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因其绵绵不绝、博大精深而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因承载了极为系统和完整的教育功能而成为当代义务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正在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又一积极力量。
1.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在形式、特点、内容等各方面都远远超过循规蹈矩的学校教育。而这种多姿多彩的独特属性在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后便能在更大程度上丰富现有教学形式与内容。
例如,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决定了在教学中不仅可视、可唱也可听。包括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在内,多首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早已传唱多年。利用这些可听、可唱、可视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显然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兴趣热情。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能最大限度转变部分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成见,这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十分有益。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能够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在于强大的群众基础。而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更需要充分履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而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又一层重要价值是让代际间传承更加系统性和规范化。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重的文言文、古诗词以及各种经典古文片段或节选,这些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是让学生逐步认知和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与手段。
1.充分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作为衔接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时期的教育教学具有难度提升快、内容扩展多、复杂程度与日俱增等众多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将面临更多难以预料的冲突与挑战。其中,初中生阶段性成长的现实特点就对语文教学提出多种多样的要求。如,更加富于趣味的教育形式、更多立体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仍然需要坚持趣味导向,要充分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以影像化教学为例。所谓影像化就是充分利用影像资源教学,使初中语文融入传统文化时更具动态性。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都有大量涉及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内容。由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等,更是通过影像直接演绎经典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在一些动画片、动漫作品中也不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改编或演绎,如《大闹天宫》《花木兰》等。这些动画和动漫不仅具有贴近原著的故事内容,也有更大程度的艺术夸张,对激发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无疑更具吸引力和推动性。
2.密切联系生活,构建个性化、渗透式教学模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传统文化的传统性、基层性本身就是千百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文化融入生活、生活促进文化发展的双向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更需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与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构建个性化、渗透式的教学模式。
以清明节为例,作为一个缅怀故人、继往开来的传统节日,现代人虽然也有追思祭扫等相对固定的过节模式,然而与古人相比少了许多细腻深层的情感寄托。这种差异性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可见一斑。如现代人每逢清明通常只能吟诵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而古人却能以诗绘景、借景抒情。因此,在清明节前后,初中语文教学不妨在多首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体验古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寄托。
例如,在辛弃疾的古诗词《满江红·暮春》中有:“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显然是相对客观的写景,写的是作者家乡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风物,也展现了一种随意又轻松的情绪状态。而欧阳修的古诗词《采桑子》中有:“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无疑就是游客视角,展现的是一番清明游西湖的热闹繁华、摩肩接踵,与现代人清明节外出踏青时的状态如出一辙。但在南唐后主李煜的古诗词《蝶恋花》中有“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则是另一番情感表达。尤其是一个“伤”和一个“暮”字无不是作者内心悲伤情感的情绪流露。
可见,即使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节日,但在作者个性化视角与个人情感体验的影响下,作为文学艺术最凝练的表达形式,古诗词的创作手段可以丰富多样,但归根到底都是生活经历的反映。
同样的道理,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保持与客观环境、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构建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形式,以润物无声的渗透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感知文化,才是提高教学品质、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
3.充分利用技术延伸课堂教学时空,促进内化固化。传统文化的形成是漫长时间积淀后的成果,而语言文化的教育同样无法在短短数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彰显明确效果。只有充分利用更加充裕的课余时间,使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由量变向质变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才能在融入传统文化中得到跨越式提升。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技术正在为这种创新与改革提供条件与支撑。充分利用技术延伸课堂教学时空、促进内化固化至关重要。
以微课教学为例。中小学校中微课教学其实已渐渐形成潮流和趋势。微课教学不仅具有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显著优势,更可在微课课件制作时融入更多影像化、立体化教学内容与形式,这对激发初中阶段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更为有益。而在利用线上授课融入传统文化时,结合学生习惯与能力的差异性探索多预案教学较为适宜。这是由于初中时期学生能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开,完全统一的教学方案已不再适用。多预案的实质就是细分学生类型,按照个别先进、多数中等和少数后进等模式预先设置若干微课课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或者需求自主选择学习。这对提高初中语文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为有益。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也可以利用线上课件提前预习新内容。因此更多选择就是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也更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个性化的学习规律与模式,进而使课堂上所教所学逐渐内化与固化。
在初中阶段探索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生年龄特点与需求。这是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根本前提之一。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但普遍存在基础仍然薄弱、整体能力欠缺的根本特点。因此,在学习语文及认知传统文化时仍有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好奇心和探索欲决定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融入传统文化时仍然存在相对显著的兴趣导向特性,对于沉闷刻板的教学缺乏认同和接受程度。在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既要坚持兴趣教育原则,又要努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这既是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根本策略,也是新形势下基于汉语言教育的文化底蕴、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战略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