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蕾
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当中,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应当包容学生的错误、正视学生的错误、利用学生的错误,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数学思考力和判断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融错教育,让错误变成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运用错误帮助学生探求知识的本质,建立正确的认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严慈并济,但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对待学生非常严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甚至还会生气,批评学生。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师生关系也会变得僵硬。融错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包容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在学习上出错时,应当予以理解,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随后要友善对待学生,比如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鼓励学生自己纠正错误等,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时出示例题:李阿姨的超市每天可以卖出8包练习本,每包里有20本练习本,照这样计算,李阿姨的超市一个星期可以卖出多少本练习本?几个学生看到这个问题之后,马上大声回答:“可以卖出160本练习本。”很明显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于是教师询问学生:“学校门口的小卖店每天有那么多人买练习本,一个星期只能卖一百多本吗?大家再仔细读一读题。”说到这里,一些回答错误的学生已经反应过来了,问题问的是一个星期能卖多少本练习本,而不是每天。160本是每天卖出的数量,还要再算出一个星期7天能够卖出的总量,可以列综合算式:8×20×7。
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这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对学生要以包容的态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致力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错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所出现的错误,还是学生在作业或练习中所出现的错题,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反馈,能够让教师意识到学生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找到错误的原因,列出错误所考查的知识点,制定出解决错误和避免错误的策略方法,将错误记录下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所出现的错误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也能让学生有效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及其运用方法。长期坚持下去,教师就可以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了。
以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为例。如题(8+10)×125,在检查学生的计算过程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计算的:(8+10)×125=8×125+10=1000+10=1010。对于这种错误,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最终经过大家的讨论,所有学生都发现了错误的原因:乘法分配律的公式运用得不正确。乘法分配率指的是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另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因此,这道题的正确计算方法就应该是:(8+10)×125=8×125+10×125=1000+1250=2250。纠正完错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道题抄在自己的错题记录本上,并在旁边标记乘法分配律的公式。通过对这道易错题进行分析,学生再次回顾了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公式,同时也加深了对易错点的印象。
通常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理解其错误的原因所在,并且让他们加深对这种原因的印象,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在分析错误原因的过程当中,学生又一次复习了知识点,不仅纠正了错误还提高了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为了加强学生对某些易错点的印象,提高学生做题或计算的效率和正确率,教师通常会选择与学生的错题类似的题型进行大量训练。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题海战术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必须要突破错误。如何突破?首先关注学生为什么会在某个知识点容易出错,深入分析学生是否在此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一定要找到出现错误的本质原因,再结合本质原因组织学生强化训练。在强化训练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同一知识点而类型不同的题,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启发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如题:把一根长8分米的长方体木条沿着横截面截成两段,此时表面积增加了30平方厘米,这根木条原来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正确率并不高。经过分析,出错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理解截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的是两个横截面的面积;二是对“长方体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这一公式运用得不够熟练。考虑到这两点,教师在进行强化练习时出了这样的题目:(1)长方体铁块的横截面是一个周长为20 厘米的正方形,长是6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一个长5 厘米,宽4 厘米,高2.5 厘米的长方体,从横截面垂直切下去,将其分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体积呢?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内涵。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题的时候,教师除了要督促学生纠正错题之外,还应当想办法在易错处做文章,突破错误点,攻克易错点,用类型丰富的练习题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错误应当如何处理、错误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是融错教育中不容小觑的问题。出现错误以后,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分析和解决错误,更应当关注如何实现错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正确的做法无疑是转化错误,把错误转化成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受益。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寻找错误的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可以将一些未解决的错误转变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自行找到解决错误的方法;还可以定期开展错误讨论会,加深学生对易错点的印象等。
例如,在学习“利息的计算”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大家来找茬”的小游戏,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出一道练习题和对应的解题过程:小亮的妈妈把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款的方式是活期存款,银行利息是2.2%,存了4 个月之后,小亮的妈妈把这些钱取了出来,这时一共能够取回多少钱?下面对应的解题过程是这样的:8000×2.2%×4+8000=176×4+8000=704+8000=8704(元)。这道题的错误点相对来说比较难找。于是,教师设置了奖励,最先找到错误的小组可以获得10 积分,最先算对的小组则可以获得20 积分。计算利息的时候,存款的利率指的是年利率,因此对应的时间单位也应当是年,而这道题中时间却是月。在计算时可以先把年利率转化成每月的利率,也可以把4个月转化成年进行计算。
对于这种找错误的活动,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奖励,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把错误找出来,并且订正,所完成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改错的过程,更是学生证明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辨析能力,还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也是学习中的必然现象。对此,教师可以开展融错教育,将错误转化成一种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运用,让学生经历找错、析错、改错的学习过程,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