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磊,赵雪松,任 新
(1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高校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吉林 四平 136000;2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在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方面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此次讲话强调了思政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建设三项工作的协调统一,方能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然而当前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才轻德”,偏重于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的改革,却忽视了专业课应具备的德育职能,没有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将思政建设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思政建设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已经成为高校专业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作为当前高校受教育主体的零零后学生,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单一思政教育受到多元文化的严重冲击,已无法满足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在学生之间普遍存在一些飞扬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较为肤浅,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争做“躺平族”,办事单打独斗,遇难则退。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势在必行的。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建设相结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可以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可以激励学生自觉践行奋发向上,爱国奉献的革命精神,满足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
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必修课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内容涵盖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污水处理工程的适用范围、设计方法以及运行管理的相关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前沿性和实践性突出,工学为主,兼具理学的特点。在当前“碳中和”发展理念的巨大压力下,如何挖掘自身潜力,完善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改革来说,是一项十分紧迫且挑战难度很高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体系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学生德育的培养,要将习总书记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各方面,引导专业走向,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思想建设,实现“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1]。
“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程的德育建设部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增添单独的教学环节,而是需要与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教学内容相结合,深入挖掘相关联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合适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使其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根据《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安排,结合“课程思政”德育目标,突破传统的线性教学,实施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实现《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建设,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整合[2-3]。模块化教学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根据“三全育人”的要求,专业教师要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对提高《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德育素养和教学水平,首先有必要定期邀请已经取得一定“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高水平专业教师,举办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讲座,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专业教师通过这些成功案例,明确“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深入了解有成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高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其次,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师之间,开展常态化的集体备课,还可以在上课之前,进行模拟课堂。通过这些互相磨砺的举措,深度挖掘和提炼《水污染控制工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完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课程思政”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因此教学团队应适时修订《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体现符合时代特征的“课程思政”元素,确保“课程思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最后,专业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之间不同的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正面作用,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个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真正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微信、直播、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教师能够选取适当的模块化专业教学内容结合思政教育元素,以微课、视频、文章、图片等形式随时随地推送给学生[4]。在丰富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就在师生之间搭建了一座更为高效便捷的沟通交流的桥梁。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使“课程思政”告别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在网络上开辟“第二课堂”,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结合。教师的线下课堂教学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在线上网络教学方面,为保证学生在课外自学时,获得充足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则可以将名师大家的优秀《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推荐给学生,还可以增设思政教育版块,供学生学习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也可以在线上与学生针对“课程思政”专题进行互动讨论。灵活运用新媒体,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良性发展,丰富专业课思政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充分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德育的健康发展,达到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摆脱传统的“期末一张卷,教师一支笔”的统一试卷考核方式,改为借助新媒体的大数据评价体系,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过程化考核[5-7]。由于过去的专业课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忽略了“课程思政”建设,因此传统考核方式也就无法评测学生的德育效果。而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过程化考核,可以多角度、全过程地动态监督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时的表现,然后进行数据化分析,将其按照一定比例的权重,纳入《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对课程学习效果予以客观的“积分”评价。通过完善工程化考核体系,可以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成果和“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德育实效。根据考核结果,引导教师围绕“课程思政”,进行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强化“课程思政”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的引领推动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目的。
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突破口,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创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正确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生态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