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征
近年来,高考语文题型愈发趋于灵活多变,这也是其他学科共同的改革方向。题型的灵活多变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过去许多教师总结出的类似公式一样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不起作用了。教师需做好学生的“领头羊”,引导学生在面对选拔性考试时,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更长久的发展能力保驾护航。因此,随着高考变化,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可以通过“置身情境”“学以致用”等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教学也能更加适应语文学科发展的需求。
1.教学方法“置身情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沉浸式体验,沉浸在文本当中。通过创设文章情境,用心体会人物情感。事实上,过于熟悉的东西往往不易唤起人的感情共鸣,有的更多只是重复的机械记忆。如古诗《静夜思》,虽然人人耳熟能详,由于熟悉,人们很少用心体会诗中所创设的意境和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文章就是单纯的阅读材料,只需轻车熟路地按照所学套路加工整理就能得到答案,因此,学生很少用心且置身情境细心品味,无论考试还是平常的文章阅读,都存在这个问题。
最近几年的高考小说阅读中,多要求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是靠之前传统的解题思路解决不了的。2020 年全国Ⅰ卷小说阅读是海明威的《越野滑雪》,第8 小题考的是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2021年全国乙卷考的是谈歌的《秦琼卖马》,第9小题考的是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因此,在考试中要求学生分析心理活动,那些所谓的答题套路就无用武之地了。此外,在答题过程中,很多学生还在机械地套用解题公式,从情节、环境、中心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导致答非所问,可见套路答题法并不适用。同时,学生在这类型题目中失分严重,一是由于答非所问,二是由于学生没能进入小说情境,设身处地地去感知文学人物的悲欢离合,导致答案不全。
在解读近两年高考试卷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将自己带入文本,感受人物情感。如,在讲解《越野滑雪》时,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自己的高中三年生活,常常和好朋友一起打球,毕业在即,大家马上就要各奔东西,虽说相约再见,但毕竟是遥遥无期。情境有了,文章中人物不舍、期待、迷茫的情感就呼之欲出了。
《读书人是幸福人》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沉浸式阅读,不只是为了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沉浸式阅读,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2.教学方法“学以致用”。学生在写作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少素材,二是没思路。产生这两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能做到学以致用,没能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许多学生认为,主要是由于自己阅读量少,导致了写作时无话可说、无料可用。诚然,加大阅读量对提高语文成绩无疑是有帮助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阅读量并不少,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阅读的课文、做过的阅读理解,总量是相当可观的。这些读过的文章,理应能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和思路。但实际上,学生宁愿再去购买诸如“写作素材大全”之类的书,也没有养成从学过、做过的文章中寻找素材和思路的意识与阅读习惯。
1.充分利用教材文章,挖掘写作素材。教学时,教师可借助教材,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笔墨将示例讲清楚。如,针对“你看过一部电影,想以这部电影的故事来论证你的某个观点”一题的写作,高考作文一般800 字左右,一般来说,讲述一个例子大约50 到100字。这么少的字数要把故事讲清楚难度很大,更何况作文的读者极有可能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此时,学生花费大量的笔墨想把一个故事讲清楚,这首先是违背议论文写作的要求的,因为议论文写作重在议论而非记叙,关键是写出来的内容也难以表述究竟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如果是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假如,想举一个关于不向命运屈从的示例,那么就可以选择《老人与海》,以此类推。不用担心讲不清楚,圣地亚哥的名字一出现大家就明白你想讲什么了。也有的学生会担心教材上文章不足以为文章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一篇文章的内涵是丰富的,换句话说,一篇文章可以拿来作为不同主题作文的素材。还以《老人与海》为例。这篇文章除了可以用来论证人应该与命运抗争这一观点,还可以用来论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勿以成败论英雄”等观点。所以,缺乏写作素材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够不够用,而在于会不会用。
2.整合文章观点,建立素材库。读写功夫要下在平时。学生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做到能用会用、信手拈来,这需要学生能够在素材与观点之间建立连接。同样以上文中的《老人与海》为例。学生在学习文章时,应该为其贴上标签,标注该文章可以被用来论证什么样的观点,并列入素材库。许多学生购买了关于写作素材的书籍,看了很多例子,但考试的时候却一个也想不起来,就是由于自己没有有效整合书中的例子。因此,整合书中、文章中的观点,建立写作所需的素材库,能为学生写作奠定素材基础。
3.基于阅读练习,开展写作训练。除了教材中的文章,阅读练习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论述类的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针对不同的主题,为议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写作思路。但可惜的是,很多学生却对这些现成的思路视而不见,只是单纯地将文本作为解答选择题的资料,机械地参照教师所总结的解题类型从选项中找寻答案。
例如,有一篇关于未来城市建设的阅读理解,文章将城市的建设方向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如北京那样注重科技的宇宙之城;二是如凤凰城那样重视自然保护的生态之城;三是苏州那样的注重传统人文之城。之后照例是三道选择题,学生在完成这道阅读理解之后在后续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设计了一道作文题:“几年来,太原城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大桥飞跨汾河,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作为一名太原人,自然希望我们的城市越变越美。对于太原未来的发展,你有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请给市长信箱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太原城市的建设意见及建议。”作文题目发布后,学生普遍认为作文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并没有人能在那篇阅读理解中汲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而阅读篇目中的分论点,注重发展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建设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如果学生能在学习中将两者建立有效链接,写作效果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读”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单纯地“做”阅读理解,最终取得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索规律对任何一门学科学习而言,都非常重要。但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的是,不是规律最重要,而是摸索规律的过程最重要,过程比规律本身更为重要。如果教师只讲规律,并直接当作经验传授给学生,省略了过程,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生却可能因此失去探索规律的能力。真正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内化,形成自己独有的提炼方式与思考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了探究学习规律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时也会一以贯之,养成探究工作规律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真正有益于学生的一生,使其学以致用,终身主动高质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