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本中的沉默男性

2023-12-17 05:53:19刘骏
关键词:凝视洛伊

刘骏

摘 要:纵观传统的父权文本,女性从来不是言说的主体。她们充当的是被描写和表现的对象,在文本中被他者化、客体化和对象化,而这种女性在文本中被言说的过程是在凝视的机制下完成的。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在其所著的小说《微物之神》中,试图通过颠覆性的策略来表达本土经验和女性经验,但这种倒转话语的方式只是批判地模仿了压迫者的手段,并没有指出一套不同的性别框架。因此,文学中的解决方式终究只是一种想象性的解决图景,只有搭配社会行动力才能成为真实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本;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沉默男性;凝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3)02-0048-05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文学自诞生之始就面临着命名的困境,对于何谓女性文学尚无统一的结论。学界对于女性文学的界定无非着眼于以下三点:作者性别,文本风格内容和所谓的女性意识。但女性作家写出来的文学文本显然无法呈现同质性的一面,而呈现女性的文本风格内容和所谓的文本中的女性意识也不是非女性作家莫属。针对以上所描述的女性文学困境,女性主义批评家刘思谦从主体性角度给出了一个关于女性文学的定义:“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的以女性为言说主体、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的文学。”刘思谦将新文化运动作为女性文学诞生的一个革命性节点,宣示着女性文学试图以一种场域的形式对抗并努力摆脱女性作为客体和想象的他者被言说的局面,并将现代人文精神作为女性文学的固有内涵。但笔者认为,尽管现代人文精神所要求的是一种“人的解放”,但它仍然无法在文学领域真正赋予女性以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在父权制的凝视、观照下,女性的主体表达是无效的。

作为革命性力量的女性文学,试图召唤一种作为主体的女性表达,但是同传统父权文本一致的是,它依然面临着女性的表达困境。因此,女性文学除了用一种模仿和反向书写的方式也再无他法。父权文本诞生于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并在父权制社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同于男性文本和女性文本的明确限定,父权文本的作者和书写对象并没有性别限制。它以一种文本的形态呈现和书写父权制的伦理观念,并起到一种规训和强化压迫机制的效果。父权文本可以分为父权神话文本和父权伦理文本。父权神话文本以神话的文本形式奠定了文本传统并充当后神话时代文本的武库,父权伦理文本则更注重日常伦理性,制定并不断重写着日常伦理规则。纵观传统的父权文本,在女性作家自觉发声之前,女性从来不是言说的主体。她们充当的是被描写和表现的对象,在文本中他者化、客体化和对象化。本文以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微物之神》为例,说明女性作家在彰显女性叙事主体时,却仍然承接了一种“性别他者”客体化的书写方式,而无法真正走出已被设定的性别框架。

一、传统父权文本中的沉默女性

传统的父权文本在书写女性形象的时候,总是站在父权伦理的立场上去言说和表现其所规定的女性形象特质。这种女性在文本中被言说的过程是在凝视的机制下完成的。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第一次使用“医学凝视”(medical gaze)的概念,用以解释在医学治疗中医生与病人之间权力运作的动态过程。在《规训与惩罚》中,他进一步使用“凝视”的概念去描绘权力关系和规训机制之间特定的动态变化,指出“全景敞视监狱”和学校都是行使这种监督和规训权力的机构。福柯意義上的“凝视”不是一种单纯的观看,而是观看主体凭借着一种权力关系施加于被观看者的一种监督与自我管制机制,其中隐含着一种主体与客体、压制与被压制的关系。父权文本(paternity text)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处于这种被“凝视”的状况,而沉默女性则是其最极端的表征。

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扈三娘这个女性形象是沉默女性的突出代表。扈三娘的初次登场是颇为英姿飒爽的:“雾鬓云鬟娇女将,凤头鞋宝镫斜踏。黄金坚甲衬红纱,狮蛮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手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英勇美丽的扈三娘一副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势,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她的形象却逐渐黯淡,最终成了一个只会说“这厮无礼”的沉默女性。面对一个人品、相貌、武艺皆不如自己的王英,只因保媒者宋江“义气深重”,她便委曲求全地应允了。自此之后,扈三娘在水浒众英雄中变得毫无存在感,直到为了替丈夫报仇而被郑魔君杀害。在这个沉默女性身上,除了“义”字和“礼”字再无任何话语存在。在北宋程朱理学的礼法和草莽英雄中“义”字为先、“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凝视下,扈三娘的女性生命力受到摧残,成为规训的产物。而扈三娘的被凝视,正是建立在对社会规则的接受和自我规训的条件下的。

在印度传统的史诗中也存在着众多沉默女性的形象,其中被称为圣母的悉多最为典型。《罗摩衍那》中的罗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悉多是大地母亲的女儿,两人共同下凡消灭九头魔王罗波那。悉多在印度文化传统中被认为是忠贞的化身,在先后两次被怀疑贞洁之时,她都选择赴火和投入大地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第一次,她挽回了清白;第二次,她得以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悉多是印度“一夫一妻制”伦理道德的产物,她忠于自己的丈夫,在被罗波那俘虏的日子里保持着自己的贞洁。可当罗摩率领大军消灭魔王之后,接下来并不是感人的夫妻重逢,而是罗摩对自己贞洁的质疑。“魔王怀中曾颠倒,罪恶眼睛把你瞧?”面对丈夫的无理质疑,悉多并没有选择辩白,而是用“水火验真诚”的律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语言上沉默、行动上决绝的悉多,在印度夫妻伦理的“凝视”下开启了烈女自焚以表贞洁的传统。

在印度“解殖民化”(decolonization)运动过程中,以悉多为代表的这种印度传统女性形象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地位,成为英国殖民者和印度民族主义者共同争夺的话语资源。殖民者把印度传统女性界定为落后的、依赖的和有宗教倾向的,她们的生存处境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践踏,是印度文明落后和野蛮属性的表征。针对因悉多而继承下来的萨蒂制度,1829年时任孟加拉总督的威廉·本廷克勋爵颁布命令宣布此制度为非法,同时规定强迫或劝诱寡妇自焚者与杀人者同罪,将被判处死刑。

而在印度民族主义者眼中,悉多却是印度传统女性品性美的楷模,是印度不抵抗运动的精神支柱。泰戈尔在论及《罗摩衍那》时就指出,印度一直热忱地渴望着完善的理想品格,《罗摩衍那》的诗人唤醒和满足了对这种完美的渴望,并且不断培育着全印度心灵的花蕾。甘地在不抵抗运动中特别重视妇女的作用,认为妇女的牺牲精神将会在不抵抗运动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印度马克思主义者阿希斯·南迪在《最后的相遇:甘地遇刺之政治》一文中敏锐地指出,逐步将女性气质确立为印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甘地式革命的一个核心向度。印度民族主义者所推崇的这种传统女性正是始终处于男权制度压迫下的女性,对她们的赞颂更是对这种压迫机制的维护和加强。

由上可知,后殖民语境下的印度女性在表达自身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会面临殖民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双重压制,她们必须突破此种压制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微物之神》中的沉默男性

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小说《微物之神》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她试图通过颠覆传统父权文本的女性形象和书写方式来重新确立殖民地本土和女性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殖民叙事中,如果用一种性别关系来表征东方与西方关系的话,西方是一个强势、睿智、理性的男人形象,而东方则是一个被男人征服的女人形象,是一个不说话也不会说话的沉默女人。例如德拉科诺瓦的画《萨丹纳帕路斯之死》中,国王萨丹纳帕路斯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东方式暴君,在自己将死之际,他要将所拥有的女人和财物付之一炬。这幅画将东方表征为一个暴乱野蛮又充斥着金钱欲望之地,西方的征服者则是要用自己的文明去“解放”东方,获取东方的女性和金钱。而在《微物之神》中,这种影射殖民关系的性别表征被颠覆了,宗主国只是以恰克的前妻玛格丽特和爱女苏菲默尔为象征,代表着一种遗落的帝国旧梦。换言之,在后殖民的印度,宗主国不再是一个充满霸权的男性征服者形象,而是一个承载着甜蜜追思和浪漫怀旧的冷漠女性形象。恰克作为原殖民地的代表是以一种印度附属关系的象征物“亲英派”出现的,为了弥补离异的英国前妻玛格丽特丧失新夫之痛,他热情迎接前妻与爱女苏菲默尔返回阿耶门连。虽然已经离异,但是他依然以有位英国前妻而骄傲。英国前妻和他们的混血女儿是他展现自己身份地位的资本和工具,他妄图借此来挽回在父辈那里失落的帝国旧梦。“他穿着这套西装,系着这条领带,得意洋洋地带着玛格丽特加玛(“加玛”在马拉雅拉姆语中是姑姑的意思——笔者注)和苏菲默尔爬上九个红色的台阶,如带着他最近赢来的一对奖杯。”小说中对“亲英派”的解释是Person well disposed to the English(对英国人有好感者)。他们天生对英帝国就有一种朝拜式的幻想,因而他们的身份地位只能被英帝国所赐予。当英帝国退出了殖民舞台,“亲英派”就面临了身份地位失落后的阵痛。作为殖民残留的“亲英派”,只有在与英国前妻的藕断丝连中才能获得一种主体感和归属感。印度虽然独立了,但“亲英派”依然处于殖民者的叙述之中,缺乏自己的声音。他们依然扮演着殖民者给予的角色,做着殖民者给予的梦。恰克还是一位满怀资产阶级意识又喜欢玩耍共产主义同志游戏的理想主义者。他本身就是后殖民印度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矛盾综合体,是一个受过帝国教育却远离印度历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一个处于马克思主义和封建男性原欲中的矛盾人物。他对自己工厂内的工人运动感到新鲜好奇并决定成立工人小组,也仅仅是为了满足接近两个意淫已久的女工人的欲望。共产主义本身是充满着伟大政治理想的精神武器,在恰克那里却成了政治投机和满足私欲的工具。他的父亲称他为“卡尔·马克思”,妻子称他为“有趣而邋遢的豪猪”,妹妹则称他为“共产主义同志”。纵观整部小说,恰克处于殖民和阶级的双重凝视下,作为一个无法言说的客体,恰克的帝国趣味和政治理想无法得到真实的表达,只能成为被戏谑的对象。

而在对阿慕与维鲁沙浓墨重彩的性爱描写中,可以看到书写的出发点是阿慕作为女性的性感经验,似乎作为女性的身体欲望在这段描写中得到了真实尖锐的自我表达。男性欲望的表达通常偏重于视觉,而女性欲望的表达则更着重于触觉和味觉。在传统的性别欲望书写中,女性欲望是作为被否定者/被排除者而存在的,男性的欲望表达才是书写的主体。在颠覆这种概念范式的过程中,女性欲望的书写为解构这种霸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维鲁沙在欲望表达中的沉默并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书写策略,同时也是因其欲望表达处于一种种姓凝视之中。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独特的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其四大等级,“不可接触者”则被视为最不净者而被排除在种姓体制之外。维鲁沙和他的弟弟及父亲都被称为“帕拉凡”,属于“不可接触者”。不过,印度各个种姓之间虽然等级森严,但也存在着流动,许多种姓(特别在南印度)一直在通过“顺婚”(高种姓男子娶低种姓女子)从别的种姓中吸收成员。通婚并不是绝对禁止的,绝对禁止的是“逆婚”(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女子)。对于阿慕来说,这场禁忌之恋或许只会使自己名誉受损,使自己娘家陷入道德危机;而對于维鲁沙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我可能失去一切,我的工作、我的家人、我的生计,一切”。因此,维鲁沙在欲望表达的沉默中成为一个被拯救的对象,成为阿慕反抗种姓制度的欲望客体和解放客体。

三、《微物之神》中性别书写的分裂性

洛伊试图通过颠覆性的策略来表达本土经验和女性经验,但这种倒转话语的方式只是批判地模仿了压迫者的手段,并没有指出一套不同的框架。

“探险”是帝国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殖民叙述最基本的成分。恰克与他英国前妻的爱女苏菲默尔准备在后殖民的印度重复这种在蛮荒异域的冒险和征服。在西方的凝视下,东方是一个可被征服的景观,也是证明自身强大的他者,但这种骄傲自信却在后殖民的语境下成为一场悲剧。苏菲默尔的葬礼意味着对殖民经验的一种告解,后殖民印度从此与宗主国分道扬镳。但作者又用一种魔幻的方式叙说着苏菲默尔没有死,她是被她的葬礼杀死的。一种仪式化的告解方式隐含着殖民创伤的残余,在还未清除符号债务(symbolic debt)的状况下迎来了符号链的断裂。作者试图通过性别的置换和传统叙事的颠覆来重塑殖民地本土经验及其神秘性,但其笔下的恰克却又迎合了西方对东方充满贪欲的文化想象。在政治上,他进行投机活动,混入了共产党阵营谋求政治权力;在个人情感上,他荒淫无度,同数位女工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作者对恰克的描写体现了后殖民文学在表现东方时的分裂性:她既想在反抗“东方学”的文化想象中还原本土经验,又不自觉地在批判的意识下承袭了它的表述。这是因为此种批判的视角正是在与西方的比较下形成的,所以暗含了一些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在洛伊对殖民话语的反向书写过程中,英国殖民者成为一个渐渐消失的身影,而留下的似乎还是一个愚昧未开化的印度。

《微物之神》在对维鲁沙和阿慕的性别书写当中,似乎真实再现了女性真实的身体经验。但是在一个男性构成的封闭循环的能指和所指的意指经济(signifying economy)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无法获得再现。作品在性感经验的表述上依然沿袭了欲望主客体的意指方式,女性身体经验的表达是建立在压抑男性经验的基础上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并不是反抗,而是屈服。女性性别主体的获得和生产依然局限在这种性别的二元框架里,被这种权力结构本身所束缚。而在女性发声的同时,男性却沉默了。

斯皮瓦克在《女性主义与解构:再一次协商》中指出,当解构只被理解为一种叙述时,解构只能充当无法获得政治位置的不可能性图景。在颁给洛伊“布克奖”的时候,评委会称《微物之神》“这部作品实现了它所有的允诺”。然而,事实上,这部作品只是对父权文本在书写的方式上作出了策略性颠覆,它满足的还只是西方读者的猎奇和同情心,而并没有真正实现真实表达本土经验和女性经验的承诺。由此可见,文学中的解决方式终究只是一种想象性的解决图景,只有搭配社会行动力才能成为真实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此后,洛伊完成了从作家到社会行动者的转变。

结 语

在《微物之神》中,洛伊所要展现的是印度女性在种姓制度、殖民创伤和父权凝视下所面对的多重压抑,因而必须用打破“爱的律法”这一方式来使女性的欲望成为可见的存在。她想通过展现维鲁沙和阿慕的情爱故事来构建一个具有解放性的政治图景,但结果是塑造了一个只能被言说的沉默男性——尽管洛伊赋予了他一種神的光环。而这个沉默的“微物之神”,恰恰是女性文学应突破的性别框架。

The Silent Male in the Feminist Text: Brief Analysis of the Gender Writing in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LIU Jun

(School of Humaniti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traditional paternity text, women are never the main body of speech. They act as objects of being described and manifested, being objectified in the text, and accomplished under the mechanism of gaz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spoken in the text. Indian female novelist Arundhati Roy tries to express local and feminine experiences through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her novel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but this way of reversing discourse is only a critical way to imitate the oppressor, and fails to point out a different set of frameworks. Therefore, the solution in literature is only an imaginative solution picture after all, and only with social action can it become the solution to real social problems.

Key words: feminism text; Arundhati Roy;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silent male; gaze

猜你喜欢
凝视洛伊
捕蝇草
我的魔鬼教练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声屏世界(2016年11期)2017-01-10 15:28:14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不能再这样下去……
读者(2016年18期)2016-08-23 21:51:42
论电影产业中明星构建的心理及文化机制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1:43:23
高分四号,从3.6万公里外“凝视”中国
环球时报(2015-12-30)2015-12-30 09:11:45
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中的两性关系
腓特烈大帝与洛伊滕之战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