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阐述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汇、对立与融合。尝试从“意”与“象”多重内涵的角度对西方现代著名雕塑家的个案进行研究,梳理出西方雕塑家对于东方文化借鉴与融合的经验,借助“他者”经验来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寻找东方根性,重新审视东方文化立场应以何种艺术姿态与世界对话。
[关键词]意象;东方文化;西方雕塑家;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2-0081-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孔景才.意·象——西方现代雕塑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J].天工,2023(22):81-83.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对立与融合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始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东方经济与文化输出的重要通道,“东方”成为“西方”向东眺望和想象的对象,同时也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二)东西方文化的对立
东方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形而上的境界,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基础,这一点可以从古希腊思想巨匠身上得到证明。东西文化差异源于不同的宗教、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相互对立的文化格局。在哲学方面,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内心修养和道德伦理,而西方文化注重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强调个人自由和競争意识。在美学上,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自然、抽象、简洁、寓意等美学元素,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体验,而西方文化强调理性与秩序的美学理念。
(三)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人们开始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使其从二元对立的东西文化向多元的文化格局转变。尽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文化同质化的现象也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道路上浮现。
二、“意”与“象”的关系论述
“意象”作为东方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东方各民族美学精神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1]。在艺术创作中,意象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传达情感和思想的有效手段。在审美体验中,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的情感共鸣,给他们带来深刻的精神体验。在文化传承中,意象作为文化和历史内涵的载体,具有深远且广泛的传播价值。在哲学思考中,意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逻辑的方式来理解和体验东方哲学概念。
(一)“意”的多重内涵
“意”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的思维方式、精神世界、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对宇宙和存在的认识。在精神层面,“意”通常指的是人的内心状态、情感和动机,包括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以及对生活和存在的价值判断。在哲学层面,“意”更多地关涉对人类存在和宇宙本质的思考,包括对道德、伦理、认识论和存在论等的探讨。
(二)“象”的多维阐释
“象”在东方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可以是外在表象的材料、形式、技巧、对象、图腾,又可以是内在表现的象征手法、抽象概念等。“象”在形式与技艺层面表现为使用特定的物质材料、表面肌理、塑造技巧;在题材和象征层面,可表现为东方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对象与图腾元素;在哲学和精神层面可表现为东方文化重视抽象或象征的体现方式。
(三)“意”与“象”的关系
“意”与“象”在当代艺术中是主体与客体互换的关系,也是“观念”与“材料”的关系。孙振华先生在《中国当代雕塑》中阐明了材料在观念中的逻辑起点与指向,即材料承载观念可表现为,观念选择材料[2]。
“象—意—象—意”在雕塑创作中可归纳成“灵感来源—观念(情感)表达—作品载体—他者感知”,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社会思想、风土人情等语境为其提供不同的灵感来源与观念表达,并借助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形式技巧进行创作输出,作为感知端的他者对待同一作品时也受到外界语境与内在心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悟。
三、“意”:精神与哲学的融合——以安东尼·格姆雷为例
安东尼·格姆雷是英国的一位当代雕塑家,以对人体和自然界的深刻洞见而闻名。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在精神和哲学层面也展示了对东方文化的深度借鉴和融合。其创作风格经历了三个演进阶段:从最初对人体雕塑和展示空间的深度理解,到装置作品与公共空间的紧密融合,再到装置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格姆雷雕塑创作的第一阶段主要探索了人的内在心灵世界,代表作品有《沉睡之地》《形态》等,这个方向的思考最早始于他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游历。1971年至1974年,他远赴印度和斯里兰卡,在当地的寺庙中研究佛学和冥想,东方宗教文化使格姆雷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曾说:“在去印度之前,我觉得自己被过度教育了。所以我在印度就什么也不做,每天就坐在那里冥想。这些冥想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身体的存在、时间、空间,以另外一种方式去理解存在的意义,主要是通过我自身的冥想实践,但也包括那些与佛教思想领域相关的艺术文物。是佛教而不是西方的经典给了我有关抽象身体的概念。”[3]
在20世纪80年代,格姆雷的雕塑艺术进入了第二阶段,他的重心明显转向了公共空间的艺术装置,探索个体在公共空间的存在合理性及归属感。《北方天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座雕像矗立在空旷的野地,高大得宛如一个永恒的灯塔,为过往的行人指引方向,安抚心灵。他试图通过雕塑传达出一种和谐共生的世界观,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平衡。此外,《北方天使》宏大的身形和雄伟的姿态给人一种神圣和超越的感觉。《北方天使》作为一座现代雕塑,虽然与传统的雕塑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上有着相似的深度和力量。
2000年后进入第三阶段,他的创作与自然和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如作品《另一个地方》,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同时,他还在雕塑创作中融入禅宗思想。他认为“人是从自然界借来的临时贷款”,充分体现了东方的哲学思想,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而有时,最终都要回归自然的怀抱。这种哲学观点与道教的“道法自然”和佛教的“因果轮回”有着相似之处,无疑是对东方哲学的现代诠释。
格姆雷四十余载的创作历程中贯穿着东方“意”与西方“象”的融合,也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案例。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格姆雷的作品可以发现,每一种文化都拥有其特有的美学、历史和传统,当这些独特的元素跨越文化边界相互碰撞和交织时,它们碰撞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意火花。
四、“象”:形式与技巧的借鉴——以布朗库西与莫迪里阿尼为例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是一位出生于罗马尼亚的法国雕塑家,被认为是现代雕塑艺术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在形式和技巧上具有显著的革新,其中不乏对东方艺术的借鉴。他从传统的罗马尼亚以及非洲民间雕刻中汲取养分,同时受到来自东方(包括中国、印度、土耳其、日本、柬埔寨等)的影响,形成一种彻底抽象、简约而纯粹、蕴含诗意的个人风格。
(一)线条与流动性
从古老的东方卷轴到春秋战国的铜器、瓷器,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绘画和书法,一直强调线条的流动性和自然性。布朗库西的作品《空中之鸟》在线条和造型上呈现出简洁、纯粹、流动和连续性,这与东方艺术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就如同东方书法中一笔勾勒出的笔画。
(二)空间与平衡
特别是中国的园林造景与日本的禅宗庭院,向来注重空间的利用与布局,追求其中的平衡和和谐。在空间的营造中,实与虚、动与静得到平衡,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布朗库西的《无尽之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品通过极简的形态和空间布局,达到了一种和谐与平衡。
(三)抽象与简约
东方艺术在创作中经常倡导“以简驭繁”的哲学理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画家经常使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来传达深沉的情感和哲理。而布朗库西的雕塑作品同样追求以一种极端的抽象造型和简约形式直击心灵。这与东方造像技巧与审美意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四)形式技巧
《沉睡的缪斯》《波嘉尼小姐》等作品与东方造像在造型语言及形式技巧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他力求在造型上达到一种超越形式的内在表达。宋代的瓷器在造型语言及形式技巧上也强调形与神的统一,而布朗库西的作品就是这种统一的典范。
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是布朗库西的挚友,其雕塑与绘画均受到布朗库西消化过后的东方文化的间接影响,作品中带有一些东方韵味,如石雕《头像》(见图1)这一系列作品中的东方造型语言,线条流畅、简约而充满张力,形态简约抽象,面部表情与内在平静,这种内在平静和禅宗中对“心境”的描述相呼应。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其对东方艺术的理解和吸收,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元素与自己的艺术观念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东方韵味又具有西方现代性的独特风格。
五、“意”与“象”的交融——以安尼施·卡普尔为例
安尼施·卡普尔是一位印度裔英国当代艺术家,作为一位有东方背景的西方艺术家,卡普尔在作品中运用具有东方特色的材料表达了独特的东方世界观,其中不乏东西方文化和哲学的交融。
(一)东方哲学与精神
从卡普尔的作品中经常能窥见东方哲学,尤其是印度哲学及神话所产生的影响。例如,他的作品经常探讨空间、无限和虚空的概念,这些都与东方哲学中对佛教的讨论有关。
(二)东方精神内涵
卡普尔的作品《云门》是一个巨大的不锈钢雕塑,表面如镜子般反射周围的一切,与其说是反射,不如说是融合,也展示了他对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解。其《天空之镜》通过一个巨大的凹面镜,将天空和地面反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无限循环的视觉效果。这与东方哲学中对“无限”和“轮回”的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抽象与具象
卡普尔的作品经常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游走,这种形式上的多样性与东方艺术中对形与无形的统一相呼应。
(四)材料与工艺
卡普尔早期作品中使用的材质灵感来自印度浓厚的宗教和祝福色彩的色粉颜料。这些作品被放置在地上,仿佛冰山一角,表达了艺术家强调的“向内走、向内观”的世界观。
(五)色彩与光影
卡普尔的作品中常用的鲜艳色彩和复杂的光影效果,也反映了他对东方艺术中色彩运用和光影变化的理解。
卡普尔的作品在“意”与“象”方面都实现了高度的交融和统一。在茱莉亚·佩彤-琼斯对卡普尔的一次采访中,卡普尔提道:“我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看,这不是观看物体本身,而是穿越它和超越它。”这是将东方文化中形而上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提炼和个人化的处理,进而在表现形式上,介于严肃的古典哲学与当代解读逻辑之间。这不仅反映出他作为一个跨文化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鉴赏东西方文化与哲学融合的范例。通过深入分析卡普尔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意”与“象”的交融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创作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
六、东方文化立场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姿态
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东方文明源远流长,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属性注定了无法回避“东方”。我们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东方根性之上。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包容性,而非排他性,但又不能简单地进行東西方的融合,只有通过对东方文化深层结构的深入思考,才能够准确把握东方文化的精神实质,超越简单的东西方二元对立,从精神和哲学层面重新认识东方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在艺术的题材、媒介、形式和技法上,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上。将视野延伸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追求,真正的对话和合作,走出一条全球文化繁荣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颖,王洪波.意象: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J].求索,2007(2):186-188.
[2]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3]孙睿.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