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蒿峰
(杭州银泉茶业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16)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目前,常用绿色食品标准分为2个技术等级,具体介绍如下:①AA级绿色食品标准。该标准的食品标志与字体都使用绿色进行书写,标志的底色为白色,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如农药、肥料等,而是利用天然科学的管控方法,如使用农家肥、生物治理技术等,确保产品质量满足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②A级绿色食品标准。该标准的食品标志与字体都使用白色进行书写,标志的底色为绿色,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天然科学的管控方法,确保产品质量满足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
绿色食品茶叶作为绿色食品的一种重要品类,其等级及相关要求对于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品质非常重要。
目前,市场上一般将蒸青茶叶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和片茶等。不同等级的茶叶在品质、外观、味道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特级茶叶是最高等级的茶叶,其茶叶条索应保持紧直、茶叶色泽绿润,整碎状态要匀整。茶叶的净度要求茶叶中只允许有极少数的嫩片。冲泡后的特级茶香气清香,滋味鲜醇,汤色碧绿且明亮,叶底为嫩匀状态。随着等级下降,茶叶的质量和品质也有所差异。较低等级的茶叶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不规则条形、茶叶现梗和杂质较多。在冲泡茶饮后,低等级的茶叶可能会有较粗糙的口感和较浓烈的苦涩味道。除了等级要求外,绿色食品茶叶还有一些其他要求。例如,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确保茶叶的绿色环保属性。此外,茶叶需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不得超过限定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
总之,绿色食品绿色茶叶等级及相关要求,旨在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品质。茶叶生产者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等级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并加强监督和检测,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茶叶产品。
2.1.1 场地要求
用于摊青的场地需要做好清洁处理,现场不允许出现上一批次的杂叶。同时,需保持场地干燥,避免场地湿度过大,影响材料品质。
2.1.2 摊青厚度要求
需根据茶叶的实际情况控制摊青厚度,若摊放茶叶为嫩叶,摊青厚度应控制在50~60 cm;若摊放茶叶为雨水叶,摊青厚度应控制在30~60 cm;若摊放茶叶为老叶,摊青厚度应控制在70~80 cm。
2.1.3 摊青时间控制
一般情况下萎凋时间应控制在3.0~6.0 h,保持均匀摊铺状态,让鲜叶充分散热,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初步形成。
2.1.4 摊青重量控制
场地内每块透气板所贮放鲜叶总量为200~250 kg,避免总量过大引起质量问题。
2.2.1 杀青环境要求
在杀青过程中,利用蒸汽作为主要材料,其作用是借助高温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2.2.2 技术参数要求
在整个蒸青过程中,需要将流量控制在180~200 kg·h-1,单次杀青时的投叶量需控制在400~500 kg·h-1,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最终的杀青质量。
2.2.3 蒸青时间控制
一般情况下,需要将蒸青时间控制在60~90 s,设备运行时的转速应控制在350~400 r·min-1,筒的转速需保持在35~40 r·min-1。
2.2.4 杀青质量要求
完成杀青处理后的叶片重量前后应处于相近状态,不能出现失水类问题。
2.3.1 热风处理
在粗揉环节中,主要利用热风与揉搓的方式处理青叶中的水分。热风处理过程中,要求热风温度保持在80~110 ℃。风扇的转速需要控制在400~500 r·min-1,以确保热风能够有效地干燥茶叶。此外,投叶量应控制在200~300 kg·h-1,确保茶叶在热风处理过程中能够均匀受热。
2.3.2 粗揉时间
粗揉时间是粗揉环节中需要控制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粗揉时间应控制在60~90 s之间。揉筒壁之间的间隙应控制在1~5 mm,以确保茶叶可以得到适当的揉捻和搓揉。对于不同等级和季节的茶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以保证粗揉后的茶叶含水量保持在60%~70%,为后续处理提供良好的参考基准。
①控制好单次揉捻总量。由于茶叶形状不同,单次加压的材料总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需要将单次揉捻总量控制在20~30 kg,保证茶叶在揉桶内可以正常翻动即可。②控制好揉捻时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揉捻时间控制在25~35 min,此时,细胞的破损率可以达到80%~85%,处理后茶叶的含水量在60%~70%,便于下一阶段的处理。③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茶叶原料的老嫩情况进行动态化控制,处理嫩叶时,需减轻压力,反之则适当延长时间,合规后进入下一作业环节。
①使用热风与手揉。在中揉环节中,采用热风与手揉的方式对茶叶进行处理。手揉可以通过适度的压搓和揉捻来改变茶叶的形状,促使茶叶内部的水分渗透到茶叶表面,从而削减茶叶中的水分。处理后的茶叶含水量应控制在50%~60%,以保持茶叶质量的稳定。茶叶含水量过高会导致茶叶易发霉和变质,含水量过低则会影响茶叶的弹性和口感。②在中揉环节中,需要控制热风的温度和时间,以确保中揉处理的质量和效果。一般情况下,热风的温度应控制在60~80 ℃。这个温度范围可以帮助加快茶叶中水分的蒸发和挥发,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然而,具体的热风温度需要依照茶叶的品种特性、加工要求以及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整个中揉的时间应控制在15~18 min。
2.6.1 锅温控制要求
在整个投叶工作开始前,需要提前10 min对揉锅进行预热处理,炉膛温度需控制在100~140 ℃,如果茶叶为嫩叶,需适当降低温度,反之则需适当提高温度。
2.6.2 投叶量控制
一般情况下,投叶量应控制在6~8 kg,嫩叶可适当增加,老叶则适当减少。
2.6.3 转速控制要求
使用精揉机处理茶叶时,需将精揉时的转速控制在50 r/min左右。若茶叶叶片为老叶,应适当增大转速,反之则减小转速。
2.6.4 时间与出茶温度控制
基于相关要求,整个处理过程的时间应保持在35~45 min,出叶片阶段的茶叶温度应控制在40~45 ℃,老叶温度较高,嫩叶温度较低[1]。
2.7.1 温度参数控制
在烘干环节中,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烘干室的温度应保持在70~75 ℃。这个温度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茶叶水分,保持茶叶的色泽和香气。适当的烘干温度可以加快茶叶中水分的蒸发和挥发,从而使茶叶变得更加干燥。同时,合理的温度还能保持茶叶的色泽和香气,防止温度过高对茶叶产生不良影响。
2.7.2 时间参数控制
在烘干环节中,需要对烘干时间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整个烘干过程的时间应保持在30~40 min。在这段时间内,茶叶会逐渐失去水分,通过热风的作用,可以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和挥发出去,使茶叶的水分含量降至7%以下,从而保证茶叶的质量和稳定性,延长茶叶的保鲜期[2]。
在该环节的处理中,需要按照抖筛、圆筛、风选、拣梗、剔除粗老叶、黄片、茶梗、隔末的顺序对茶叶进行处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各环节质量监督,同时要根据蒸青茶等级确定各环节控制要点。例如,在特级蒸青毛茶剔除粗老叶、黄片、茶梗、隔末的环节执行后,这些杂质存量不能超过2%,以保证茶叶质量[3]。
2.9.1 及时处理干茶
完成其他处理工作后,干茶需要在当天内完成匀堆成箱的过程,以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质量。
2.9.2 控制匀堆机散叶器质量
在匀堆成箱过程中,需要做好匀堆机散叶器的质量控制,确保所使用的散叶器处于圆周旋转状态,并保持分散均匀的状态。这样可以确保茶叶在堆积过程中均匀分布,保持茶叶的形状和质量[4]。
综上所述,在绿色食品安全规范下,加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管理,是行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整理蒸青茶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技术要求,不仅可以完善生产加工体系,加快蒸青茶生产进度,而且能够积累有价值的信息,为不断完善绿色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参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