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策略

2023-12-17 16:38:16霍梦圆肖冬梅
求知导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高中生课程

霍梦圆 肖冬梅

摘 要:为了更好地培养能担当时代大任的优秀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将政治认同素养居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政治与法治”课程对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政治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从深化政治认知、激发政治情感、落实政治行为等角度出发,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关键词:“政治与法治”课程;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当前,部分高中生存在政治认知不全面、政治情感淡漠、政治行为落实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本文以“政治与法治”课程为载体,以提升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为目标,依照个体形成认同的“认知—情感—实践”三个步骤,按照“构建知识体系,深化政治认知”“重视教学氛围,激发政治情感”“贯彻实践导向,落实政治行为”这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探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策略,以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一、构建知识体系,深化政治认知

(一)整合教材中的政治认同知识,构建政治认知基础体系

新课标中阐明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内涵,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政治与法治”课程内容符合新课标中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要求,因而在“政治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串联与整合教材中有关政治认同素养的内容,在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明确“教什么”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与知识的层次性、完整性,将理论结构化、体系化,构建系统严密的政治认知体系。

此外,教材中的实践资源有助于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教材设置了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围绕每一单元的主题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探究活动。以教材第二单元中的第二个综合探究活动“我们会参与”为例,教师应确定好探究目的:理解人大代表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感悟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教师要以探究目的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人大”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垃圾分类为活动主题,在学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系统学习人大代表运作流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人大代表、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等角色,继而模拟人大代表提出垃圾分类的建议以及政府部门采纳建议、确定垃圾分类问题的实施方案等工作流程。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二)以议题式教学为载体,促进政治认知深层次发展

议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發散性思维,转变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议题式教学法具有可议性、思辨性等特点,运用此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议题式教学法融入“政治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促进高中生政治认知的深层次发展。

教师要构建系统完整的议题研究步骤,确定好“议什么”“怎么议”,还要设置“以议促行”环节。在“议什么”环节中,教师确定的议题要典型、贴切,选题既要有客观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要有针对性。教师还要在熟知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既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又能体现高中生价值取向的典型素材。以第九课第一部分“科学立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餐桌浪费现象,设置总议题——“舌尖上的浪费要有法律约束”,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两个分议题——“厉行节约,科学运用法律”和“大智立法,引领节约新风尚”,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确定好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在“怎么议”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可以采用辩论、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以第一个分议题“厉行节约,科学运用法律”的探究为例,教师可以播放《焦点访谈》节目中针对社会上的食品浪费现象要不要立法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食品浪费现象为什么要靠法律约束。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合作讨论与辩论的时间,然后派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再予以点评。

在“以议促行”环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对所在高中的浪费现象做一个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再让学生上台展示调研成果,继而和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本校的浪费现象,引导学生辨析观点,凝聚集体智慧,并形成合理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公共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从实践层面深化政治认知。

二、重视教学氛围,激发政治情感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政治情感发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而创造生动情境的教学方法[3]。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此教学方法,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与构建的具象化情境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政治情感的发展。

第一,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角色模拟中感受与体验。以“基层民主实践”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关于基层民主实践的情境模拟活动,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村干部、村民或居民委员会、居民等角色,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这四个环节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呈现。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从自身扮演的角色出发思考问题。通过这一极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情境模拟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还能激发政治情感,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层层探究中主动思考问题,以此提升兴趣和积极性,培育政治情感。例如,在讲到“坚持党的领导”时,教师先播放电视剧《山海情》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该剧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宁夏西海固当地居民和领导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最终将西北荒漠的戈壁滩建设成适宜居住的闽宁镇的故事。教师向学生提问:“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这部剧成功的原因在于该剧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西海固地区发生的变化是党多年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个缩影。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西海固地区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脱贫攻坚的具体历程,并提出以下问题:(1)从戈壁滩到闽宁镇的变化体现了党在哪些方面的领导?(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党落实这些领导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学生积极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后进行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让学生明确党的主要领导方式及其含义和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增加时政素材的运用,促进政治情感发展

新课标强调,时政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元素,在“政治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时政资源,可以使爱国元素在学生心底扎根,促进高中生政治情感的发展。

首先,时政资源的选取应坚持正确的方向,教师要选取有价值、立场明确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情感升华。其次,教师要在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选取有利于提升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资源,例如“感动中国人物”“晚舟归航”等事件资料,以增强说服力。最后,教师要注意时政资源选取的广泛性,除了静态的文本、图片资源,还可以选择动态的视频和音频资源。在选取范围上,既可以选择国际时政资源,也可以选择国外时政资源,从而使高中生政治情感培育效果最大化。

三、贯彻实践导向,落实政治行为

(一)采用实践教学法,激发实践热情

新课标中明确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促进学生政治行为的落实。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校外政治实践活动。教材的每一单元结尾都设置了“综合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环节开展实践教学。以教材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为例,教师应先确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主题,再将学生分组,引导小组成员借助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资料,以明确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访当地的优秀党员,了解党员的先进事迹以及他们是怎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学生体会到优秀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与积极带头作用。教师要在整个实践环节起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展示活动成果,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优势,并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与政治实践能力。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落实实践成果

教学评价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利用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教学行为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4]。传统教学评价形式多为测验和考试,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知识,但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系统、科学地检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形成。要提高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成效,就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推进知识型评价向素养型评价转变,以便教师根据教学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存在的不足。

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教师要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纳入评价内容中去。例如,在检验学生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课中的学習成果时,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等基础知识的了解,还要考查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能否积极投入实践,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评与互评。例如,在检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课的学习成果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向学生提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和基本方针是什么?这项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进行评价,再让另一名学生对这个回答进行评价,通过互评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补充,最后对两名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评价。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从主客观视角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应将家长列为评价主体,让家长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行为举止进行评价。

最后,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设置课堂观察、组员互评、辩论等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还要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例如对学生参与课堂演讲、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政治与法治”课堂的探究活动与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表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结语

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新时代对高中生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政治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以政治认知为根基,以政治情感为载体,以政治行为为抓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行结合,落实政治认同素养培养,使学生用政治学科的思维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曹传圣.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6):25.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6.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4.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高中生课程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5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2:44:39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6:18:09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德才铸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