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萱,梁兰梅,欧阳知明
(中山市博爱医院 广东 中山 528400)
热性惊厥作为临床上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病因与发热、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体温骤然升高等有关,患儿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性的意识丧失、呼吸急促、四肢强直阵挛等症状,当其急性发作时可被称为急性热性惊厥[1]。临床上对急性热性惊厥患儿常给予急救治疗,为使用退热、镇静药物等稳定患儿的生命体征,此外,为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恢复,改善患儿的预后,常给予常规护理辅助治疗,以提升临床效果,其优势在于可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密切的关注,针对患儿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的进行处理,可改善了患儿的临床症状,但常规护理较为简单,具有局限性,不能满足患儿的临床需求,使家属对其护理的满意度降低[2]。细致化护理作为更为规范化的护理途径,其通过对患儿进行多方面的细致护理,可提升护理的整体效果,增强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业务水平,进而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的恢复[3]。故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致化护理在急性热性惊厥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530例急性热性惊厥患儿(默认1例患儿对应1名家属)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以《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4]中关于儿童急性热性惊厥相关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纳入标准:①符合前文相关诊断标准中权威表述且入院经各项指标检测确诊者;②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抽搐、发热、意识障碍等者;③经了解既往无热性惊厥病史者;④合并有大小便失禁、瞳孔放大等症状者;⑤无颅内感染或其他原因(代谢性或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惊厥症状者等。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者;②有癫痫等疾病所引起的热性惊厥史者;③病情危及、昏迷者;④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者;⑤合并心、肝、肾等功能异常者;⑥合并代谢功能异常或存在智力障碍者;⑦家属有精神性疾病史者等。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5例。对照组男137例、女128例,年龄1~5(2.43±0.51)岁;心肌损害28例,上呼吸道感染153例,急性肠胃炎30例,支气管肺炎54例。观察组男128例、女137例,年龄1~4(2.45±0.48)岁;心肌损害27例,上呼吸道感染155例,急性肠胃炎29例,支气管肺炎5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进行专业的审核后准许实施,所有纳入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的相关内容均进行详细了解,且于院内相关纸质文件上签字确认。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于患儿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检查,将患儿皮肤颜色、体温等临床症状告知家属,并根据患儿的症状及时给予紧急处理,定期查房,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对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临床护理应多给予患儿翻身叩背,避免呼吸分泌物所引起堵塞等现象发生;对有高热症状的患儿,可给予冰袋、贴敷退热贴等物理降温处理,给予患儿消毒棉签擦拭口腔黏膜等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对家属需进行健康教育等,提升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进而可提升家属对患儿病情的了解程度,对突发状况有简单的处理能力。观察组给予细致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病情监测:当患儿入院给予常规的急诊处理后,加强对患儿临床生命体征的监测,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等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当患儿出现惊厥现象时,及时进行处理,详细记录惊厥的时间、次数、发作时的体征等,告知主治医生,适当调整治疗方案。②环境控制:保证患儿的病房温度22 ℃左右、湿度50%~60%,对病房定期进行清洁,保证房间内光照的柔和,避免强光对患儿的心理健康、眼睛等造成不良影响。③健康教育:向家属讲解疾病相关内容,对患儿临床治疗所用到的药物效果、剂量、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等进行耐心讲解,提升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嘱家属让患儿进食清淡、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提升患儿的自身免疫力。④心理护理:对临床治疗期间出现不良情绪的患儿,护理人员需及时给予处理,即友好地与患儿交流,多夸奖、鼓励患儿。对年龄较大、自身意识较强的患儿,以平等的态度与患儿交流,提升患儿对疾病的认知,加强其自身健康意识,与家属多沟通交流,提升家属的信心,减少其不良情绪的发生,并让家属多与患儿交流,提升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⑤呼吸道管理:临床患儿出现惊厥时,及时解开其衣领,使患儿头部偏向一侧,平卧去枕,避免分泌物阻塞患儿的气道,降低临床不良现象的发生率。⑥身体护理:当患儿出现惊厥时,可在患儿的口腔上放置压舌板,避免患儿发病时咬破舌头,对出现四肢抽搐的患儿,控制其手脚,力度不宜过大,避免按压造成骨折等不良现象。⑦及时沟通:在患儿疾病发作前就与患儿、家属沟通,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度,疾病发作时,患儿易出现脑组织缺氧等症状,给予患儿吸氧处理,当患儿病情缓解后,可替换为呼吸器协助通气,对疾病较为严重的患儿,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降低疾病对患儿的影响。⑧药物及饮食护理:当患儿疾病发作时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并对患儿的临床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儿病情缓解后对血糖等指标及时进行检测,告知家属应让患儿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当患儿出现惊厥症状时禁止喂食,对有胃潴留现象的患儿应给予鼻饲偏头检查或静脉营养,适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防止盗汗等发生。两组均护理2周。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改善状况与复发率:统计两组患儿的惊厥症状消失、惊厥复发、体温恢复正常例数并进行比较。 ②家属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前后采用我院自拟的健康知识掌握度调查表,对家属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知识、临床特点、预防知识、应急知识4个项目,各项目总分均为25分,家属对应条目的知识掌握程度越好则分值越高。 ③心理状况: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估两组家属的焦虑、抑郁情况,量表均包括20个项目,并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为80分,患儿家属的焦虑、抑郁越严重则对应的分值越高。 ④家属护理满意度:于护理后采用我院自拟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量表总分为100分,≥90分为满意、70~89分为较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家属护理前后健康知识掌握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家属护理前后健康知识掌握度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惊厥症状改善状况与复发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状况与复发比较
2.3 两组家属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急性热性惊厥作为临床上由脑部神经功能紊乱所导致的小儿常见疾病,临床上具有发作反复、急性等特点,患儿常于发病时伴有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抽搐,易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影响,临床上对此类患儿在治疗的同时常给予常规护理以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常规护理模式较为简单,缺乏针对性,使患儿对其依从性较低,故需采取其他更为有效的护理方式以促进患儿的恢复,缩短患儿病程[7]。
随着近年来临床护理理念的发展,细致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逐渐显现,其采取更有计划性、针对性的护理模式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对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其在护理的过程中,重视护理人员与家属配合,在提升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同时,提升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惊厥症状消失率、体温恢复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惊厥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对急性热性惊厥患儿采用细致化护理,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提升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与张雪[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家属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可很大限度提升临床护理效果,更便于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提升整体护理效果,SAS、SDS可对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当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越好,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可有效促进家属与患儿之间的沟通,给予患儿支持与安慰,进而提升患儿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上针对急性热性惊厥患儿的护理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监护,还需要家属对护理的配合,进而可降低临床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稳定患儿病情。细致化护理通过对病情监测、环境控制、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身体护理、及时沟通、药物及饮食护理多方面进行干预,在提升护理水平的同时,重视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向家属普及疾病相关内容、用药等,提升了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让家属更了解临床治疗方案,促进护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对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可改善家属的心理状况,为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人力条件,并对患儿临床疾病的稳定提供了基础[1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家属药物知识、临床特点、预防知识、应急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对急性热性惊厥患儿采用细致化护理,可提升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缓解不良情绪,与宋玉英[11]研究结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