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林运用清热凉血健脾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探析

2023-12-17 18:32:08李伟林张君利徐凯丽王金阳李文斌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李师血分木香

蔡 雷 李伟林 张君利 徐凯丽 王金阳 李文斌

台州市中医院 浙江台州 318000

瘾疹是一种以皮肤作痒,时起风团疙瘩,发无定处,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的皮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荨麻疹”。发病时长超过6 周,则为慢性瘾疹[1]。慢性荨麻疹发病可能与免疫、环境、感染、精神等因素相关,普遍认为免疫球蛋白E(IgE)及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驱动了荨麻疹的发生,各种炎性因子的释放引起其皮肤表现。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李伟林主任中医师为浙江省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 余年,对内科、妇科、皮肤科疾患有独到的见解。李师临证选方,不拘古今,大胆创新。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颇多。现将其辨证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邪毒入血,血分郁热而发:《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情志失和,心火炽盛,肝疏泄失职,气机不利,郁而发热,热郁于血分;或因外感之邪内郁化热,邪热搏结,郁热盛于血分;或因素体内有“伏热”,遇外感热邪而诱发,内外搏结,热盛于血分;或因热邪直达血分。由此可见,荨麻疹发病内在病因是血热,临床表现为麻疹颜色鲜红,灼热感,遇热则重,得冷则减。

1.2 瘾疹水肿,从湿得之:《景岳全书》载:“瘾疹者,自卑湿而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丹溪心法》又云:“瘾疹多属脾。”脾在志为思,慢性荨麻疹迁延日久,恼怒忧思,致使脾虚;结合瘾疹的水肿表现,故从脾论治。脾属中焦,主运化,脾胃失职,水谷或水湿不化,湿浊内生,流注肌肤,阻滞营卫,肌肤失养;脾虚,土不生金,肺气亏虚,卫外功能低下,易外感风邪,营卫失和;脾气亏虚,健运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气虚卫外不固,外风袭肤、逗留肌肤,血虚不能濡养肌肤;风湿结合,郁于肌肤腠理,发而为疹;或因湿邪蕴久化热,热郁肌肤而发。荨麻疹发病的基础是脾胃失职,气机升降失调。临床表现为风团反复,可见水肿,食欲减退。

1.3 风邪致病,贯穿始终:中医学将慢性荨麻疹归属于“瘾疹”“赤白游风”范畴。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斑疹》言之“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载“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荨麻疹发于肌肤,瘙痒剧烈,发病迅速,皮疹发无定处或游走不定,时隐时现,皮疹鲜红,消退不留痕迹,恰恰与“风邪”特点一致。风性趋上,故皮肤肌腠易受累;风胜则痒,故皮肤瘙痒无度;风善行而数变,故本病发病急骤,皮疹发无定处或游走不定;风为阳邪,易化热化火,故皮疹鲜红;风常无形,故皮疹消退不留痕迹。慢性荨麻疹病程漫长,反复迁延难愈,常由内、外因合而为病。致病的核心不离“风”。

2 治疗原则

李师认为血热与脾虚湿浊蕴结为慢性荨麻疹发病之根本,风邪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上强调攘外安内。清热凉血恢复机体营卫功能,正如《医宗必读》所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常用药物为生地黄、水牛角、石韦、白鲜皮、茜草、紫草、旱莲草、牡丹皮等,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茜草、紫草、旱莲草具有抗炎、抗菌、免疫调节作用[2,3]。健脾胃以恢复其运化水湿的功能,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使肺气实、腠理固;亦可恢复其化生功能,气血生化充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常用党参、茯苓、甘草、薏苡仁、白术、扁豆等。荨麻疹病位在肌肤,治宜“达邪外出”,如吴鞠通说“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加用风药。风药气清味薄、体轻性浮,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灵动风性,一则祛风止痒,二则在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畅达气血津液、导邪外泄等方面具有增益之效[4],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地肤子、防风、浮萍、荆芥、薄荷等,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薄荷具有止痒作用;浮萍中含有木樨草素,是一种活性强大的肥大细胞释放抑制剂,具有抗炎、抗过敏的生物学活性;金银花水提物可抑制组胺释放,达抗过敏之效[5];荆芥、防风联用可抑制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驱动,阻断炎性介质释放,治疗荨麻疹[6]。

李师用药,大胆创新,善用射干、木香、旋覆花等;射干,《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咽闭喉风,乳蛾,痄腮红肿,牙根肿烂,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木香,《本草经集注》:疗毒肿,消恶气[7];旋覆花,《名医别录》: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李师用药善用药对,如桑白皮-地肤子、浮萍-紫草、防风-乌梅、蝉蜕-僵蚕等,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对能抑制机体分泌组胺,达到抗过敏机制。清代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李师承岐黄精华,在荨麻疹诊治过程中,常用引经药,引药上行选用牛蒡子、辛夷;引药下行选旋覆花、牛膝、鸡血藤等。

3 验案举隅

潘某,女,49 岁。2022年5月12日初诊。自诉:全身多发皮疹2月,皮疹色红,瘙痒剧烈,脸面浮肿,大便干。曾至多家医院诊治,予氟轻松软膏外用、西替利嗪片口服后效果欠佳。就诊李师处时患者全身多发皮疹,色红瘙痒,脸面浮肿,大便干,纳差,舌红、苔黄,脉洪。中医诊断:瘾疹(慢性荨麻疹),辨证: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健脾止痒。处方:水牛角、生地黄、紫草、白鲜皮、淡竹叶各15g,乌梅、墨旱莲、茯苓、党参、石韦、防风、浮萍各10g,射干5g,银柴胡、肺形草各30g,甘草9g,旋覆花60g,木香100g。7 剂,水煎,早晚分2 次服用。7剂后,患者诉全身皮疹、颜面水肿明显减轻,但仍感皮肤瘙痒。二诊,守方服用,7 剂后,全身皮疹、颜面水肿减轻,皮疹瘙痒减轻。三诊,原方加赤芍10g,7剂后,全身皮疹、颜面水肿减轻,皮疹处稍痒。四诊,原方减水牛角,加龙胆10g。7剂,症状痊愈。电话随访,未再发。

按:本案患者全身皮疹,色红瘙痒,属于瘾疹。血热为基本证型,治疗上着眼于热、湿、风,治以清热凉血,健脾祛风。方用水牛角、墨旱莲、石韦、紫草、白鲜皮、射干、银柴胡、肺形草清热凉血解毒;浮萍偏行肌表,祛风、透疹、止痒,达邪外出;防风入脾经,疏散风邪,升清阳而理脾湿;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乌梅敛肺生津,党参、甘草、茯苓健脾宁心渗湿,木香、旋覆花行气、降气。诸药合用,共达清热凉血、健脾祛风之效。方中大胆创新之笔,木香、旋覆花。木香,味辛,入脾、胃、肺经,其气味特异,“香入脾”,气香行脾,营运气机,鼓动中焦斡旋;《本草纲目》亦云:“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木香),脾胃喜芳香也。”气香醒脾,运脾化湿,促使气动湿化;《本草纲目》:蛇虫咬伤,用木香不限量,煎水服,有奇效。叶天士曰:“久病必治络,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临证指南医案》中言“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李师结合叶天士先生宣络之法,又名金匮旋覆花汤法,重用旋覆花,通肝络以行气,疏肝以缓解情志郁闷之不适。

4 小结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易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的皮肤疾病。李师认为慢性瘾疹发病根本为血热与脾虚湿浊蕴结,风邪贯穿始终,治以清热凉血健脾祛风,以攘外安内。慢性瘾疹病情复杂,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在临床治疗时,可法法结合,有是证用是药,灵活遣方,用药不应拘常规药量,必要时需大胆创新。

猜你喜欢
李师血分木香
从王安石眼睛的特征说起
读书(2024年3期)2024-03-15 07:15:54
China’s Approache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Peace
CHINA TODAY(2022年8期)2022-08-03 07:41:34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浅述少阳与血分病证陈申达
试从《内经》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夜雨初夏(外一首)
滇池(2018年12期)2018-01-17 02:09:52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探讨
阅读木香
现代装饰(2017年11期)2017-05-25 02:15:19
血分证探析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木香中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