中都有体现,他们都有宽阔的长立面,便于建筑与景观直接的交流。在选择一个抽象的纯粹玻璃盒子与一个具象“英式乡村住宅”之间,奇普菲尔德选择了后者,并采取了夸张化的柱子的概念12。柱廊和周边用砖块和石灰砂浆材质,白的颜色和质感与住宅之下白垩纪的山崖在历史层面进行呼应。设计中四个下沉式的庭院让人联想到农家院落的工作区,并通过立面长廊与斜坡下的景观相连,建筑屋顶覆土并种植了与周边一致的原生植物,使建筑成为一个人工的“天然”悬崖。基于上述对该住宅项目的成功实践,《建筑评论》(AR)將奇普菲尔德的Fayland House评为2015年AR House奖的获奖者,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新房子。该奖项旨在表彰一次性房屋设计的卓越和创新,突出了奇普菲尔德设计的房屋是“对英国乡间别墅的激进新诠释13。” 这两个住宅项目从立面到空间都体现出奇普菲尔德对周边环境和文脉的高度抽象,同时建筑又保持了现代主义特有的去装饰化,优雅的设计风格贯彻了整个设计。
虽然奇普菲尔德认为小的建筑更容易带来关于方向“强烈且清晰的判断”14,但在贯彻优雅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的永恒感上,在其成熟时期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可以很明显的感知到。博物馆或者展览馆是奇普菲尔德喜爱的一类建筑,在处理这类建筑时他通常采用对文脉抽象化和对建筑具象化相结合的处理手法。
墨西哥城的胡美兹博物馆是其成熟之作。它通过底层架空,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特征。底层通过他最熟稔的手法:柱廊将室外空间与底层的架空公共空间进行连接,将室内空间通过相同材质的铺地延伸至室外。首层开放式的门厅和咖啡厅使其成为了公共广场的一部分,强调了业主希望这个项目成为城市年轻人的礼物的想法15。除了首层,建筑的其他部分为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实体,通过二层立面向下延伸,将柱廊遮掩,这样的手法使得建筑的整体性大大增强。所以从近看建筑却因柱廊模糊了室内外空间,而使建筑变得容易接近,而从远处看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厚实且具象的体量感。建筑外立面采用了韦拉克鲁斯州哈拉帕的当地采购的石灰,石灰立面的连续性使建筑具有坚实的气质,让人联想到本土雕塑传统。建筑的顶层为其主要藏品的展示区,天光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锯齿形朝向西面的屋顶,在斜面上开了长条形天窗,也许是”条形长窗”这一现代主义元素的另一种应用模式?经过扩散板对光的再次处理,使柔和的天光可以照亮顶层展厅的每一件艺术品。而夜晚则有人工照明均质点亮天窗,使建筑屋顶与立面上发光的洞口以及被灯光照亮的广场一起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此时建筑仿佛成为了一件极具地域特色的石雕,反映出开放的场所精神。同样的屋顶处理手法也被运用到特纳当代美术馆和赫普沃斯菲克菲尔德艺术馆,这些项目的共同点都是对天光的合理运用,体块的巧妙叠加以及对在地文脉的抽象回应。
4 与历史对话
大卫·奇普菲尔德在处理历史建筑项目时,强调在新与旧之间整合。在他的建筑观中“将历史建筑或者破损建筑完全修复到与原先一模一样”的程度是建筑在时间线上“停止”了,建筑应该与历史一同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需求。历史建筑的修复是永远无法做到跟原本一模一样的,因为材料工艺,还有最重要的是时间造成的痕迹不可能被回溯。而建筑界中广泛存在将历史建筑改造以适应新需求的传统,比如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或者斯福尔扎城堡。因此他希望采取一种更加复杂的方法来处理历史遗产项目。一种细心的修复模式,在消弭新老部分冲突的同时保护老建筑。这种方式是介于“完全复制”模式与“强化反差”模式之间的一种哲学思考。在奇普菲尔德的设计中,他都努力的呈现一个清晰的历史概念,并通过介入历史肌理、加建等手法来提升现存建筑的价值。
奇普菲尔德这种对历史文脉态度谦卑且尊重,但设计手法却精准自信的设计风格在历史建筑改造类项目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柏林博物馆岛上的新博物馆重建就是他知名的项目之一(1993-2009)。现代主义建筑与历史建筑的结合在世界上并不少见,但是完成的如此之好的却不多。例如贝聿铭在卢浮宫所做的玻璃金字塔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在此类中的佼佼者。但新博物馆的改造是在废墟中进行修补,难度更大,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
新的展厅最让人拍手称绝的就是正中间轴对称的现代化楼梯。展厅新修复部分都由预制混凝土构造而成,其主要由水泥和萨克森大理石碎片组成,最为引人注目的白色楼梯也是由相同的混凝土材料建造。他几乎完全恢复了原来楼梯的位置和功能,奇普菲尔德没有选择去在这样一个历史空间内创造新的现代化的功能又或者用仿古的手法复制原先的楼梯形制,而是遵循威尼斯宪章的考古方针,对遗留的历史结构保持原状,并填补空白部分。这是一种考古学和文物修补中常用的手法,就是用石膏填补破损器具的缺失部分,这经常用于修补残缺的但又不至于完全失去外形的陶器或者青铜器等古代器具。(图11)奇普菲尔德认为建筑师不需要去完全依照建筑被毁之前的样式来修复建筑,填补的留白部分会因为参观者对建筑的理解加上残留部分的引导,自然而然的在脑中形成完整的建筑形态。建筑师不需要强加自己的个性化内容,这种修复手法可以让建筑残片在整体中再次赋予意义。
奇普菲尔德贯彻这一“柔和”的修补策略并让原始构筑物在其空间背景中得到强调,新构筑物是一种辅佐也是一种新旧建筑语言的对话。不仿古建造,而反映其缺失的状态,通过留白的手法来表达建筑在某个时间段的不完整性,用现代主义风格表达了建筑在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中的痕迹。用更建筑化的语言表达楼梯的修复,复制了建筑被毁之前的空间感受,氛围,空间流线和使用方式,但是没有复制楼梯的以前的样式。在博物馆内部空间的改造方式也与主门厅的白色楼梯一脉相承,原先中庭出也增加了新的结构便于对展品的保护,植入的新功能采用独立的结构体系,与老建筑完全脱离,采用抽象的现代主义形式和谐的与老建筑共存方式。建筑的残片和掉落的笔画成为了博物馆内的藏品,摆放于展厅内向人们叙说战争对这栋建筑带来的伤痕。
他对整个博物馆岛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对新馆的修复,还体现在他对整个博物馆叙事线的修复和对历史信息的隐喻性的回应。新建筑詹姆斯西蒙画廊(James-Simon-Galerie)(1999-2018)位于新博物馆与库普弗格拉本运河之间, 该地块的前身是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的Neuer Packhof行政大楼,作为佩加蒙博物馆的延续部分,同时也通过与新博物馆的空间连接,该画廊成为博物馆岛的新入口,同时也成为地下考古长廊的入口。作为博物馆岛新的入口建筑,詹姆斯西蒙画廊在迎接大量游客、提供现代化设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筑方案经过多次的修改和更迭,奇普菲尔德通过提取周边建筑中的历史元素设计了这个带有希腊风格的现代主义画廊。这座建筑与博物馆岛上其他建筑的风格和材料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呼应,特别是与弗里德里希·斯图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的论坛建筑相呼應。建筑的高大石柱和楼梯,以及外部的露天台阶等设计,都是对斯图勒设计的现代演绎。建筑语言中强调了建筑的真实性和现代性。建筑的大部分室内空间采用了当代文化建筑流行的光滑现浇混凝土。建筑外墙的材料是再生石材和天然石料,这与博物馆岛上其他建筑的材料相呼应,如石灰岩、砂岩和抹灰立面。这种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设计元素的演绎,使这座建筑与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建筑以长条形的体量回应了原本狭长形的场地,完整的保留了新博物馆的西立面。高大耸立的柱廊立在河岸上,加固了库普弗格拉本运河河岸的同时,展示出古典建筑的气质。除了画廊本身,建筑以现代建筑的形式延续新博物馆的斯图勒柱廊,并围合成庭院。宽阔的入口台阶,以及对空间起暧昧作用的柱廊,使得该柱廊空间成为了开放的受公众欢迎的公共空间。除了德国博物馆岛的项目外,奇普菲尔德还对许多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改建做出了精彩的设计作品, 比如柏林国家新美术馆翻新项目(2012-2021)和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旧行政官邸大楼改造项目(2017-2022)等。
5 结论
奇普菲尔德在他的建筑生涯中没有固定的特征性手法,在地文脉和优雅的现代主义是他有力的工具。在处理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建筑时,对地区和场地的充分了解以及对功能空间的细致考虑是他的建筑被人称道的关键。在目前高速发展的21世纪,有许多因为快节奏而产生的丑陋、低质量的建筑,也有许多为博眼球而产生的哗众取宠的建筑。与这些情况相反,奇普菲尔德对每一个项目的背景和功能都高度尊重和重视,比起建筑自身的吸引力,他更看重围绕该建筑使用的日常,并对这种生活的仪式感加以强调。因此他的建筑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场景中都能很好的融合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他对建筑认真和虔诚的态度,正如乔纳森·格兰西对他的采访中他说:“好的建筑是可持续的,他被建造出来是为了长久使用的。好的建筑,后辈也会尽其所能来维护他,建筑的功能也许会变化,但建筑本身会长存。17 ”
注释:
1建筑创作杂志社, 大卫.奇普菲尔德 2010-2014:具象与抽象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4), p. 11.
2子秋, ‘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城市建筑在细节中的地方精神, IWeekly周末画报, 2023
3 ROB GREGORY, ‘London, UK – RIBA Gold Medal Winner David Chipperfield on Style Wars and the English Condition, 2011
4 GREGORY.
5 建筑创作杂志社, p. 19.
6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Toyota Auto Kyoto,Kyoto,1989-90
7唐克扬, ‘2023普利兹克奖得主大卫·奇普菲尔德:关心建筑的生成过程, 2023
8 David Chipperfield, ‘Lecture at GSD: Recent Work from David Chipperfield, 2011
9 建筑创作杂志社, p. 23.
10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River and Rowing Museum,Henley-on-Thames,1989-97, 2023
11建筑创作杂志社.
12 建筑创作杂志社, p. 21.
13 Karissa Rosenfield, ‘Fayland House in Buckinghamshire, UK by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2015
14建筑创作杂志社, p. 21.
15建筑创作杂志社, p. 23.
16 David Chipperfield.
17 建筑创作杂志社, p. 363.
参考文献:
David Chipperfield, ‘Lecture at GSD: Recent Work from David Chipperfield, 2011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River and Rowing Museum,Henley-on-Thames,1989-97, 2023
———, ‘Toyota Auto Kyoto,Kyoto,1989-90
GREGORY, ROB, ‘London, UK – RIBA Gold Medal Winner David Chipperfield on Style Wars and the English Condition, 2011
Rosenfield, Karissa, ‘Fayland House in Buckinghamshire, UK by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2015
唐克揚, ‘2023普利兹克奖得主大卫·奇普菲尔德:关心建筑的生成过程, 2023
子秋, ‘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城市建筑在细节中的地方精神, IWeekly周末画报, 2023
建筑创作杂志社, 大卫.奇普菲尔德 2010-2014:具象与抽象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