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追寻语文教学的“桃花源”

2023-12-15 15:57:08方观生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工具性桃花源刘老师

方观生

编者按:他从一个偏远的小县城,走到了一城繁华的深圳;从最初一名懵懂的语文菜鸟,逐步成长为一个区域的教研员。在34年追寻语文教学“桃花源”的路途上,刘小华老师有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有过望尽千帆皆不是的苦苦挣扎,更有豁然开朗的顿悟自乐。正因为他对语文“桃花源”钟情与执着,探寻的路途上写满了艰辛的印迹,追寻的历程中也收获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

刘小华,广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2008年考调进深圳光明新区教科研中心,先后获评第三、第四届深圳市基础教育“名教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2014年成为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15年获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光明新区“杰出人才”,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等,从教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9篇。

1987年7月,带着对教师岗位的好奇,带着一丝初涉教坛的懵懂,刘小华老师来到了江西省乐安县第二中学任教语文。

第一阶段:“忽逢桃花林,记路之远近”

刚来到乐安二中,学校安排刘小华老师教初一语文,当时也没有安排现在流行的“师徒结对”,除了叮嘱刘老师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外,并没有其他举措,颇有点任其野蛮生长的味道。面对语文这个大的桃花林,刘小华老师看花了眼,不知道要挑什么。大学里学到的教材教法等到了现实的课堂里,居然学无所用。于是,依葫芦画瓢,只教字词句,只教课文内容,只教艺术特色及中心思想。第二年,学校安排刘老师上公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时的刘老师还不了解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等。结果,45分钟的课只用40分钟就上完了全篇。最后的评课阶段善意的批评声淹没了刘老师。

1990年江西省“四特杯”初中语文教学大赛在樟树举行,时任乐安二中校长何克华选派刘小华老师去现场听课观摩。这次观摩让刘老师的教学生涯出现了重大转机。在这三天的教学观摩中,刘老师眼界大开,发现有的课既关注字词,又关注写什么及如何写;有的课从主问入手,层层设问,步步递进;有的课倒啖甘蔗,不走常规教学之路;有的课中间开花,突出重点,读赏结合;有的课既深挖文本,又旁征博引,启迪思维……但这些课都有一个共同点,注重朗读教学,注重教学切入,注重语言品味,注重活动设计。晚上,躺在宾馆的床上,听着窗外清江的水流声,刘老师思绪万千,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教,原来语文课应该这样教!

刘小华老师回来后,反思自己的课堂,反复咀嚼新课标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突然有点开悟的感觉。原来语文课不光要突出工具性,还要注意人文性,更要找到一些办法让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1991年乐安县教研室举行全县初中语文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研室的施主任給了刘老师一次全县公开教学的机会,执教《友邦惊诧论》。在准备这节课时,刘老师认真地读了文本,也读了一些参考书,隐约抓住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刘老师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从标题入手,抓住“友邦”是谁?“惊诧”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惊诧”?为什么“友邦”会“惊诧”?层层深入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又重点围绕鲁迅的讽刺笔法来展开。这节课得到了与会教师的好评。过后,刘老师也反思总结了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找到了教学主问,使得教学有层次;抓住了鲁迅的讽刺笔法,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此,刘老师自信心暴增,想在当地做名师的念头渐渐顽强地抽出芽来。

第二阶段:“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1992年学校时任教学处主任邹振球认为刘小华老师很有教学潜力,安排其教高中语文。刘小华老师心中有点忐忑不安,这种忐忑源于他自认为对语文教学缺少深入思考与领会。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认识不深,教学时总是在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左右摇摆。课堂教学往往只关注课文内容,以及需要教授的语、修、逻、文的知识,至于对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作意义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对主问题的提炼缺少策略,于是“随意问”“满堂灌”仍然充斥着课堂,语文教学渐入枯燥乏味境地。正当彷徨无措之际,刘老师于1997年参加江西省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思想再次受到巨大的触动,认识到没有课堂教学的优化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刘老师提出课堂教学要做到“情”“趣”“活”“实”,即寓情于教,陶冶情操;寓趣于教,活跃气氛;寓活于教,启迪思维;寓实于教,培育能力。2000年在抚州市第五届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中执教《林黛玉进贾府》,通过“巧引坐标图”,解决行踪情节。通过“巧设座位图”,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巧妙增删调”,品味语言魅力。正由于这种巧设妙引,课堂有趣、鲜活且扎实,受到抚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李国建老师大力夸赞,刘小华老师获得抚州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由于李国建老师的大力推荐,刘小华老师于2002年在江西师大附中执教《荷花淀》研究课。在执教中,坚持讲得有趣,教得鲜活,落到实处,始终抓住几个女人的对话进行增、删、调、换,让学生循着语言走进文本,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江西省高中语文教研员何艳老师的夸赞,认为抓住了语言品味,教出了“诗体小说”的特点,推荐其代表江西省参加第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虽然特级教师胡明道评点时肯定刘小华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的独到性,但由于刘小华老师缺少大赛经验,对文体的意识关注度不够,教学设计层进性不明显,最后只获得高中组二等奖。这次全国大赛的受挫让刘老师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更多的还有在语文行走路上迷蒙探索的困惑。为了尽快走出困境,刘老师多次参加了市、县两级的教学示范课展示,并尝试阅读一些名家教学著作,先后在《读写月报》发表了几篇教学论文,2003年获评了第三届“语通杯”全国“教改之星”。虽小有斩获,但其总觉得眼前朦胧,难以清晰。

随着阅读的不断加深,视野的不断拓宽,教学阅历的不断增长和个人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考,刘小华老师越来越认识到“情”“趣”“活”“实”的局限性,认识到这种课堂结构教学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只解决了课堂当中教师部分怎样教的问题,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没有突出教学设计的优化,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从文本上下功夫,自然没有教出语文独特的味道,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很难有机统一。

第三阶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

困惑既带来了一段时间教学上的迷茫,但同时也带给了刘小华老师思考、质疑和探寻的动力。

2006年刘老师考调进入深圳,接触了大批名家名师,听了许多课改前沿的讲座,阅读了很多名家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使其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了新的思考,对语文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了更深的探索与理解,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文本解读,加强语言品味,加强主问意识。正所谓“这法那法,解读不透文本没法”。于是,刘小华老师同全区语文教师一道共同研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学习特级教师洪镇涛赏析语言“八法”,学习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和主问题教学。逐步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明确了语文教学不光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了要借助品赏语言去引导学生触摸文本里面潜藏的内涵,并据此优化自己教学设计。2009年刘小华老师在观摩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时,多年思考的问题突然有了一些明晰的见解,回来以后,结合这次大赛的课例,梳理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处理好六种关系:“课堂还给”与“课堂交给”、“问题生成”与“问题预设”、“个性解读”与“教师点拨”、“主问意识”与“碎问意识”、“教学语言”与“课堂品位”、“拓展训练”与“文本挖掘”。他将这些思考的结果写成论文后,发表在2009年第11期的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上。这篇论文正是对长期以来困惑刘小华老师的语文教学作了一次理论上的梳理,从侧面回答了如何处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

后来,刘老师在全区的语文教学中力推主问教学,引导教师关注课文标题,关注课文关键词句,关注读文感受,关注名家对作品的评价,寻找课文教学主问切入口,形成有逻辑、有思辨的问题链,从而设计出有层次、有品位、有探究的教学设计;在文本探究上,提倡文本意识、文体意识;文言教学上,强调言文并行,趣解活诵。并先后在学校作《花架与骨架》《切入,也得讲究点招式》《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等讲座十多场,并进行示范教学《关雎》《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等。教研方式从单一的讲座、报告到丰富多彩的对话交流,从纯理论的讲解到课堂教学的亲身示范,从空泛的思考到写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论文,努力探寻最佳的教研方式和教改理念。2013年刘小华老师在主持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策略的研究》中,与学员一道,对文言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以学生合作为主,注重词句疏通;以主问带动为主,推动言文并行;以链接生活为主,进行以语文方式的立德树人”的文言文教学特色。为了让这种教学理念深入师心,2015年刘小华老师在全区执教文言公开课《诫子书》,教学紧扣“诫子书”三字,设计了系列问题链,如“什么是诫”“诫了什么”“如何诫”“诫的启示”。在这基础上,形成了五个教学环节:借助“字词变形,巧辨趣解”解决“诫”义;通过“句子变形,把握特质”体會语言特色;依靠“结构变形,抵达主旨”筛选“书”之精要;设计“穿插变形,体味苦心”领悟“静”字立骨;通过“立足文本,开放生情”链接生活立德树人。这五个环节把刘老师对文言教学的理解展示得淋漓尽致,得到观课老师的大力评赞。这些课题研究成果收集整理成《把古文教活》,2017年由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以后的听评课中,刘小华老师不断地灌输这个理念,特别是借助区、省名师工作室平台,让工作室的学员推出一批示范课、观摩课,慢慢地获得了全区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认可与推行。从2009年到2018年,刘小华老师先后指导公明中学喻国平、曾春霞、聂诣人等4人夺得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指导新区高级中学向志文、钟启兵、李爱等夺得市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指导游云云、李凤姣夺得广东省文言文课例教学二等奖。墙内开花墙外也香,学员游云云到清远市连南县、李凤姣到湖南炎陵一中同当地老师进行同课异构交流,好评如潮。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和教研经验中,刘小华老师最后逐渐形成了“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提炼适当的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线,以主问教学为抓手,以语言品味为核心,以学生语文活动为方式,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以诵读为主线”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主问题教学为抓手”解决了课堂教学有序的问题,“以语言品味为核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独特价值,“以学生语文活动为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最大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然就达成了,学生的素养得到了提升。近几年来刘小华老师工作室学员进步快,冯睿参加全国“真语文”年度盛典教学决赛获二等奖,游云云参加中南五省作文教学展示,好评如潮,并成为2019年《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第7期封面人物和2021年《中学语文教学》封面人物。李凤姣教师成为2019年光明区“年度教师”,还获评当年“广东省最美教师”。罗灼、黄琼华、王正升、李燚鑫等在深圳市初中语文“好课堂”活动上示范教学,2名工作室成员成为省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4成员评为深圳市名教师,12名成为区级名师。工作室人员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0多篇,区级以上课题结题3项。

与此同时,刘小华老师还主持省级课题“光明《学子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并顺利结题,主持市级课题“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并顺利结题。主持省“强师计划”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命题,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通过专家结题,送省审批中。在做好教科研同时,刘小华老师也不断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提升,几年来在《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一百多篇(2020年结集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为《“明”师论道》),主编《光明〈学子规〉》一本、《经典诗词读本》三本,参编《百所名校作文选》《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六本。

21载一线教学实践生涯,14年的中学语文教研经历,刘小华老师由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成长为中学语文教研员,特殊的工作经历不仅给了刘老师异常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还给了其很多荣誉。刘小华老师在2011年、2015年先后两次评为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2014年获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成为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2018年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特级教师”。2022年获评正高级教师。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刘小华老师将一如既往地勇敢攀登,继续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诵读为主线,以主问教学为抓手,以语言品味为核心,以学生语文活动为方式,提高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方面的素养,继续追寻语文“桃花源”,再写语文新篇章。

猜你喜欢
工具性桃花源刘老师
走进桃花源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咕咚”因何加引号?
再造“桃花源”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9:00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大众文艺(2021年6期)2021-04-22 01:58:18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4
刘老师想开小车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8
隐匿的桃花源
幽默的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