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描绘。中国古典文学和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两个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文学传统,都对儿童成长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这两个文学传统中关于儿童成长的描绘和反思,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儿童成长
(一)儿童成长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儿童成长描绘深深根植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包括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家庭观念、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塑造儿童成长的作品的表现方式和主题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儿童成长受到了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家族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礼仪,这对儿童的成长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现儿童在家族和社会环境中的相处之道、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角色的塑造。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也体现了儿童在家族和社会中的角色认同和成长历程。
(二)儿童成长的主题和表现方式
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儿童成长的主题和表现方式多样而丰富,展现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思考。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常描绘儿童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 关系,以及家庭培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描绘了儿童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这些作品通过展示儿童在家族、社会和国家中的责任和使命,强调了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代表作品分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展现了多个重要主题。孙悟空的成长揭示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孙悟空最初是一个调皮捣蛋的猴子,但通过与唐僧一行人的相处,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开始修炼功法,学习道德和戒律,逐渐抛弃了自私和沖动的本性,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英雄角色。这个过程体现了儿童成长中自我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呈现了友情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西游记》中, 孙悟空与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伙伴一起踏上了取经之旅。他们共同面对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和团结合作,他们一路克服了重重艰险,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这展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友情、学会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二、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儿童成长
(一)儿童成长的社会背景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儿童成长主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变革。“一战”给英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战争对社会价值观和传统观念造成了挑战,儿童成长经历了剧变。在文学作品中,儿童常常成为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经历着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同时也面对着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现代是技术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这种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机械化和快速变化的生活方式,对儿童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儿童的生活环境和体验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这些变化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揭示了儿童在科技和工业化社会中的困惑和焦虑。
(二)儿童成长的主题和表现方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儿童成长主题呈现 出多样化的表现方式,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了质疑和颠覆,儿童成长的主题也不例外。作家们通过描绘儿童角色与传统社会期望的冲突,探索儿童在面对社会规范、道德约束和权威机构时的困惑和反抗。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潜意识的力量,儿童成长的主题也通过描绘儿童的内心世界来体现。
现代主义文学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表现出敏锐的觉察,儿童成长的主题也涉及这些社会问题。这种描写常常涉及种族隔离、阶级差距、性别歧视等社会议题。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儿童成长主题还常常涉及对成人世界的理解和批判。作家们通过儿童的视角和经历,揭示了成人社会的虚伪、道德沦丧、权力滥用等问题。
(三)代表作品分析:《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系列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以儿童成长为主题。主角哈利·波特成长于一个普通人类的家庭,但他的魔法身份使他游走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种身份的冲突使哈利·波特一直在挑战和颠覆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他拒绝接受那些试图将他限制在传统魔法家族的规范和期望下的人,并坚持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哈利·波特在作品中经历了巨大的内心成长。他面对着父母的早逝、孤独感和对自身身世的困惑等心理挑战。
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哈利·波 特作为一个魔法世界中的“异类”,经常受到来自纯血巫师的歧视和欺凌。这使得作品关注了种族和血统之间的不公和不平等问题。哈 利·波特及其朋友们通过反抗和团结,展示了追求平等的决心。哈利·波特作为一个孩子, 对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和虚伪性有着敏锐的觉察。他对魔法世界中的权力滥用、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保持警惕,并与他的朋友们一起捍卫正义 和真理。
通过哈利·波特这一人物的塑造,罗琳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关注以及对成人世界的理解和批判等主题。
三、两个文学传统的比较分析
比较中国古典文学和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关于儿童成长主题的呈现时,可以观察到它们在主题和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儿童成长主题常常与家庭、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通常强调家庭培养对儿童成长的关键作用。家长和师长 被视为儿童的引导者和榜样,他们的教诲、期望和规训对儿童的行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例如,《红楼梦》中对宝玉、黛玉等人物的家庭培养的描绘,反映出儿童成长与家庭影响力的紧密关联。
儿童成长往往涉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价值观包括孝道、忠诚、谦逊、正直等,通过故事、寓言和道德训诫等方式向儿童传递。例如《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著作就是为 了教育儿童而产生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儿童 成长主题也涉及社会关系的塑造。作品中描绘 了儿童在家庭、师友关系和社交圈中的相处之 道,强调了尊重长辈、友爱同侪以及与社会和 谐相处的重要性。《孔子家语》《论语》等经 典著作中,孔子对于儿童教育和社会伦理的论 述可以体现出这一特点。
而在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儿童成长主题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这些作品强调儿童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反抗和探索成长的过程。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潜意识的力量,儿童成长主题也通过描绘儿童的内心世界来体现。作家们通过运用心理分析和流露意识的技巧,展示儿童内心的欲望、恐惧、幻想和梦境。这些描写 常常具有象征性和意象化的特点,反映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情感和心理冲突。
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挑战在儿童成长主题中也得到了表现。作家们经常通过儿童的反叛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来探讨现代社会的问题。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儿童成长主题也关注现实冲突和困惑。作品中描绘了儿童 面对战争、社会不公正、家庭破裂等现实问题时的困境和挣扎。儿童角色常常被迫面对成人世界的残酷现实,这对他们的成长和身份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见图1)。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和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关于儿童成长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 可以看到两个文学传统对于这一主题的关注和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国古典文学注重家庭、传统价值和社会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强调家庭培养、传统价值的传承和社会关系的塑造。 而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强调儿童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及现实世界中的困扰与困惑。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审 美观点、价值观和文学风格。两个文学传统的 比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成长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关于儿童成 长的启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当继续关注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探讨来促进对儿童成长观念的认识和实践。
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 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道德经》辩证哲学的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甄葭,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