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萍,姚志英,辛 欢
(万载县人民医院 江西 万载 336100)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29万例[1]。癌症治疗是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各类化学药物,进入血液后经全身发挥杀灭肿瘤功能。在发挥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可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以化疗性静脉炎最常见,在肿瘤患者中化疗性静脉炎发病率为60%~86%。并发化疗性静脉炎患者常见穿刺部位红肿、疼痛,部分患者表现为局部坏死,严重影响预后,对其进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2]。化疗性静脉炎影响因素较多,除医源性穿刺操作、化疗药物外,还包括患者导管保护意识低、穿刺部位解剖结构等多种原因,临床常规护理预防措施较宽泛、效果欠佳,存在一定局限性。前馈控制护理是提前收集整合资料,采取对应措施从而预防不良事件的护理方法,临床报道显示其在预防宫颈癌术后并发症中有较好表现[3]。临床对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采用化学药物,这些措施针对性不强、疗效不明确,有学者认为中医外治在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中更具优势[4]。2021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我们对30例肿瘤患者实施姜川红泥膏外敷联合前馈控制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者;②经病理学检查首次确诊原发性肿瘤,拟接受连续化疗3周期以上者;③经2名以上肿瘤科医生评估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60分者;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对姜川红泥膏所含成分过敏者;②无法耐受化疗者;③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者;④合并其他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⑤合并痴呆、精神异常等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及沟通障碍者;⑥合并穿刺部位皮损、既往有皮肤疾病史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50.84±7.93)岁;原发肿瘤:肺癌13例,乳腺癌7例,肝癌5例,胃癌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中专及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3~77(53.74±5.27)岁;原发肿瘤;肺癌15例,乳腺癌3例,肝癌5例,胃癌7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中专及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护理时间为3个化疗周期。如化疗期间常见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化疗前涂抹多磺酸黏多糖乳膏(14 g/支),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行方向涂抹2~3 g,轻轻涂抹1~2 min以促进吸收,3次/d;穿刺成功后使用普通输液贴固定,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定时检查回血情况。
1.2.2 观察组 实施姜川红泥膏外敷联合前馈控制护理,护理时间为3个化疗周期,具体内容如下。①前馈控制护理:a.建立护理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选取2名临床经验3年以上的肿瘤科护士组成护理小组,进行穿刺技能、化疗性静脉炎专业知识培训,以团队为单位循证既往研究报道中化疗性静脉炎危险因素,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常规护理中需要优化的方面,主要包括:强化健康教育、规范护理流程、提高预警意识。b.强化教育。收集患者受教育程度信息,采用口头教育、宣传手册、教育视频多种方式,安排每周期第1次化疗前一小时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化疗有效性、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化疗导管维护、化疗穿刺常见并发症,帮助患者建立对化疗性静脉炎的正确认知。c.规范流程。规范护理人员巡视频次,总结化疗性静脉炎危险因素包括化疗药物(表阿霉素、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多西他赛等)、输液量、输液速度、肥胖、既往静脉炎史[5]。在初次化疗时评估患者危险因素,常规每小时巡视1次,对存在危险因素者进行红色标记,每30 min巡视1次,除常规记录巡视单内信息外,需与其沟通感受、了解需求;对负性情绪明显者进行言语鼓励,根据患者要求调整房间内温湿度,提高舒适度。d.广泛警示。在病房内明显处如床头、门口张贴化疗并发症注意事项,强化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预警意识,便于及时求助医护人员。②姜川红泥膏外敷:在患者化疗前给予姜川红泥膏外敷,其成分包括姜黄、川穹、红花、乳香、黄柏、天花粉、芝麻油。取姜川红泥膏5~8 g避开穿刺点外敷于穿刺点周围,每次30~60 min,3次/d,每化疗周期连续外敷3 d。护理时间为3个化疗周期。
1.3 评价指标 ①化疗性静脉炎:比较两组护理期间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依据2016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制定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6]静脉炎疾病程度,分为0~4级,其中无症状表现为0级;穿刺部位发红、伴或不伴疼痛为1级;穿刺部位局部疼痛、伴有红肿为2级;穿刺部位局部疼痛、伴有红肿且可触及条索状改变为3级;穿刺部位局部疼痛、伴有红肿且可触及2.5 cm的条索状改变,伴或不伴有脓性分泌物为4级。其中0级或1级为有效预防,2级及以上为无效预防,有效率(%)=(0级例数+1级例数)/总例数×100%。②疼痛: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7]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第1、2、3周期穿刺点疼痛情况,该量表将疼痛分为0~10级,其对应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③舒适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8]评估两组护理前后舒适度,包含环境维度(7项)、社会文化维度(6项)、生理维度(5项)、心理维度(10项),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每项得分1~4分,总分28~112分,得分与舒适度呈正相关。④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不同时间NR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NR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GCQ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GCQ评分比较(分,
化疗性静脉炎是肿瘤化疗患者常见并发症,其主要是由反复穿刺、药物毒性等因素刺激静脉血管壁诱导局部炎症发生,程度较轻患者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者可明显触及条索状改变静脉,伴随脓性分泌物,未及时控制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9]。对肿瘤化疗患者采取措施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以局部涂抹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的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静脉炎发生,但效果欠佳,无法满足患者需求。
前馈控制护理是在不良事件发生前,通过收集、整合资料,积极主动控制危险因素,提前采取措施,避免不良后果[10]。冯素娟等[11]研究显示,其能有效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首先组建护理小组进行穿刺技能培训,减轻医源性因素对患者化疗静脉炎的影响,然后从强化健康教育、规范护理流程、提高预警意识方面进行护理。有研究显示,化疗患者及家属普遍对静脉保护认知较低,造成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时未及时向医护人员求助,而且可能动摇治疗信心,疏离护患关系,不利于后续治疗或影响预后。本研究根据患者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进行强化教育,帮助患者建立对化疗性静脉炎的正确认知,不但可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建立护患信任感,提高护理效率。本研究还从规范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循证既往化疗性静脉炎发生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类,对高危患者一方面提高巡视频次,以便尽早发现异常情况;另一方面加强护患沟通,不仅能更好了解患者感受,还能积极引导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化疗期间舒适度。此外,本研究通过张贴化疗不良反应提示,其一巩固患者接受的健康教育知识,其二对患者及护理提高防范静脉炎预警意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期间化疗性静脉炎预防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在疼痛、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较对照组表现更好(P<0.01,P<0.05),其效果不仅来自前馈控制护理,姜川红泥膏外敷操作同样重要。
临床常见防治静脉炎药物有喜辽妥、硫酸镁,前者可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发挥缓解血肿的作用,后者可通过改变局部渗透压,促进渗出液吸收,从而缓解静脉炎症状,二者使用方便,但效果欠佳。随中医学发展,中医药防治静脉炎取得了较好成效[12]。黄玉青等[13]以硫酸镁为对照组,发现中药散瘀止痛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罗章梅等[14]发现利用中药湿敷可缩短化疗性静脉炎患者红肿消退时间、治愈时间。本研究采用我院自制姜川红泥膏,在患者化疗前外敷于穿刺点周围,以缓解化疗药物、穿刺造成的疼痛,而且预防静脉炎发生。中医学认为静脉炎病机在于气滞血瘀,毒结凝滞于血脉可使脉络损伤,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因此应应用活血化瘀、散结消肿防治。本研究使用的姜川红泥膏成分包括姜黄、川穹、红花、乳香、黄柏、天花粉、芝麻油。方剂中黄柏清热解毒,姜黄消肿止痛,红花理气活血,天花粉清热生津,川穹活血行气,乳香调气活血,诸药共奏可发挥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散瘀通络、消肿镇痛的功效,从而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
综上所述,采用姜川红泥膏外敷联合前馈控制护理可有效预防化疗患者发生静脉炎,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穿刺后疼痛,还能提高其化疗期间舒适度,获得较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