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杰
大单元教学是以教材中的自然单元为主、以“大概念”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性、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它融合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对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为此,教师要在明确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建大单元教学体制。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结合本单元的题材和体裁特征,从确定大单元主题、设计学习任务群和组织探索化任务等方面,探讨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便于引领学生展开多维化和深层次的语文学习活动。
主题是大单元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它以凝练的方式,抽象和概括出大单元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人文主题,是大单元教学体系中的中心点。当确定了大单元的主题后,后续的学习活动才能有序展开。为此,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最关键的任务就是确定大单元主题,从整体建构大单元教学的框架。围绕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将焦点集中在教材之上,立足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从单元导语、课文、语文园地、习作等不同的版块和内容入手,经过层层筛选和概述后,提炼出大单元教学的主题,让学生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环节,教师要立足第五单元的单元整体,围绕单元导语、课文等不同的内容,凝练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元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大单元的主题。
1.关注单元导语。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借用叶圣陶先生所言,明确了此单元的人文主题及体裁为“说明文”,提出学习要求,即“说明白了”;第二部分为语文要素,主要包含“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以及“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从阅读和写作两个角度,集中概述整个单元学习的方向和要点。
2.关注课文内容。第五单元中选编了《太阳》《松鼠》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皆是以自然界事物为主要对象的说明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
3.关注习作例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专门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中会编排习作例文,第五单元便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编写者结合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排了《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详细地介绍了某一种客观的事物。
4.关注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这两个版块是习作单元的特色化内容。在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中,结合本单元《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简要地阐释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作用、说明方法以及语言风格等,为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活动提供了学习素材。此外,初试身手这一版块,为学生展开随文写作和读写结合的活动搭建了支架。
5.关注习作版块。习作单元自然以习作教学为主,第五单元的习作版块以“介绍一种事物”为标题,提出了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着眼于整个单元的版块和教学内容,简要地概述和分析了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总结和分析,可以提炼出大单元教学的主题,即“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以这一主题为中心,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开启大单元学习和探究活动。
大单元教学具备整合性、系统化的基本特征,为了凸显这一特征,提升大单元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立足大单元主题,着手设计学习任务群,整合和归纳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多元融合的教学活动中,锻炼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的技能,并能更深入地解读大单元的主题,实现高效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目标。
经过系统化的分析和整合后,教师将第五单元的主题定位于“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围绕这一主题,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以及习作版块,设计读写相融的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群作为深度思考和探究的支架,具体内容如下。
任务1:精读《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梳理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概述其语言风格、逻辑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和结构特点。
任务2:依据交流平台中的观点和内容,与同伴展开交流和讨论,结合精读课文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进一步总结阅读说明文的有效方法,互相分享阅读技巧。
任务3:结合生活中某一个自然景物、某一处自然景观或者科学现象,合理地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创作一篇300 字左右的微型说明文,要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体现出景物或事物的典型特征。
任务4:选择五年级上册中任意一篇散文,按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尝试将文本中的某一段改写为说明性文字,以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比较和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任务5:研读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结合它们的旁批,了解其主要特征,仿照其书写旁批的方式,为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撰写批语,围绕某一个词语、语段或者采用的说明方法进行批注,深入发掘说明文的风格和特征。
任务6:结合说明文的阅读和随文仿写的经历,选择植物、动物、物品、美食等任意一个内容,介绍其主要特点、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方面展开分段介绍,独立完成一篇说明文,并根据文本的主要内容,为其拟定恰当的题目。
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围绕“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这一主题,结合教材中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不同的版块与内容,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群,涵盖了6个学习任务,分别指向说明文的阅读、口语交际、随文写作、专项训练等不同的方向,意在锻炼学生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精读中学习方法、在随文练笔中积累经验、在例文解析中强化印象,最终在专项写作中提升能力,从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能将积累的经验、习得的方法,迁移到专项写作的练习过程中,由此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大单元学习效果。
大单元教学不仅要依托学习任务群,还要建立在有效的实践活动之上。为此,在大单元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要聚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大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组织探索化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调动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展开深层探究。
在学习任务群的引领下,学生已经大致明确说明文的特点,也能掌握和运用说明文的阅读、写作技巧。基于此,在实践阶段,教师可结合说明文中涵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验证文章中的理论,驱动他们展开科学实验和数据搜集类的探索化活动。如,依据《太阳》《松鼠》两篇说明文,教师可组织信息搜集和整合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整合与‘太阳风暴’有关的科普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重点阐释这一现象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或“根据松鼠的群居属性,找出与其具有相似习性的动物,搜集和整合相关信息,形成一份完整的说明报告”等,以此推动学生展开实践探索。
总之,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解析教材的方式,确定大单元教学的主题,明确教学的核心点,并立足主题设计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群,为学生指明实践的方向,并且让学生在探索化的活动中展开语文学习实践,引导他们梳理和整合单元学习内容,认识到不同知识点、不同教学模块之间的关联,同时,在有序迁移、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创意性的语言表达、深层次的文本阅读、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从整体上提升语文学习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