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深度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幼儿的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围绕着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绘画、语言、图表等多种形式来表征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形成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秉持深度学习理念,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和实践,鼓励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积累经验,收获丰富的种植体验。
一、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挖掘幼儿的“真问题”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笔者带领幼儿来到“农家前院”这一区域开展游戏。彤彤看见水池中的植物,就蹲下去摸了摸它的叶子,问道:“这是什么呀?是水草吗?”小宇说:“这个好像荷叶呀。”乐乐说:“这不是荷叶,荷叶是圆圆的。”谦谦把整株植物拿起来,低下头仔细看了看(图1),说道:“底下有一个红色的东西,是什么呀?可以吃吗?”其他幼儿投来好奇的目光,纷纷讨论起来。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这是什么植物,而是鼓励幼儿一起想办法查找它的身份,探索植物的秘密。经过搜集资料、询问家人,幼儿对菱角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有很多困惑。基于此,笔者调查、总结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表1)。
幼儿的兴趣是活动开始的前提,也是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的主要动力。幼儿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挖掘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笔者捕捉到幼儿对“神秘的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鼓励幼儿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同时,丰富幼儿的经验。这样的主题探究活动源于幼儿的“真兴趣”和“真问题”,能激起幼儿积极愉悦的情绪,促使幼儿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强烈的探究动机,推动他们走向深度学习。
二、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幼儿的“真学习”
(一)探究菱角的种类
经过观察,幼儿发现菱角是红色的,有着尖尖的角。乐乐说:“我吃过菱角,但是跟这个长得不一样。”好奇心强的芸芸提问:“还有其他样子的菱角吗?是长什么样的呢?”笔者鼓励幼儿和家人一起进行调查,将不同种类菱角的形状记录下来,并让幼儿收集不同的菱角带来幼儿园,和同伴一起了解不同种类的菱角。在以“菱”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幼儿进行了讨论和分享。
星星:“我带来的菱角长得像牛角,外面很硬,是黑紫色的,角上有刺。”
熙熙:“我带来的是绿色的菱角,它没有尖尖的角,中间有很多刺。”
圆圆:“我找到的菱角是红菱,它有四个尖尖的角。”
淼淼:“菱角的形状太有趣了,有的像犀牛角,有的像元宝。”
幼儿发现,菱角的种类繁多,它们角的个数和颜色都不一样。按照角的个数划分,菱角可以分为无角菱、两角菱、三角菱和四角菱;按照颜色划分,它们大致可分为青菱、红菱、紫菱。经过调查、观察和触摸,幼儿对菱角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积累了一些关于菱角的感性认识。最后,笔者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所见、所知记录下来,汇编成“菱角探秘手册”,并将其投放在阅读区,供幼儿继续记录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认识。
(二)认识菱的各个部位
幼儿对菱充满了兴趣,路过水池时总是会驻足观察。在后续的一次探究活动中,乐乐指着叶子,说出了自己的新发现:“哇,叶子长得像菱形哎。”小宇抓起一株菱,也仔细地观察起来(图2)。看到幼儿沉浸其中,笔者没有打扰他们,而是站在一旁,聆听着他们的对话,记录下有意思的话题。
欣欣:“叶子绿绿的,很像菱形。”
小宇:“这个鼓起来的像泡泡一样的是什么呀?”
潘潘:“看,下面还有很多须须。”
谦谦:“这是菱的根吧。”
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幼儿的手、眼、嘴、脑、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谈,有提问的自由;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开阔眼界,收获丰富的学问。面对幼儿的各种问题,笔者和幼儿进行了交流,带领他们认识了菱的各个部位——菱角、菱藤、菱叶和根,并了解了不同部位的特点。
(三)了解菱角的生长过程
在活动中,有幼儿提出“菱角是怎么长大的呢?它有种子吗?”这一问题,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幼儿展开讨论。欣欣抢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要种植小苗。”小宇也不甘示弱:“把种子种下去就行了。”有不同答案的谦谦说:“应该是把菱角扔到水里吧。”为了验证幼儿的猜想,笔者播放了展示菱角种植和成长过程的视频、图片,让幼儿了解了菱角的生长过程:老菱泡发芽—播种至湿泥—出苗后加深水位—菱角开花—成熟后可采摘菱角—留种(足够成熟的菱角)。在阅读区,笔者还张贴了有关菱角成长过程的图片,供幼儿继续观察。有的幼儿提出想播种菱角,笔者和幼儿约定等来年春季一起播种,共同将菱角“抚养长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了各种菱角的共同之处和特别之处,并记录了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通过仔细观察和多元表征,幼儿进行了深度学习,从而建构起自身关于菱角的经验。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發展。此外,笔者还投放了“菱角探秘手册”等关键材料,让幼儿不断丰富关于菱角的知识储备。笔者关注幼儿个体经验的过程性生长,直面幼儿的“真问题”,给予他们充分探索与表达的机会,从而推进了幼儿“真学习”的发生。
三、给予幼儿动手的机会,支持幼儿的“真探究”
“为什么菱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呢?”围绕这一问题,幼儿三三两两地讨论开了。
乐乐:“这个鼓鼓的是什么?里面是什么呀?”
涵涵:“摸起来软软的,捏一下瘪下去了,里面是空的。”
欣欣:“是因为有这个鼓鼓的东西,所以菱角才会像小船一样浮起来吗?”
幼儿对叶柄处的气囊很感兴趣,于是,笔者把一株菱放在水桶里,让幼儿继续深入观察(图3)。“咦,好神奇,它会吐泡泡。”“真的有小泡泡。”幼儿不禁发出感叹。乐乐把鼓鼓的气囊部分扯开,发现里面是空的。在幼儿观察的同时,笔者引导幼儿继续深入思考。
教师:“还有什么物体也是这样浮在水面上的呢?”
欣欣:“我想是海绵吧,它里面有很多的小洞洞。”
熙熙:“乒乓球是空的,可以浮起来。”
谦谦:“还有个像葫芦一样的绿色植物,也可以浮起来,我见奶奶带回来过。”
笔者鼓励幼儿在家中寻找有类似特征的物体并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进行实验。幼儿带来了海绵、水葫芦、乒乓球、泡沫等,这些物品在水面上都可以浮起来。笔者告诉幼儿,他们发现的鼓鼓的东西是菱的气囊,里面充满了空气,为菱提供了浮力,因而叶片能够浮在水面上。
动手操作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笔者捕捉到幼儿对菱叶漂浮这一现象的探究兴趣,给予幼儿探索的机会,不断支持幼儿通过猜想、观察和动手尝试了解气囊的奥秘,这种体验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依托亲身体验,连接幼儿的“真生活”
(一)数一数菱角的个数
幼儿园水池里的菱角都长大了,幼儿想去看一看哪株的菱角长得最多。基于此,笔者引导幼儿展开了讨论。
教师:“我们怎么数菱角呢?每一株菱角都长得一模一样,谁能想出办法?”
谦谦:“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呀。”
星星:“但我们不认识字。”
谦谦:“可以用数字起名,我们认识数字。”
教师:“那我们怎么知道哪株是数字1,哪株是数字2呢?怎么进行区分呢?”
欣欣:“可以贴标签啊,我们的杯子、小床也有标签。”
经过交流、讨论,幼儿决定把自己收集的数字贴纸贴上去。这时,涵涵拿着他的贴纸开始操作,星星说:“你这个贴纸是纸做的,一会儿就烂掉了。”涵涵不信,他贴了上去。星星贴上了自己带的贴纸,说:“我的是防水的。”涵涵的贴纸没一会儿就湿了,星星说:“你看吧,我的防水贴纸还好好的呢。”接着,幼儿一起把星星准备的防水贴纸贴在了每一株菱的叶子上。贴好后,每名幼儿开始数菱角,并把数到的个数和数字标记一起报给笔者记录(图4)。最后,幼儿发现,8号的菱角最多,一共有4个,最少的则一个菱角都没有,而且每个菱角的大小都不一样。
(二)嘗一尝菱角的味道
等菱角成熟了,幼儿别提多高兴了,他们拿着篮子,来到期待已久的水池边。“哇,好多菱角呀!”“看,我这株有好几个菱角。”幼儿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菱角采摘下来。
除了水池里的红菱,笔者还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菱角,有不同颜色的,也有生的和熟的。幼儿开始品尝菱角,有的用手把菱角掰开,有的用嘴咬,有的找来了工具打开菱角。他们一边品尝着菱角,一边分享着自己的
感受。
彤彤:“黑色的壳好硬啊,能不能把它砸开呢?”
菲菲:“我这个外壳是绿色的,是熟的。”
星星:“红色的很好掰开,是生的,脆脆的,甜甜的。”
乐乐:“不好吃,味道很怪。”
谦谦:“我吃的是煮熟的,糯糯的,很好吃。”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数菱角、采摘菱角、品尝菱角的生活情境中,笔者满足了幼儿通过直接感受、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激发了幼儿多角度探索学习的兴趣。在采摘菱角的环节中,笔者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并明确其任务,保证计数活动、采摘活动有序进行。在品尝菱角的过程中,幼儿自己动手,感受到菱角壳的软硬程度不同,生、熟菱角的口感不同。这些活动都源于幼儿的兴趣,渗透在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不仅促进了幼儿核心经验的形成,也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互动。
结语
在以“菱”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笔者引导幼儿与同伴、自然环境互动,鼓励幼儿带着问题思考,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其获得真实的经验。同时,笔者不断追随着幼儿的脚步,记录下幼儿探索的过程和发现,根据幼儿的表现提供合适的支架,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参与认识菱角、观察菱角、采摘菱角、品尝菱角等多个不同的探究活动,了解了许多有关的小知识。幼儿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真正发起者。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反应保持高度敏感,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从幼儿自发产生的“真问题”出发,引导其在“真生活”中进行“真探究”,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专注性和持久性。
(作者单位:
苏州市相城区渭塘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