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苏州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业余关注吴地人文古迹,爱好摄影、访古。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梅花和尚等,浙江嘉兴人,著名隐士,诗、书、画三绝,与黄公望、倪瓒和王蒙并称“元四大家”。
吴镇的祖父吴泽、父吴禾均从事海运业,家巨富,人号“大船吴”。吴镇从小跟随三叔吴森生活,叔侄感情胜父子,而吴森与赵孟頫、李衎等人为至交,故吴镇三观受他们影响颇深。吴森过世三年后,吴镇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卖卜生涯,其中最后的三年便是在洞庭西山。
那是1323年,吴镇四十四岁,他坐船从湖州经太湖到洞庭西山,在林屋洞外设摊卖卜。一日,主家占得“艮下震上”,辞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吴镇解着签,主家点着头,恰与俞琰之徒葛乾孙邂逅。
俞琰是宋元之际隐居洞庭西山的道人、《易》学家,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著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等。葛乾孙是吴县名医葛应雷之子,字可久,也是道人、名医,著有《十药神书》,入五百名贤祠。
葛乾孙邂逅吴镇时年方十九,距俞琰过世已数载,正整理俞琰遗稿,颇感乏力,此时听得吴镇一番《易》家高论,便抓住时机虚心求教,两人一见如故,竟成忘年之交。后来吴镇干脆受聘代葛乾孙整理俞琰所有文牍书稿,他一边整理,一边研习,善始善终,一整就整了三年。
三年中,让他倍感欣慰的是林屋洞前的梅林。此外,葛乾孙常来与他促膝长谈,还带时居苏州的嘉兴人周元真同来造访。三人相谈甚欢,常常一起游山玩水,诗兴大发。据清《梅花道人遗墨》记载,吴镇有《林屋山》《缥缈峰》《明月湾》《无碍泉》《慈里》《青浮山》《泽山》等太湖组诗,如“巍巍林屋古灵踪,东隔鼋头只一重。旱洞晴云阴洞雨,渔家清笛道家钟。”“洞庭黛色几重重,缥缈维称第一峰。”“孤山七十布西东,水面奇形独不同。”不胜枚举。今林屋山、缥缈峰、明月湾、无碍泉等均存,可惜2001年版《西山镇志》中不见吴镇及其诗篇的踪影。
吴镇坐船离开洞庭西山后,经洞庭东山、吴江松陵返回嘉兴,途中探访了三叔家堂弟位于汾湖港甸村的新居。吴镇对新居内的一棵罗汉松一见钟情并当即画了下来,后又把他自己画在松下,还添了一羽白鹤。该画像后被描摹收进了今藏平湖图书馆的《义门吴氏谱》,那棵罗汉松则因此改名“画松”,据说至今枝繁叶茂,须两人合抱。
据嘉善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吴镇传》记载,吴镇还和黄公望一起去过一次洞庭西山。那是1335年,葛乾孙出诊到嘉兴,说起黄公望在吴江松陵讲全真教事,并邀吴镇一同前往拜访。吴镇到松陵拜会黄公望,两人结伴游览了松陵垂虹桥和洞庭西山林屋洞、石公山等处。
吴镇后来作画多以太湖风光为题材,或许就来源于他这两次洞庭西山之旅。比如《秋江渔隐图》,画的是石公山一带景色;《曲松图》,画的是石公山归云洞口的曲松;送给葛乾孙的《中山图》,画的是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缥缈峰“缥缈晴峦”景象;馈赠周元真的《平林野水图》,画的是洞庭东山平林风光,平林即今平岭。
吴镇的隐匿思想和渔父情结,也跟其寓居洞庭西山不无关系。作为当时被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层层叠压下的“南人”,他崇拜俞琰那样隐居洞庭西山研道著书,更羡慕太湖渔夫和沙鸥为盟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正如他在《洞庭渔隐图》中渔父词所说:“碧波千顷晚风生,舟泊湖边一叶横。心事稳,草衣轻,只钓鲜鱼不钓名。”
吴镇生性爱梅,晚年入住魏塘梅花庵时,依然念念不忘洞庭西山的林屋梅林。他在房前屋后种满了梅花,并将可以看到梅花的窗命名为“梦复窗”,就这样深居简出,独自过着与梅花和诗、书、画相伴的幽居生活。
今梅花庵内是吴镇墓,墓前是明万历嘉善知县谢应祥篆书“此画隐吴仲圭高士之墓”碑。梅花庵外是吴镇陈列室,室中陈列着一块缺了一个“梅”字的“梅花和尚之塔”碑,该碑为吴镇生前自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