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向煜
苏州的雅致,是渗透在这座城市里一街一巷的书卷气。桃花坞、菉葭巷、瓣莲巷……2500 多年历史的苏州城,总有一些地名,读来口齿生香,一字一念皆醉人。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苏州城内也有不少地方,取名简单粗暴,通俗易懂,这类接地气的取名方式,可谓是非常“真诚”了。
占鱼墩位于阊门外,现在是个街心公园,公园里有石路百年史壁画砖碑文化墙、盛宣怀铜像、塔钟等,记录了阊门过往的繁华历史。
占鱼墩原来是个地名,因为土墩形似鲇鱼而得名。虽然是鱼米之乡,但在苏州的地名中,以鱼命名的却非常少见。
苏州的地名,大多诗情画意,偶尔碰上带“墩”“荡”“浜”的,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不过,带这些字眼的地名,即便不够唯美,探究其含义也会妙趣横生。
要不是轨道交通5号线,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龙墩这个地方。苏州工业园区娄江以南、白塘以北、沙湖西侧有个地方叫龙墩,也称龙墩山或龙山,其名虽为山,实为一个人工土墩。清代顾禄撰《清嘉录》中这样记述龙墩山庙会:“三月廿八日为东岳天齐仁圣帝诞辰……在娄门外者,龙墩各屯人赛会于庙,张灯演剧,百戏竞陈,游观若狂。”可见龙墩人气之盛!
进入新世纪,龙墩所在的庄前古村分期动迁,如今的庄前原址上,为两个商品住宅小区。
花墩站也是轨道交通5号线其中一站,因香山嘴附近的花墩村得名。这里发现过东汉古墓,在附近的乌龟墩还采集到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泥质红陶罐。这里还有一座与宰相裴度相关的还带寺。相传早年裴度穷困潦倒,其在香山附近捡到珍贵的玉带,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完璧归赵还给失主,积攒下一份功德。后来裴度做了四朝宰相,为了纪念当初这段香火情,就在这里捐钱兴建了还带寺。2003年8月,还带寺重建。
明清时期,苏州城出葑门横街有一座桥名为朝天桥,桥外是一片开阔的水域,称为朝天湖,周围农户多植荷为生,每至夏季,满湖荷花烂漫,香气袭人,小舟荡水采莲,吴歌婉转悠扬,故又被称为“荷花荡”,是当时苏州最著名的观荷胜地,一时成为本地民俗。时至民国时期被逐步填平,如今虽湖已不复存在,但名字仍流传了下来。
这是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东平路的一条辅街,说实话,名字与周边环境极其不符。大家印象里,“浜”是小河沟的意思,而如今的葫芦浜巷与小河沟是联系不起来,其周围遍布的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企业,早晚高峰时期,年轻人出出入入,好不热闹。不过,这里原本是车坊镇下辖的一个在吴淞江沿岸的行政村,吴淞江两岸带“浜”的地名就很常见了,可以猜想,取葫芦浜巷这个名字也许是这个村子里河浜的形状像“葫芦”,抑或是这个村子的形状就像一个“葫芦”。
牛角浜东起土圣巷,西至东脚门,四百余米,是一条苏州古城中部的街巷。关于牛角浜巷名的典故,传旧时此处河浜边有牛姓女子纺织于此,故名牛姑浜,后讹传名牛角浜,还有一说是河浜形像牛角,故名。
这是一条位于葑门内苏州大学教师宿舍处的巷子,西出望星桥南堍与忠信桥相连,东至苏州大学院墙。原有回环小河浜,弯如弓形,两口俱出盛家带河,俗称“螺蛳浜”。
可能是“螺蛳”太过于直白,故也有人称其为“卢师浜”。这背后也是有故事的。据称,原浜上有桥,名“庵桥”,又名“卢师桥”。《吴门表隐》有云:“邵公祠在卢师桥,已废。邵名失考,笃学敦行。卢雍之师,因名卢师。其地即天赐庄一隅。”这个资料极有价值,其地因卢师居住在那里,故名“卢师浜”,桥用浜名,巷用桥名。所以,很多人觉得用“卢师”作浜名最好,既有出典,也很雅致,有文化气息。
地名承载着丰富厚重的历史内涵,在苏州生活久了,你会发现不少以动物命名的地方,让人仿佛到了“动物世界”。
有人的地方就有牛,人们与牛和谐相处,牛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说牛车弄的这个名字也太通俗易懂了,旧时这里出售桔槔、水车处,水车以牛引,故称牛车弄。
牛车弄位于干将西路南侧,西美巷北端东侧。如今走在这里,已然见不到牛车的影子。深宅清幽,名医承澹盦曾住在巷内,他的故居曾是门庭若市的诊室,苏州人看病都来这。
先要说明,这两条巷子里的“猪”,是如假包换的“猪”,而不是“朱”的谐音,其名字来源,也都与猪肉的买卖有关。
猪行河头位于苏州阊门外山塘河南岸。早在清朝乾隆二十七年,这里就是苏州生猪批发贸易集散地,最鼎盛的时期,猪行河头有一半以上的门面都是卖猪肉的。据住在猪行河头的老苏州回忆,每天天未亮,就能听到山塘河边猪的叫声、摇船的桨声,非常“闹猛”。
此外,在山塘桥的东侧还有一条叫做“腌猪河头”的小巷。清乾隆时里人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中,该处还有市招“腌猪老行”。正如其名,这条小巷是咸肉市场的集散地,旧时买不起肉的穷苦人家,只有逢年过节才到这里来买点咸猪头肉。
如今,猪行河头和腌猪河头早已褪去昔日的喧闹,苏州人也不会来这买猪肉了,但地名的存在依然昭示着历史流淌的痕迹。
每年冬天都会被拿出来“调侃”一次的巷子。如今的养育巷听上去很有文艺气息,其本名“羊肉巷”就非常接地气了。顾名思义,巷子得名是因为这里有羊肉集市,有人嫌羊肉巷不好听,衍生出“养育巷”这个名字,但在方言里发音仍同“羊肉巷”。民以食为天,很多苏州人曾“纯真”地以为这条巷子就叫“羊肉巷”。
“鸭黛”两字,很是雅致,但如果你知道,这座桥也曾被叫“鸭蛋桥”,可能脑海中的诗情画意就都散了。
鸭黛桥位于石路步行街,原先是一座小桥,后来随着石路步行街整治而重建了,现在只剩一块刻有“鸭黛桥”的石碑。关于桥名,有过两个大相径庭的传说。一是说,原先桥下的小河里常常有运送鸭蛋的船从上塘河拐弯而来,大家都从船上买鸭蛋,所以这里得名“鸭蛋桥”。还有一说是,明代海瑞在苏州为官时,某次治水工程需要征用土地,某官吏有私心,征用了一户人家赖以生存的土地。因交涉不成,户主无奈之下投河自尽,其女儿阿黛误将海瑞当作仇人,三次行刺海瑞为父报仇,屡不成功后割喉成为哑巴。海瑞了解详情后,将阿黛收为义女。后来苏城百姓为感谢海瑞治水有功,建了这座桥,并定名为海瑞桥,海瑞不允,亲自改写为“阿黛桥”,表彰义女阿黛的孝烈。
这么看,如今的鸭黛桥是综合了鸭蛋和阿黛两个名字,可以说,既兼顾了雅俗,也让两个名字背后的故事都能留在大家心中,别有一番意思。
羊王庙位于乌鹊桥路东侧、南园河北岸,全长405米。因巷内有两座羊王庙而得名。
一座在东,称“羊太傅庙”,祭祀的是晋代羊祜,一位忠厚仁德,深得吴地民心的名臣;一座在西,称“羊太守庙”,祭祀的是五代刘宋时羊玄保,他任吴郡太守时,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以前,对百姓作出贡献的人物,民间尊称为“王”。一条小巷建有两座庙,祭祀的都是羊姓,故统称为“羊王”,巷名也就叫做“羊王庙”了。
酱油弄、韭菜弄都是老苏州的弄堂,这里充满了市井气,连路名也直接用食物命名,非常接地气,直白有趣,也让人过目难忘。
很多人听到这个地名会想,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手里拿了一只瓜,落了下来。在桥上掉落下来一只瓜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落瓜桥下塘。这条沿河的路,位于观前商圈东部,临顿河西岸。
其背后的故事,则与北宋宰相吕蒙正有关。传说,吕蒙正年轻的时候非常落魄,穷得只能住在蔡汇河头的窑洞里,以乞讨为生。后来,他阴差阳错地娶了宰相府里的大小姐,而大小姐也遵从了封建社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习俗,随着穷困潦倒的吕蒙正每天乞讨,连饭都吃不饱。
有一天,吕蒙正走到一座桥上行乞时,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太太。老太太见其可怜,就给他一个香瓜充饥,没想到饿得已经没了力气的他手一滑,没接住瓜,瓜从桥上落了下去,令其懊恼不已。
后来,吕蒙正发愤读书,考取了状元做了宰相,当他再次回到曾经住过的破窑洞时感叹不已,为了感谢帮助过他的那位老太太,还特意去了当年老太太送他香瓜的那座桥,结果得知老太太已经去世。他为了感谢恩人,就把那条路称作为“落瓜桥下塘”。
酱油弄是平江路上的一条背街小巷,东通东升里,西接肖家巷。因为隐于深巷之中,不少“老苏州”都未必知道它。不过,近几年凭借涂鸦墙意外爆火,吸引很多年轻人去打卡。
过去,苏州城共有十几条“酱油”打头的街巷。要么是聚集了酱油作坊,要么是以“酱油”作为广告噱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酱油”打头的街巷名就越来越少,只保留几条。
这条被誉为“苏州最窄弄堂”的巷子,位于桃花坞单家桥北,弄堂东西巷贯通,东起河西巷,西至西大营门,其最窄处不到70厘米,行人需要半侧身才能走过。《苏州老街巷文化》一书中,有对这条“韭菜弄”的简单介绍,“巷内有荒田专种韭菜,所以称之为‘韭菜弄’。”
这条长不过50米的巷子,东起石塔横街,西至景德路,路面是略呈拱形的典型“三线街”——中间是弹石,抗压耐磨;两边是青砖直砌,雨天利于渗透排水。很早的时候,曾有座尼姑庵,后来变成了公租房。据说原先叫“香常弄”,倒是有点文绉绉的,不知是不是那尼姑庵香火鼎盛,让这小弄香气常在因而得名。旧时巷名的流传常常会出现音同字不同的情况,民以食为天,或许是香“肠”正好是比“香常”更接地气的谐音,以讹传讹就称“香肠弄”,最后这口口相传的讹名竟转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