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维乾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鲜湿面条的出现,使得传统手擀面条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满足市场大量的需求。鲜湿面条按照生产工艺与水分含量的不同,可分为生鲜面(水分含量30%)和半干面(水分含量23%~24%)2大类。鲜湿面条含水量高、水分活度高,且营养丰富,但鲜湿面条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物质基础,极容易发生腐败变质、变酸和发霉等现象。鲜湿面条在面条品质、营养和健康方面都能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鲜湿面条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但鲜湿面条的保鲜、保质成为影响鲜湿面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目前,业界尚无非常有效的常温保鲜保质方法。因此,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保鲜保质技术,对于鲜湿面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料对于鲜湿面条保鲜的影响主要在于面粉原料中的微生物含量。用带菌量越高的面粉原料制作出的鲜湿面条带菌量也越多,就越会影响鲜湿面条的保鲜期。杀灭面粉原料中的微生物后,制作出的鲜湿面条中的微生物数量会大量减少。周小伟[1]研究表明,用微波处理面粉原料,可杀灭面粉原料携带的细菌,制作出的鲜湿面条菌落总数显著降低,杀菌率达90%,在4 ℃条件下能贮藏17 d。
鲜湿面条中水分活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鲜湿面条水分活度越低,面条就越不易腐败变质;反之,水分含量越高、水分活度越高,越有利于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导致鲜湿面条腐败变质。每种微生物都有生长繁殖的水分活度范围,Aw低于0.91时,大多数腐败细菌停止生长;Aw低于0.87时,酵母菌不能生长繁殖;Aw低于0.8时,大多数霉菌停止生长[2]。另外,若生产用水不卫生,其携带微生物数量过高,就会污染面团,导致鲜湿面条带菌量偏高而不利于保鲜。
鲜湿面条的贮藏温度会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从而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微生物都有适宜的温度范围:30 ℃时,霉菌繁殖最快;28 ℃时,最宜细菌繁殖;25~30 ℃时,最适宜酵母菌生长。研究表明,食品在一定温度和水分含量的条件下,温度每升高10 ℃,腐败变质速度就加快4~6倍[3]。也就是说,贮藏温度过高,会加快鲜湿面条中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速率,导致鲜湿面条变色变味。
不同的小麦品种对于面条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刘媛媛等人[4]研究发现,优质面条专用小麦品种及生产面条专用粉,应考虑以中筋小麦品种为主,才能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优质面条。张国权[5]研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中的湿面筋含量和小麦的出粉率,对面条的蒸煮吸水率有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小麦品种对鲜湿面条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保证面条品质,相关研究人员应着手培育适合生产面条专用粉的小麦品种,为后续的品质保证奠定基础。
小麦制粉工艺会对面条品质产生较大影响,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子会因为研磨强度高而被破坏,从而对面条品质产生一定影响。面筋的结构受到面粉粒度大小的影响,面粉的粒度太大,面筋的网络结构就会变差,面条会出现光泽度欠佳、断条率增加等不良现象;面粉的颗粒太细,面粉中的破损淀粉就会增多,烹煮后面条表面强度降低、损失增大、面条发软发黏,适口性差。研究表明,增加面粉中破损淀粉含量,煮熟后的面条黏性增大、色泽变暗、适口性变差;降低面粉中破损淀粉含量,则其口感爽滑、组织均匀、透明感等会得以优化[6]。
面粉中的蛋白质分为可溶解蛋白和不可溶解蛋白,其中,可溶解蛋白是清蛋白类和球蛋白类,不可溶解蛋白是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是面筋蛋白,能形成面团,遇水组合在一起就形成面筋。其中,醇溶蛋白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但缺乏韧性;麦谷蛋白具有良好的韧性,缺乏延伸性。因此,两者的比例和含量对于面筋的形成和品质有重要影响,决定着面条的品质。面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面筋筋性就会越强;蛋白质含量较低时,面团强度较弱,面条容易折断,烹煮时易出现浑汤、断条、适口性差等不良现象[7]。因此,增加面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改变面团流变特性,增加面团强度,延长煮面时间,明显改善面条适口性、黏弹性等。
总体来看,在确定蛋白质含量的基础上,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的比值越高,面条的咀嚼性和黏合性越好;比值越低,则咀嚼性和黏合性越差。在鲜湿面条的拉伸试验中表明,麦谷蛋白含量高时,面条拉伸的长度、阻力和抗拉伸能力表现都较好[8]。研究表明,面条的硬度与麦谷蛋白及醇溶蛋白含量的比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9]。随着麦谷蛋白含量的增加,面条的咀嚼性、黏合性、硬度以及抗拉伸能力等方面的特性会随之加强。因此,要想制作高品质的面条,应充分考虑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的比值。
面粉中损伤淀粉越多、颗粒越细,制作的面条吸水量增加,硬度减小。王晓曦等人的[10]研究表明,在面粉中添加直链淀粉,可使面条品质整体劣化;添加支链淀粉,可使面条品质整体优化。由此可见,淀粉的老化也是影响面条品质的重要因素,糊化过的淀粉在温度下降后会发生老化,对面条的感官、色泽、适口性等造成负面影响。目前,一些生产工艺采用糊化后直接干燥的方式,减少因淀粉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面条生产中,添加常用的面团改良剂,如添加谷朊粉、蛋清、酪蛋白等,可增加面粉中蛋白质的含量;添加食用胶,可改变面条的流变特性,增加面条的硬度,提高面条的抗拉力强度;添加氧化还原剂类物质,可改善面团的弹性[11]。相关研究发现,在面粉中添加增稠剂可以改善面条品质,其中,魔芋胶和黄原胶改良效果最为显著[12]。
面条在加工、销售流通及储藏过程中,都可能发生色泽变化。面条的色泽变化主要来源于非酶促褐变、酶促褐变等。其中,面条褐变的影响最大,引起褐变的主要是非酶褐变和酶促褐变,同时,面粉的色素和成分对面条褐变也有一定影响。
面条的酶促褐变主要是由多酚氧化酶引起的,发生酶促褐变需要3个必要条件,即底物、酶和氧气同时存在。为防止发生酶促褐变,控制褐变的3个必要条件是最为有效的。其中,控制酶促褐变可以通过抑制酶活性或者隔绝氧气来实现;通过温度、pH值和抑制剂可控制酶的活性,高温处理可使酶被钝化,失去活性。多酚氧化酶最适pH值范围在6.0~7.4之间,pH值小于4.0时,多酚氧化酶几乎完全失去活性[13]。因此,通过调控鲜湿面条的pH值,能有效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
面条的非酶促褐变主要是由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引起的。要想控制美拉德反应褐变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降温。10 ℃以下能防止褐变。②亚硫酸盐处理。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能与羰基化合物有加成反应,可用于抑制褐变。③改变pH值。在pH值大于3.0时,反应速率随pH值增大而加快,因此降低pH值可控制这类褐变。④使用不易褐变的糖类。用蔗糖代替还原糖,或用果糖代替葡萄糖,从而降低褐变的发生。⑤生化方法。添加酵母,令其发酵除去糖分,可防止美拉德反应褐变。⑥钙盐。钙可同氨基酸结合成为不溶性化合物,因此,钙盐有协同二氧化硫控制褐变的作用[14]。
鲜湿面条具有许多优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目前,生产企业采取了多种保鲜和保质方法,具有一定的成效。随着鲜湿面条产业的发展壮大,研究和开发新的保鲜保质技术,对于鲜湿面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