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对5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

2023-12-14 06:03:04邓常珠唐芳贵陈志平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特教职业倦怠学历

邓常珠,唐芳贵,陈志平

(1.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湖南 郴州 423000;2.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特殊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然而全国特教教师离职率有24%,高素质教师的短缺和特殊教育教师的高流失率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这直接将影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有多数研究表明特殊教育领域的高离职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特教教师职业倦怠[1-2]。

“职业倦怠”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在心理健康领域提出,当时在免费诊所运动中深入工作的人开始谈论这一个概念,称之为“倦怠”。其定义为“因过度消耗能量、体力或精力而感到挫败、耗尽或精疲力竭”[3]。一般来说它通常发生在一个人开始在机构工作一年之后,长期处于职业倦怠,身体上可能会出现无法摆脱挥之不去的感冒、经常头痛、肠胃不适、失眠和气短。同时在工作中会变得容易激怒和具有瞬时的挫折反应,甚至非常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比如极其容易哭泣,非常微小的压力对他来说如泰山压顶般的负重。伴随着愤怒情绪的缓解,随之而来的是多疑和偏执,他们会认为每个人都将针对他,甚至可能会做出危害自己的行为。由此看来,职业倦怠的结果对个人心理健康和职业工作的影响非常恶劣。因此,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是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不仅如此,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数据参考,也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选择与研究工具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对中部某省50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发放电子问卷700份和纸质问卷300份,总计1000份,共回收968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共计有效问卷915 份,有效率为91.5%。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基本信息表(n=915)

(二)研究工具设计

1.《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

该量表是Maslach等人1986年为教师所修订的职业倦怠量表(MBI-ES),题项共22个,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0-6)7点计分,“0”表示“从来没有出现”,“6”表示“几乎每天都出现”。测量总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重,其中低成就感维度采用反向计分[4]。本研究总量表和情绪耗竭维度、去个性化维度、低成就感维度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1,0.93,0.84和0.90。

2.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对本次研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一是各维度平均值的总体情况;二是根据本研究采用的是0-6之间李克特7级计分,将被试在各维度的得分做以下分类描述:1分以下为几乎没有倦怠;1-2 分为低度倦怠;2—4 分(不包括4)为中度倦怠;4-6 分为高度倦怠。为了研究方便,低成就感的反向计分已经转换,即分数越高,个人体验到的成就感越低。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由表2可知,特教教师在情绪耗竭和低成就感维度得分为中度水平,去个性化维度为低度水平,由最大值可以得知一些教师存在高度职业倦怠,说明特教教师职业倦怠整体处于中低等水平。

表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n=915)

(二)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程度分类情况

由表3 可知,在情绪耗竭维度上,只有8.8%的特教教师几乎没有职业倦怠,在去个性化维度上,26%的特教教师几乎没有倦怠,在低成就感维度上,仅仅只有9.4%的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成就感。因此,不难看出特教教师在情绪耗竭维度和低成就感维度的职业倦怠水平堪忧,表3也明确了有部分教师处于高度倦怠之中。

表3 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分类描述情况表(n=915)

(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分析

为考察性别、婚姻状况、学历、是否担任班主任、从教年限、周课时量等6个变量在职业水平上的特征,对性别和是否担任班主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婚姻状况、学历、从教年限、周课时量采用方差分析。

1.性别上的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情绪耗竭维度和低成就感维度,女性高于男性,只有在去个性化维度男性略高于女性。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上,性别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性别上的差异水平,分析原因可能如下:(1)样本的男女比例。本研究中,女性教师将近是男性教师的四倍。(2)角色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女性不仅可能被认为是兼顾家庭的主体,因此相较于男性来说,她们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为角色投入更多的情绪情感。(3)社会期待。在职业选择上,男性在社会期许上可能被期待选择拼搏自己的事业,在外闯荡,入职教师并非男性的主流事业选择。

表4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性别差异(M±SD)

2.是否担任班主任的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当班主任的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水平比不当班主任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要高,其中在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特殊需要儿童因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对危险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因此,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同时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故班主任职业倦怠水平更高。

表5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在是否担任班主任上的差异(M±SD)

3.婚姻状况的差异

从表6可以看出,在情绪耗竭维度已婚未育和离异教师以及其他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而离异重组的教师得分最低。在去个性化维度得分最高的是离异教师。在低成就感维度未婚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最高,并只在该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比较发现,未婚教师的成就感显著低于已婚已育和离异教师。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关系中的情感稳定是影响职业倦怠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未婚教师、已婚未育以及离异教师需要获得更多情感支持和关注。

表6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在不同婚姻状况的差异(M±SD)

4.学历的差异

从表7可以看出,在情绪耗竭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全日制本科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在低成就感维度,得分最高的是高中学历教师,已达到中等倦怠水平。原因可能是时代变化迅速,对职业要求不断提升。如今的本科学生数量庞大,研究生学历不算稀奇,且有大量的人选择攻读博士学位,这无疑给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的教师带来职业危机感。由于学历较低,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相对高水平学历的教师来说,会感到自我价值感低。加之,学历不同的教师个体,心理资本水平也具有差异,从而影响教师的成就感。

表7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在不同学历的差异(M±SD)

5.从教年限

从表8可以看出,在情绪耗竭维度上,教龄在0-1年之间的老师职业倦怠得分最低,最高的是工作3-5年的教师。且0-1年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与工作1-2 年、3-5 年、6-10 年以及11-15 年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去个性化维度上,0-1年的教师依旧是得分最少,工作11-15 年的教师得分最高。在低成就感维度,教龄16 年以上的教师享有较高的成就感水平,而0-1年的教师成就感最低。这说明刚入职不久的教师一般不会有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虽然长时间从事特殊教育会有增加职业倦怠的风险,但如果能够用心积累教育教学的相关经验形成相应的成果,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这也是降低职业倦怠水平的重要方法。

表8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在不同从教年限的差异(M±SD)

6.周课时量

从表9可以看出,不同周课时量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耗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13-18课时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整体较高。具体来说,5 课时以下教师情绪耗竭得分最低,与其他课时量职业倦怠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去个性化维度8-12 课时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低。在低成就感维度18 课时以上的教师得分最高,意味着他们的成就感最低。对于结果,一种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本研究中一线课时低于5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一般属于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相比一线教师他们具有更高的成就感,加之与特殊儿童教育的接触相处的时间较短,对情绪上的影响也较小,而较多的课时则是一种相反的状态。而课时为18 以上的教师,在调研时,有教师提到课时量较多或者上课班级较多,没有足够的时间扎根一个班级去探索和梳理归纳总结经验,从而在教育教学上很难找到成就感。

表9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在不同周课量的差异(M±SD)

四、建议

(一)政府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特教教师福利待遇

第一,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没有足够的师资去为特殊儿童提供合适的、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加大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扩建和质量提升是首选。第二,提升特教教师福利。绝大多数教师对当下的工资满意度不高,从而选择离开特殊教育这一行业,造成人才流失较大。第三,加强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绝大多教师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而这与职业倦怠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宣传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感,从而促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稳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5]。

(二)学校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在教育教学上,应该探索基于国家课程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建设,科学合理设置教师课时。其次,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个性特长,因人而用,让教师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和智慧,挖掘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功能,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再者,学校加强对教师情感关怀。已婚未育和离异未重组的教师职业倦怠较高,可能存在较多消极因素,比如工作时间忙,经济和事业压力比较大,再者离异对个体而言,属于较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种创伤。对此,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教师联谊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沙盘游戏、绘画疗法、专家讲座、教师兴趣班等多样化的调适活动,帮助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专业成长

一方面,明确自我主体意识。自我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主动耕耘与付出。比如,在教育教学中,主动梳理归纳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凝练教育教学成果。其次,加强与同行优秀教师的交流学习,只有相互交流才能共同成长。另一方面,扎根自我专业能力发展。在实际情况中一些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欠缺以及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不高,实然态与应然态差距较大。而这些原因则会造成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从而加深职业倦怠[6]。因此,可以通过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及进行学历提升来促进专业成长,获得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特教职业倦怠学历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42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46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0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4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知识无力感
东西南北(2015年9期)2015-09-10 07:22:44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