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璇 付树华
【摘 要】 当前小学数学内容比较抽象,低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弱,学习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双减”政策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书面作业,对数学的计算、理解和接受就更加困难。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呢?文章主要就“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融入生活问题情境的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出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生活问题情境
一、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实践研究
(一)教学目标
本研究将在甲班实施设计的教学方案,乙班按照平时的方案进行教学,但其知识体系不会发生改变,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课,本研究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回顾减法的内容,能自己计算10以内简单的减法;二是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三是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对减法进行巩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四是组织学生自己探索生活中的减法,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
在对甲班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环节一:回顾减法的知识点和内容,让学生回忆起减法的计算;环节二:教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以游戏的形式给出十几减9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内容;环节三: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总结出十几减9的几种运算方法,并通过游戏方式进行知识巩固;环节四:加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体会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环节五:通过课后延时课,对所学的十几减9算法进行巩固,通过游戏增加学生的记忆,组织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减法,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教师提前准备好10支铅笔,通过问答环节,让学生回顾10以内的减法,回忆减法的意思。拿出16本笔记本,教师模拟卖东西场景,挑选学生上前买9本笔记本,并提出疑问,还剩下多少本(板书:16-9),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摆些小长方形,边操作边说从16个小长方形中拿走9个,还剩下几个,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算法。
2. 全班交流算法,根据每组学生的回答,演示16本本子拿出9本的过程,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演示各种算法:(1)一本一本拿出来,减去9本,还剩7本(板书16-1-1-1-1-1-1-1-1-1=7);(2)先把16本笔记本分成两部分,讲台上放10本,课桌上放6本,从讲台上拿走9本,剩下1本,和课桌上的6本合起来就是7本(板书10-9=1,1+6=7);(3)先拿走课桌上的6本,再从讲台上拿走3本,剩下7本(板书16-6=10,10-3=7);(4)16可以分成9和7,所以16-9=7。這时可以单独点名一些学生提出表扬,如“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计算16-9”,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从而爱上数学课。
3. 通过游戏进行知识巩固。多媒体出示“钻山洞”游戏,给出算式19-9,18-9,17-9,15-9,14-9,13-9,12-9,11-9,通过计算结果才能钻出一个个漆黑的山洞;多媒体演示“大转盘”,大转盘中给出10—20以内的数字,每个小组挑选一个学生转数字,指针对着几,就用这个数字减去9。各组选择喜欢做的游戏,然后在组长带领下分组进行游戏,做完组内游戏可自由选择其他游戏;
4. 归纳总结。教师给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减法例子,例如,超市里有18个苹果,学生和妈妈买了9个苹果,那超市里还剩下几个苹果?用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也是处处有数学,进而思考生活中哪些事是要用数学来计算的。
5. 课后延时课。用半个小时的游戏时间来巩固十几减9的内容,如“跳树桩”的游戏跳到哪个树桩就要用这个树桩上的数减去9算出得数,才可以再往前跳,学生讲出自己生活中见到可以用十几减9的事情,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本次课堂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如“钻山洞”“白兔搬家”“大转盘”“大象摘椰子”等游戏,让学生自由编题,在玩中学,学中玩。宽松又富有竞争的活动环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满足,并给学生在知识上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积极地去发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四)教学反馈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两个班进行题目测试来反馈总结,给出了20道题目,包含学过的十几减9,也有没学过的十几减8和十几减7知识点,通过题目的正确率来给分,计算出两个班的平均分知识点。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甲班的平均分高于乙班,特别是设置了一些没学过的20以内减法题目,最后甲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乙班。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甚至能更好地理解减法,举一反三,对没学过的知识点都可以独立思考完成。
(五)教学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单一直接,数学内容又比较多,在“双减”政策下,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同时又能把内容学好是很难平衡的,甚至很多学生还不能明白学习是什么。这次针对一年级课程“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改革教学,效果显著。课堂中融入学生兴趣度高的生活情景问题,学生喜欢以故事或生活情景问题的方式作为导入,也喜欢在游戏当中体会数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积极活跃,课堂之外的延时课中还有小学生在玩类似的游戏,真正做到了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二、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实践研究
(一)教学目标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在此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除法,此次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思;二是通过平均分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三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四是组织学生自己探索生活中的平均分,直观地理解“平均分”。
(二)教学设计
在对甲班的教学中设计以下的几个环节,环节一:上课前,教师给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事物引出平均分;环节二:教师通过游戏的形式给出平均分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环节三: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通过游戏方式进行知识巩固;环节四:加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体会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环节五:通过课后延时课,对平均分进行巩固,通过游戏增加学生的记忆,组织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减法,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教师拿出6颗糖果,分给3个学生,让学生一起来讨论可以怎么分,学生实践,教师书写板书(1 1 4;1 2 3;2 2 2)由各种分法看哪一种分的方式最公平,可以得到2 2 2分的时候,学生的糖果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引入“平均分”:(1)动手实践,教师给每组的小组长8支铅笔,让学生分给同组的4个学生,稍后看看是如何分的;(2)观察并讨论结果,每组学生分完之后手上有铅笔的情况分为多种类型(1 1 1 5;1 1 2 4;1 1 3 3;1 2 2 3;2 2 2 2);(3)教师引导,提出问题“哪一种最公平?”“学生发现这两个游戏中最公平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出平均分)?”
2. 给出“平均分”的定义,引出“除法”。“÷”叫除号,书写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上下两个对齐的点,对以上两个小游戏的平均分结果用“除法”在黑板上写出来,把6写在除号前面(6÷),第一个游戏是把6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得几?把2写在等号后面,写出(6÷3=2),教师指出(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之后再写出第二个游戏用除法算式表示的书写(8÷4=2)。在数学世界里,平分物品没有这么复杂,除法就是数学对平均分的表示,引导学生书写除法。
3. 通过游戏进行知识巩固。多媒体演示“小白兔搬食物”游戏,给出16个胡萝卜的图片,有2个小白兔需要搬几个,4个小白兔需要搬几个,8个小白兔需要搬几个,16÷2,16÷4,16÷8;给出12个土豆的图片,有2个小白兔需要搬几个,3个小白兔需要搬几个,4个小白兔需要搬几个,12÷2,12÷3,12÷4,12÷6给出计算结果,帮助小兔子把食物搬回家;多媒体出示“爬山”,从低到高依次写4÷2,8÷2,12÷2,14÷2,18÷2,15÷3,15÷5,18÷3,18÷6,18÷9;看学生能不能攀登上顶峰。各组选择喜欢做的游戏,然后在组长带领下分组进行游戏,做完组内游戏可自由选择其他游戏。
4. 归纳总结。教師给出一些生活中的除法例子,例如家里有18颗糖,学生要分给爸爸妈妈姐姐和自己,那每个人应该分几颗?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也是处处有数学,给出思考“在生活中遇到哪些事是要用除法来计算的呢?”
5. 课后延时课。用半个小时的游戏时间来巩固除法的内容,学生讲出自己生活中见到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的事情,有学生说,家里只有6个荔枝,妈妈让学生跟弟弟分,学生就知道一人3个,让学生踊跃讲出身边的除法,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反馈
通过对两个班进行游戏测试来反馈总结,给出了60道游戏题目,都是较简单的除法题目,每个班分成6组,可以看到答题的时间和正确率。
从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甲班学生最后一组完成比赛学生的时间明显高于乙班,由于乙班的数学课堂上没有出现游戏,因此在完成游戏题目时特别生疏,最后计算答题正确率时,甲班的正确率也明显高于乙班,说明在游戏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知识欲望,课后的延时课通过学生们之间举例,踊跃发言生活中遇到的除法,又让学生们对知识点进行了巩固。
(五)教学分析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特点,所以课堂上大部分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自己探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多种方法,琢磨出如何平均分,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用除法表示出来,加强学生对除法的理解。
课堂上以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除法的探索,勇于将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学生。在延时课上,学生都展开了丰富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将生活中出现关于除法的例子都踊跃地表达出来,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让学生对之后要学习的除法产生浓厚兴趣。
三、结语
通过对小学一二年级的班级进行实验的结果,课堂上用生活中常见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出知识点和新内容,让学生觉得很熟悉,积极接收新知识,让低年级的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上也更有信心,会积极去探索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数学现象;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来计算及巩固知识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完成游戏时,学生的情绪都很高涨,表现很积极、兴奋,课堂氛围较好,即使有一些学生在之前没有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在游戏环节也能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明白如何计算,从而学会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对于一些胆子比较小、计算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何斌. 基于“双减”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表现性评价[J]. 试题与研究,2022(30):117-119.
[2] 夏萍,张人和.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博览,2022(27):58-59.
[3] 郭萍. 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09-110.
[4] 郭晓梅. 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 中国农村教育,2019(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