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然
摘 要:近五年来,我国围绕高中选课走班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课走班制的内涵、类型、特点、实施程序、影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七个方面。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选课走班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选课走班制;普通高中;新高考改革;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适应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选课走班逐渐成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的主流组织形式。笔者基于现有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关于我国高中选课走班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应用研究领域,缺乏相关的系统梳理。本文将对我国近五年高中选课走班制的研究情况进行述评,以供参考。
一、选课走班制的内涵
对于选课走班制的内涵,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界定,部分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界定。
第一种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角度出发,肖巧玲、叶舒婷认为选课走班制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进行学习的模式[1];张昕认为选课走班制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规划等重新组织教学班进行教学的模式[2]。
第二种是从学生的学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孟令华认为选课走班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权,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选课走班制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班级进行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选课走班制的类型
不同的研究者对选课走班制的类型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俞晓东认为可将选课走班制分成三种类型:全选全走型、定二走一型、套餐式组合型[4]。
第二种观点是从科目设置组合的角度出发,王新凤认为选课走班制的模式有三种:全员全科分类分层选课走班、“3+1”模式或“3+2”模式、固定教学班[5]。
第三种观点是从分层教学模式的理念出发,李晓辉认为选课走班的形式包括三种类型:分组分层选课走班、选科分层走班、分项(类)选课走班[6]。
第四种观点是从两个主体班型的关系出发,这里以天津市普通高中的选课走班制为例,霍晓宏和樊雅琴认为选课走班制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主流形式: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形式、提供几种组合的行政班形式、一生一课表的完全走班形式[7]。
第五种观点是从学生所选科目的情况及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朱振华认为选课走班制有四种模式:完全走班制、单元走班制、对开选课制、组合选课制[8]36。
三、选课走班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关于选课走班制教学模式特点的研究,不同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对教学模式特点的归纳也存在差异。
从选课走班制的本体角度来看,该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一是打破了行政班的限制,设置了教学班[8]37;二是无固定班级教学;三是课程具有多样性[9];四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10]。
从选课走班制关注的学生主体的视角出发,该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一是学生具有流动性;二是学生所选科目和学习情况具有差异性;三是学生具有主体性。
四、选课走班制的实施程序
从选课走班制自身的特点出发,赵婧、洪阳在天津市高中选课走班制的实施状况研究中发现,天津市高中采用的是行政班和教学班相配合的模式;在教学管理机制上,注重系统化建设;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提供信息化的服务方式[11]。
从选课走班制数字化建设的视角出发,邱锋等人在相关研究中以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为例,构建了数字彩虹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管理模式[12]。
五、选课走班制的影响
关于选课走班制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一是从选课走班的追求导向的角度出发,冯志强认为选课走班制注重学生的兴趣导向,具有一定的学术追求,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13]。
二是从多样与个性的角度出发,魏薇等人认为选课走班教学体现了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能促进各种人才的培养,同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彰显发展学生个性的价值[14]。
三是从育人价值的视角出发,曹羽婷认为选课走班制能拓宽学生的选择范围,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能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育人公平化的实现[15]。
四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王润等认为选课走班制能使教师由单纯的学科教学者变成学科教育者,由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变成全面的管理者,由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设者[16]。
六、选课走班制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对选课走班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学生、教师、课程设置、组织管理、教学设施和师资五个维度开展分析研究。
第一,学生对于选课走班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相关研究者发现,学生选课时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是功利化选课,另一种是盲目性、随意性选课[17]。
第二,教师工作压力变大,易产生倦怠情绪。杜文军、王彩凤研究发现,选课走班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会明显增加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18]。
第三,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选课需求,课程的结构单一而且数量有限[19]。
第四,教学组织管理难度较大,相关举措的可操作性不够高。相关研究发现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在班级管理方面,选课走班制的选课组合较多,教务排课困难;任课教师增多,学生的学情管理困难;学生的流动性增大,班主任管理存在困难;班级模式发生转变,班集体建设存在困难[20]。
第五,学校的硬件设备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相关研究者认为,走班制的实行需要更多的预备教室供学生自主学习,这对普通高中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选课走班制在教师资源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这直接关系到选课走班具体落实的质量。
七、选课走班制中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从学生的选课导向角度出发,学校应建立选课引导联动机制,引导学生做出合理选择。
第二,从教师的应对策略的角度出发,学校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同时,学校应对学科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开展多元化的集体交流活动,使教师能更好地适应高中的选课走班教学要求。
第三,从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视角出发,相关部门应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四,从改革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学校应转变传统的班级管理观念,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团队化的班级管理新模式[21]。
第五,从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的视角出发,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学校办学硬件设施,提高学校选课走班的办学水平。
八、不足與展望
(一)选课走班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选课走班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对相关主题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第二,具体案例的研究较多,缺乏相关的比较研究。第三,研究的主题类型丰富多样,具有地域特色,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难以进行大范围推广。
(二)选课走班制研究展望
第一,进一步加强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为选课走班制的具体落实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议。第二,在系统梳理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比较研究。第三,在具体分析主题的过程中,聚焦研究主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参考文献]
肖巧玲,叶舒婷.改革驱动走班化实践:基于文献的考察[J].教育评论,2018(12):137-142.
张昕.新高考政策下完全走班制的困境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1):24-26.
孟令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选课走班建设:基于高中生综合素养提升[J].现代教育,2019(5):11-12.
俞晓东.选择与适合:新高考触发学习变革的学校管理创新[J].教育科学研究,2018(6):24-29.
王新凤.新高考模式下高中选课走班实施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育与考试,2019(3):5-9.
李晓辉.基于传统的课程组织管理形态变革: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分层走班制的探索与实践[J].人民教育,2021(19):47-51.
霍晓宏,樊雅琴.选课走班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与班级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1):44-49.
朱振华.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6):36-38.
牟晖,罗永红.新高考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走班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6-8.
熊玉林. 基于选课走班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桂林: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98-504.
赵婧,洪阳.天津市高中校“选课走班”的实施状况及其优化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2):17-20.
邱锋,冯冬怡,潘晓燕.数字化实现选课走班高效管理[J].人民教育,2018(合刊3):65-68.
冯志强.研究型、创新型高中选课走班改革的追求:以上海中学为例[J].人民教育,2019(合刊2):59-62.
魏薇,王莹莹.“多样而有个性”:选课走班的双维架构及耦合协同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1(3):79-85.
曹羽婷.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育人的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28):19-22.
王润,章全武.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8(6):82-87.
郑若玲,徐东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应试教育的新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4):31-38.
杜文军,王彩凤.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9):49-52.
艾巧珍.对高考改革背景下选课走班制的反思[J].宜宾学院学报,2019,19(4):1-8.
王明娣.普通高中如何有序推进新型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方式[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4):73-75,79.
钱明坤.新高考背景下班级管理的“难为”与“可为”[J].科教文汇,2022(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