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研读统编教材发现,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从3~6年级,每个学期都增加了一个习作单元,其目的是有序指导学生掌握习作技巧,着力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与普通的阅读单元有着本质的区别,即单元教学着力指向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笔者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浅析设计学习任务群策略,在推进习作单元教学走向精彩的同时,有效落实单元要素,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读教材,明晰要素
统编教材与其他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以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进行双线编排的。针对习作单元,同样也有单元要素。因而研读习作单元,首先要准确研究单元要素,准确把握要素精神,以便有效开展群文阅读。至于习作单元的具体板块,一般情况下分为五个,其中第一板块都是讲读课文,虽然都是经典之作,但教师需要注意,这里的讲读课文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而是通过教师讲读掌握习作技巧,以便为其习作提供思路。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单元要素为“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通过分析,单元要素一共两条,第一条指向阅读,分别对应的是讲读课文《太阳》和《松鼠》。针对学习任务群构建,其中《太阳》一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而《松鼠》一课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提取有用信息。虽然都是讲读课文,但在习作单元学习任务群中所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还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明晰单元要素。
2.了解学情,制定任务
相比2011 年的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学习任务群。通过研读任务群构建方式可知,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推促学习任务完成。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基础以及理解能力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进行分组,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借助相应语文实践活动,实现最近区域发展。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多多少少接触过说明文,比如《蝙蝠与雷达》等课文,自己习作训练中也会接触到一些说明文,比如《我的文具盒》等习作训练,但却没有系统学习过说明文的特征。因而在这一单元,编排《太阳》《松鼠》这两篇说明文,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感知说明文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说明文训练。具体学习任务制定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拓展一些说明文或者相应段落,为其习作训练创造条件。
1.推进比较阅读,把握内容差别
针对讲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特点,这里更多侧重于读,解决学习任务群“读”什么的问题;但是针对习作单元中的习作例文,在其教学策略上却与讲读课文有所差别,其目的不仅关注阅读内容,还要关注阅读技巧、把握训练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读写结合、读写相融。研读教材就会发现,习作例文与讲读课文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批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批注,明晰具体说明方法,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具体学习任务群构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对象、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把握其中差别,明晰学习任务目标。
2.推进师生共读,明晰任务目标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以课内为纲,进行有效拓展。一方面可以借助师生共读、同读一本书、读书漂流等方式,丰富学生知识视野,为他们系统掌握相应习作要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学习任务群,选择学生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行习作训练,为巩固落实单元要素做好铺垫。
针对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重点是了解掌握相应的说明方法,在共读中可以推荐《自然观察》这本书。如有可能,可以借助多媒体拓展作家座谈,了解作者写作过程,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其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进行迁移,通过仿写模式,进行文章章节构思。在其习作训练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借助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进行互读互改,帮助他们系统掌握说明特点。
1.句式仿写,帮助理解
句子是习作的基础。针对习作单元,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习作意识,能够见缝插针,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适时帮助学生在巩固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习作技巧。针对讲读课文中一些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群进行句式仿写。比如《太阳》中“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松鼠》中“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等句子,都可以进行随文练笔,渗透句式仿写,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方法。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描写对象,尽可能寻找学生所熟悉的,以便能够帮助他们形象理解。
2.段落借鉴,掌握重点
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编辑意图,针对讲读课文,及时穿插随文练笔,进行段落仿写。比如,在该习作单元中,“初试身手”板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课桌、文具盒等,并参考教材要求,尝试采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进行练笔,帮助他们掌握训练重点,提高任务群学习质效。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说明方法并列使用,做到随机组合、灵活运用。
3.篇章训练,布局谋篇
前面已经提到,针对讲读课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写什么”,还要重点分析“怎么写”,以便帮助学生实现揭秘课文内涵,为其初级的习作迁移创造条件。针对《松鼠》一课,通过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文章的说明特点以及篇章结构,教师可以进行迁移训练,借助学习任务群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模式,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如小狗、小猫,乃至仓鼠、鹦鹉等,并且通过借鉴作者的表达特点,尝试整篇课文写作策略构思。相对而言,这种迁移仿写属于平行式的,重点训练学生的全局观,能有效帮助他们提升习作水平。
4.反复修改,巩固理解
针对“初试身手”第二题,要求学生改写《白鹭》1~5小节。由于《白鹭》一课属于散文,如要改写成说明文,则需要进行资料拓展。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习任务群,鼓励学生课后通过资料搜集、网络搜索等方式,补充相关数据信息。然后,鼓励他们结合《白鹭》一课相应段落,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数据,并进行尝试创作。最后鼓励各小组围绕说明方法进行重点反复修改,并且讨论修改理由,以期帮助学生理解单元要素,提高表达技巧。
总之,教师要转变思维,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学转变,围绕习作单元,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推进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习作技巧,在训练中落实单元要素,做到以读促写、读写融合,在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单元要素以及习作技巧的同时,也有效拓宽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习作素材,为其习作素养乃至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做好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