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鹏云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是帮助学生实现“启智”“明理”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基础的阅读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结合教学案例,从多个新视角探索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旨在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让阅读教学助力学生的成长。
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可以将课文与生活关联,降低课文理解难度;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辅助学生深度挖掘课文,提升语文素养。因此,为了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学会挖掘教学资源,从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三个角度入手,丰富阅读教学资源,有效拓展教学的内容。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开发了以下资源。
1.开发教材资源,探寻语文要素。语文学习要素包含了语文教学、语言训练的基本元素,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与课文相关的语文要素多呈现于教材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习作和口语交际等不同版块中。教学期间,教师通过关注单元导语版块中“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课后习题版块中“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以及语文园地版块中“看到这样的词句,我会多读几遍,然后再抄写下来”三个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始前将这三个语文要素呈现在黑板上。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深度。
2.开发生活资源,引发学生共鸣。生活资源是指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看到、听到的事情。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生活资源,可以使学生与课文主人公及作者产生共鸣,探索作者为什么可以将生活中的事情写得新奇、生动而感人。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录制学生进入学校、在校学习、课间活动的视频,并剪辑成2~3 分钟的微课,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体会课文中的内容。
3.开发网络资源,深化文章理解。网络资源是指教师在互联网上收集的资源。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小学生常会遇到无法联想课文中所描述场景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网络资源,辅助学生解读课文。针对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并不了解的情况,收集网络资源,展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不同民族的服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民族服饰的特点,感受少数民族群众聚在一起时和谐、美好的景象。
科学设计阅读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语言知识点在课堂中的渗透,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因此,在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新视角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创设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创设故事情境、改编课文内容、表演课本剧、设计课堂辩论等。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题材合理创设课堂活动。
以《妈妈睡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读文作画。教师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课文第2~4 自然段,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点滴,画出主题为“妈妈睡了”的美术作品。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独立、细致地解读课文,在沉静的课堂氛围中思考课文内容,提升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妈妈”与自己的母亲关联到一起,思考母亲睡梦中的样子,深切感受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关心。
2.短剧表演。课文的最后一句“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意味深远,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剧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带入“妈妈”的角色,演绎妈妈辛劳工作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推选一位“表演者”,其余人担任“编剧”,全组成员共同设计表演情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短剧表演,学生在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父母为家庭的辛劳付出。
随着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教师通过积极参与研讨活动,探索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学以致用的意识。
以《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以下教学模式。
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主要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前者强调教师为学生分享预习视频和复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后者强调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独立阅读教材,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并通过自主查阅互联网资源,收集相关教学信息。本课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通过线上平台分享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在视频的辅助下,掌握爬山虎的生活习性,理解“嫩绿”“嫩叶”“漾起波纹”等词语的含义。然后,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成果,高效组织师生互动,提升学生探究的深入性。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开展课后教学,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不同学生分享符合其喜好和需求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其与教师讨论课后拓展探究成果。
2.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包含读后续写、仿写、扩写、缩写、改写、批注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结合单元教学主题、学生语文水平和课文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模式。鉴于课文习作话题为“写观察日记”,为使学生能够在习作期间运用文字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入读后仿写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3个句子,并进行仿写。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读”与“写”两个学习活动进行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构建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通过从科学育人、正确育人的视角分析发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环节。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成长,教师与学生家长通过家校共育,进行高效配合,共同构建德育体系,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将良好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在家庭生活中将良好的价值观念外化于行。
以《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和家长可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1.教师指导。在阅读教学期间,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的教学资源,思考分析哪些行为会给地球带来伤害,生活中要如何做才能保护地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节约用水”“告诉父母少开车”“过年不要放烟花”等建议。师生互动期间,教师要巧妙使用语言鼓励学生将上述想法践行于生活中。
2.家长辅助。除了对学生进行引导外,教师也要与家长积极进行沟通,与家长共享阅读教学期间的德育主题,并请家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节约资源的价值理念。如,家长可以引导学生改变上学出行方式,并提出“今天我们乘公交车上学吧”“要不要一起步行上学”等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提出“洗菜的水很干净,用这些水浇花吧”等节约资源的建议。长期坚持,学生也会受到影响,不仅能够用自己的行为保护资源、保护地球,还能够对身边的人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基于新视角探索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丰富阅读教学资源,优化阅读课堂氛围,改进阅读教学模式,构建有效的德育体系,从而借助阅读教学,落实“五育”并举的方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