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地区的重要岩画遗产,是具有鲜明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觉元素。研究花山岩画与掐丝珐琅设计融合的路径和方法,在使广西壮族文化符号以另一种“活态”形式传承的同时,还能促进现代掐丝珐琅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彰显,同时促进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花山岩画;掐丝珐琅;创新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2-004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于博雅.花山岩画元素在掐丝珐琅器上的创新应用研究[J].天工,2023(22):45-4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花山岩画元素在掐丝珐琅器上的创新应用研究”(编号:2022KY1641)的研究成果。
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地区的重要岩画遗产,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广西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视觉元素。其展现了较强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花山岩画概述
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
花山岩画起源于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其中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和扶绥县分别为第一、二、三遗产区。8 000多平方米排列着大大小小1 800余个可识别的赭红色图像,花山岩画内容的造型被分为“五型二十五种”。花山岩画的每个部分各自独立,但各个部分又构成统一的整体。从整体上看,许多侧身人像的安排富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松动、和谐及平稳的韵律特征。色彩以红色为主,用赤铁矿与动物蛋白类黏合剂混合加工,使颜色经久不变,而且图案经过反复重叠,形成了造型独特、风格简洁质朴、色彩鲜艳明丽、构图饱满的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作画时间在战国时期到东汉时期,花山岩画中所呈现的半蹲式拟蛙人形、器物状符号与动物形态等均具有重大的民族意义。花山岩画上的蛙形人图像是人类对蛙类图腾崇拜的呈现,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多子多福的向往。尽管作画材料与工具受到生产力的限制,但通过平涂法所绘制的铜鼓、器具图像、蛙形人和日月星辰图像轮廓,足以证明当时中原文化和骆越文化的不断融合,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
二、掐丝珐琅工艺概述
珐琅工艺根据施釉方法与胎体制作工艺分为透珐琅、掐丝珐琅、画珐琅与錾胎珐琅。本项目研究的掐丝珐琅全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因在明代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工艺所用釉料多为蓝色,且技艺精湛,故而又称景泰蓝。掐丝珐琅主要是在红铜胎体上根据已经绘制好的图案用铜丝掐制,并在铜丝间填入各色珐琅釉料,经过多次烧制、打磨與镀金而成。传统掐丝珐琅器的制作主要包括七个步骤: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三、花山岩画与掐丝珐琅器融合的必要性
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依托于人,更偏重技艺的传承。物质文化符号与非物质文化符号不可分割,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空间。在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兼顾这两种文化。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地区的重要岩画遗产,将其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器的创作中,不仅可以使广西壮族文化符号以另一种“活态”形式传承,还能促进现代掐丝珐琅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彰显,对壮族文化的塑造、发扬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掐丝珐琅器传入我国的初期,具有阿拉伯地域器型的特点,直至明朝,工匠在借鉴青铜器与瓷器的基础上,对掐丝珐琅器型进行创新性再设计,使其器型、色彩与纹样达到了和谐统一,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掐丝珐琅器。同时,清代在原有基础上更是研制出新的珐琅釉料颜色,对珐琅器型的设计也更加大胆,这为后来珐琅工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珐琅器型以尊、盘、罐与香炉等为主,传统珐琅器纹样以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为主,如龙凤纹、山水纹、瑞兽纹、缠枝纹与花卉纹等。且传统珐琅器颜色鲜明,除了大面积运用蓝色外,还配以红色、白色、黄色等颜色,整体风格厚重凝练、高贵华丽。掐丝珐琅独特的材料语言、文化寓意与手工艺属性无不突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掐丝珐琅工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被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当代设计者应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四、花山岩画元素融入掐丝珐琅器设计的路径
花山岩画图案造型古朴,其干净利落的轮廓线条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将其应用在珐琅器设计与制作中,不仅赋予了岩画新的生命力,也拓宽了花山岩画元素的应用范围。本文将从元素提取与设计、色彩创新与层次划分三个方面来探讨花山岩画元素融入掐丝珐琅器设计的路径,从而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并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的珐琅器。
(一)元素提取与设计
花山岩画图形主要分为人物、动物、器具与日月星辰几类,据统计,除了风化剥落和漫漶外,共计1 800 余个。研究者前往广西崇左市宁明县花山岩画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从三个不同观察点(河对岸、游船和无人机)对花山岩画图案进行了观察,花山岩画图形特征明显且造型简单,所以在提取与设计花山岩画元素时,设计者需要在保留花山岩画元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元素的重构。如图1所示,这种设计打破了原有花山岩画元素的构图,将花山岩画代表性元素与适合纹样、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纹样相结合进行设计。在保留原有标志性蛙形人、动物、铜鼓元素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壮锦图案进行创新再设计,使其地域性更加突出。图2为花山蛙形人图案、崇左地区环境与端午节元素相结合的设计,这个设计将花山岩画元素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突破了原有花山岩画元素单一的限制。
(二)色彩创新
花山岩画主题统一,且制作方式也一致。花山岩画内容以人像为主,但也有动物与器具图形,绘画方式为赭红色平涂。花山岩画所使用的颜料都由当地盛产的赤铁矿与动物血混合调制而成,呈现为经久不衰的红色。因此,常见的花山岩画元素相关设计均为红色。但珐琅器色彩丰富多样,将珐琅与花山岩画元素相结合,有利于改变现有花山岩画相关设计用色单一的情况。现代珐琅釉料颜色丰富多样且质地各不相同,有半透明的、透明的,给设计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如图3所示,所设计作品有粉色、橙色、绿色与紫色。多种颜色的深浅组合,不仅可以体现壮族人民的热情,还可以突出珐琅工艺独特的材料特性和工艺特点,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
(三)层次划分
与平面设计不同,掐丝珐琅图案的设计会受到珐琅工艺与胎体造型的限制。设计者需要在已经设计好的平面图形上,根据珐琅器造型与不同种类的珐琅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如图4所示,在充分考虑不同珐琅工艺的特性后,研究者发现,将花山岩画元素设计分为不同层次,能更好地突显元素本身的特性与工艺特点。本次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元素采用掐丝珐琅工艺且颜色较为艳丽,第二与第三层次采用平铺珐琅工艺,但第三层次所用釉料颜色将深于第二层次。通过分析图案的主次,并融合不同的珐琅工艺,使设计主题层次分明,且内容元素更加突出。
五、花山岩画元素融入掐丝珐琅器设计的实践
花山岩画元素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融入珐琅器设计,不仅能起到传播广西壮族文化符号的作用,还能彰显掐丝珐琅设计中的民族文化。本次设计名为“花山大团结”,是以挖掘与分析花山文化资源为前提,在融合珐琅工艺的基础上,对花山原有图案与构图进行创新设计。本次设计与制作的主要元素为花山岩画蛙形人元素与铜鼓元素。本作品通过对花山元素的再构图与场景再现,旨在表达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同时有助于夯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基础。
课题组对花山岩画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了壮族先民骆越人的文化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且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了花山岩画的文化背景、民族背景和美学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次设计所选器型为现代生活中常用的罐与盘,采用趣味化创新设计。如图5所示,盘子设计分为正反两部分,正面為太阳纹与人物上半身图像,背面为人物下半身图像,这种设计的目的是留给观察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引起观察者的兴趣。所有蛙形人均围绕太阳纹呈铜鼓式中心构图形式,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再现花山岩画中的庆祝场景。而且通过图5可以看出,根据蛙形人地位的不同,本次设计所采用的蛙形人大小与所用颜色皆不同。7个小人群体,皆由不同颜色与材质的红色、褐色与蓝色构成,且底层用银箔进行铺底,以此来突出花山岩画的悠久历史。
如图4所示,与盘子相比,罐子的器型更加立体,所以在原有设计图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整体花山岩画图案与罐体的贴合度。从工艺角度来分析,立体珐琅的制作难度要高于平面珐琅。立体珐琅的丝需要手工弯曲,与罐体贴合、无缝隙,不然会导致釉料混合,从而导致色彩的重叠。所以,笔者在不同珐琅工艺的基础上,首先确认了不同蛙形人的位置,然后依据设计图进行掐丝,再结合罐体将丝进行立体化弯曲。第一层次的蛙形人采用掐丝珐琅工艺技法,且使用银箔进行铺底,第二与第三层次则选择平铺珐琅技法。这种设计使得画面形成了前、中、后三个层次,使得花山岩画场景中的主要元素脱颖而出,且视觉层次分明。
六、结束语
花山岩画作为中国的重要岩画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提出了花山岩画元素融入珐琅器设计与制作的路径,将物质文化遗产花山岩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工艺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使广西壮族文化符号以另一种“活态”形式传承,还使现代掐丝珐琅作品设计更具有壮族特色,在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引起共鸣,获得人们心理上的认可。同时也能促进广西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播,增强人们对壮族文化的理解,进而推动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广西壮族文化特色,提升当地的文化竞争力,顺利实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胡文娟,黎孟莉,廖琼.中国掐丝珐琅传统工艺的起源和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3(4):52-54.
[2]王莉,姜刘佳,黄洪辉.融媒体语境下广西花山岩画的视觉隐喻与再设计[J].包装工程,2022,43(S1):70-72,103.
[3]王艺涵.花山岩画骆越图像研究[J].桂学研究,2022(00):28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