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门桥弄吴宅:外表多普通,内里就多气派

2023-12-16 06:44丁云
现代苏州 2023年23期
关键词:苏州市书院苏州

记者 丁云

梵门桥弄吴宅虽然还没着手修缮,但拆除了后期现代的各种私搭乱建,像拨开层层迷雾,清晰展露出原有格局来:真气派!竟然隐藏在看起来似乎变得那么普通的传统民居中。

书房、半亭与花厅:宅不可“外”相

光看表象,梵门桥弄吴宅是很不起眼的。

天官坊北面,从学士街向西拐进梵门桥弄,走不了几步便到了8号,门口白底黑字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木牌子版本倒也是第一次见,这座吴宅1982年就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紧闭,要从东边儿的大众里进去。原本坐北朝南的宅子,被居住的房客一家家分割使用后,都从侧边开了出入门。等到房客逐一迁出后,拆去他们为生活所做的各种搭建,吴宅露出了本来面貌:原有建筑两路五进,坐北朝南。正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大厅及两进楼厅。大厅“荣成堂”等前三进已于1981年被拆除,如今仅存一进楼厅。东路房屋全为三开间结构,依次为偏门厅、旱船式书房、花厅及后楼厅,被评价为“建筑主群规模庞大,单体建筑用料考究,雕饰精美,是苏州市一处年代较早、工艺水平较高的传统民居建筑”,尤其“古朴简洁,制作精良,为明代遗构无疑。”

吴宅现存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占地1600平方米。从大众里进去,便是由吴宅东路侧边进。书房、半亭与花厅以廊相连,中间东边为湖石假山,形成一种和谐的格局,供主人读书休闲,能够充分反映出苏州传统宅第庭院的特色,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半亭或许正是明代遗构特征之一,亭顶构造有八卦造型,雕刻精致。

出生富贵,经历丰富

又是明代遗构,又是规模宏大、用料讲究,西路内柱还用到了楠木,吴宅的前生推算起来必定不凡。

果不其然。天官坊里有王鏊故居“怡老园”。王鏊(1450-1524)是吴县(今苏州)洞庭东山人,曾任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他辞官回归故里后,其子仿故乡洞庭东山景物,建造“怡老园”以娱之。梵门桥弄吴宅,相传就是王鏊府邸的一部分。

王鏊本人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代名臣,也是文章大家,他在苏州家中居住了16年,闭门读书,著书立说,终不出仕。那时候,苏州已是文化中心。在其周围,围绕、交往着同时代的沈周、文徵明、祝枝山、唐寅、仇英等文人才子画家,他们常常聚集起来,吟诗作画提诗。

照今天所知,文徵明、祝枝山、唐寅、仇英等人的住处,应该都离王鏊的“怡老园”并不远,算是一个街道吧。

“怡老园”在清康熙年间被分割,一部分为江苏布政使衙署,一部分为徽商陆宅,整体格局荡然无存。

梵门桥弄吴宅这部分,明末复社名士杨廷枢及其子杨无咎曾居于此。清同治四年(1865)暂借作紫阳书院,清代大学者俞樾任该书院主讲寓居于此。

被紫阳书院借用的后楼厅

紫阳书院,于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恢复后,暂借梵门桥巷吴宅为校考之所。到同治十三年(1874),巡抚张树声重建旧址,带着道光帝手书“通经致用”回去。

苏州的紫阳书院久负盛名,培养出彭启丰、钱棨、石韫玉、吴钟骏、陆润庠5位状元和多位大学者,在传承江南文脉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乾隆帝就巡视过6 回。

大概是紫阳书院搬出去后,光绪六年(1880)梵门桥巷吴宅转手到了军门提督吴瑞生手里,这便是“吴宅”的主要流转。

穿过东路嘉庆癸酉(1813)孟春款“锡兹祉福”门楼,即后楼厅,折西走进吴宅偏西,如今仅存最后一进楼厅的正路建筑,有了中间紫阳书院的历史“伏笔”,也能够顺水推舟地理解它的气势恢宏:两厢五开间,东西厢楼各有三间,内柱均用楠木,梁架用材规格大,风貌古朴,形制少见。前檐为古镜式础。

夕阳西下,风景独好,正对着楼厅的素面砖雕门楼也是气度不凡。院子里有一口水井,有石栏杆,也是很大气的。

猜你喜欢
苏州市书院苏州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朵云书院黄岩店
白鹿洞书院记
苏州一光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十二忆
苏州市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