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减负增效”是“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落实“减负增效”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双减”背景下落实“减负增效”的重要价值出发,指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组织集中讨论、设计数学游戏、补充数学知识、预留随堂练习等方式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让其在寓教于乐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切实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减负增效;“双减”政策;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王振民(1976—),女,甘肃省金昌市实验小学。
基于“双减”背景,教师应围绕“减负增效”的目标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保障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前,部分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仍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公式内容作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这与“双减”所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度分析“减负增效”的具体内涵,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优化教学路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双减”背景下落实“减负增效”的重要价值
为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对落实“减负增效”的具体价值进行总结。首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积极性,切实消除传统机械化教学方式带来的消极影响,保障整体教学质量。其次,根据“减负增效”的相关要求,教師会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发展空间,这样能彰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盲目依赖,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最后,在“减负增效”数学课堂中,学生能高效地完成教师设计的活动项目,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逐渐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能有效减少学生课后的巩固、复习时间,确保学生能将更多精力投入课堂中,提高学习效率[1]。
二、“双减”背景下落实“减负增效”的关键要点
在“减负增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会将“减负增效”解读为减少课后作业布置,将全部精力用于课堂教学。这种错误的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双减”的顺利进行。对此,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整理了几条落实“减负增效”理念需要关注的要点,以便教师“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堂学习氛围沉闷等突出问题。第一,“减负”并非盲目地减少教学内容,而是在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一些重复、机械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增添富有趣味性、实践操作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许多教师会采用情境导入或增设数学游戏等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紧跟教师的步伐,班级内出现严重的分层现象。教师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采用分层指导手段,保障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训练,逐渐缩短班级内学生的成绩差距。第三,课堂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有效手段[2]。然而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却将其当作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的材料,向学生提供内容繁多且难度较大的作业项目。为落实“减负增效”,教师要注意作业设计的质量及数量,在发挥作业巩固作用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借助有效的作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后反思习惯,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三、“双减”背景下落实“减负增效”的策略
落实“减负增效”并非一朝一夕。教师需要把控好教学活动中的各项环节,这样才能确保“双减”的顺利实施。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对落实“减负增效”的具体方法进行梳理,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减负增效”的课堂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连接学科知识与生活,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解决学生参与意识不足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3]。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并且能在具体情境中表示小数的大小。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先为学生展示文具店中商品价格的图片(见图1),并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因为学生常在文具店购买文具,所以与其生活经验相吻合的情境能顺利激发其探究热情。学生对比中性笔以及笔袋的价格,回答道:“这两件商品的价格中都有一个小数点,2.50元和8.00元后面的‘0’都可以省略,直接读出数字就是商品的价格。”根据学生的答案,教师从小数的性质出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指导学生说出图片中商品价格的各数位表示什么,初步感受小数的组成。在这一环节中,为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了解,教师还邀请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如温度计的温度、山峰的海拔、隧道限高等,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应用情境创设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所选情境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因情境问题难度较大影响正常教学顺序,阻碍“双减”的顺利推进。
(二)组织集中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减负增效”的课堂中,教师需要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为保障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驱动的方式,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提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通过集中讨论的方式做出判断。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又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借助教材中的花坛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花坛面积更大,还是平行四边形的花坛面积更大。教师借助此问能顺利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学生就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意见。部分学生表示可以利用测量的方式算出图形的面积,部分学生认为直接通过观察就能给出答案。为保障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教师邀请学生采用数方格的方式,在方格纸上绘制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并根据平行四边形底和高、长方形长和宽的特点总结规律。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能够相互转化,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发现这一现象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加深对重点公式的理解。在后续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教师同样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需要尽量选择学生都能够理解并进行交流的内容,这样才能保障“减负增效”的落实。
(三)设计数学游戏,营造良好活动氛围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4]。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介绍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具体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笔算能力。为避免学生产生过重的学习压力,教师将计算活动转化为数学游戏,并向学生介绍规则:“本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组成员需要按照接龙的方式完成手中的计算题。”教师先向组内第一名学生提供完整的问题:某小学采购了15箱单价为114元的纯牛奶,请问牛奶的总价为多少?第一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后,将得数传递给第二名学生。第二名学生的习题为:已知本校共有( )人,现有1311人外出参加夏令营,教师需要为剩余学生每人发12本练习册,请问共需要发多少本练习册?第二名学生需要将前一名学生的结果填入括号中并完成作答。以此类推,前一名学生的答案即后一名学生题目中的未知数,最后小组呈现完整答案,正确即累計分数。本次游戏活动考查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协作能力。
考虑到小学生个性不同,在游戏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在良好的交互氛围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四)补充数学知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教材中提供的学习内容有限,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结合“减负增效”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分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人文常识、历史故事,在吸引学生关注的同时,拓宽其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导入,为学生介绍了圆的基本特点以及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讲解圆的周长时,部分学生对圆周率π的理解存在一定问题。为保障教学质量,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分享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周三径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还拓展介绍祖冲之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以及现在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位数情况,帮助学生在认识π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数学文化的发展历程,树立文化自信。为保障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还邀请学生在课堂中分享预习阶段搜集到的圆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了解更多圆的知识,不断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
在资源补充阶段,部分教师存在一味灌输知识的现象,导致学生需要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拓展资源时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当、适量的补充资料,避免学生产生过重的学习压力。
(五)预留随堂练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随堂练习能够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减少学生课后复习、练习的时间,是推动“双减”落实的必要举措[5]。因此,在学习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面向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任务,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确定课后作业的范畴,确保学生均能通过随堂练习获得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倍数和因数的区别,并能借助线段图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相关问题。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本课重点内容,布置以下随堂练习。
1.请通过画线段图来解答以下题目。
(1)小明今年12岁,爸爸的年纪是小明年纪的2倍多10岁,爷爷的年纪是爸爸年纪的2倍少6岁。请问小明爸爸和爷爷的年纪分别为多少?
(2)小丽将苹果分给了小李和小杨,小李有4个苹果,小杨分到的苹果是小李的5倍。请问小丽共分了多少个苹果?
2.你认为倍数是无限的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倍数问题?请自主设计问题并解答。
以上随堂练习围绕本课的重点展开,数量不多但质量较高。学生通过练习能及时巩固本课重点内容,发展创新思维,实现“减负增效”。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为落实“减负增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机械化讲授的弊端,为学生呈现精彩纷呈的学习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颖.基于“双减”背景探讨交互式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实践[J].小学生(中旬刊),2022(12):46-48.
[2]张峰.“双减”政策背景下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第二课堂(D),2022(12):38.
[3]刘志慧.试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3):81-82.
[4]王红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2022(43):9-11.
[5]孟庆丰.“节”与“结”: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点[J].新课程,2022(4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