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治国
四肢骨折是指四肢的骨骼发生骨折, 即发生在尺桡骨、锁骨骨折、肱骨骨折以及下肢和腕部的骨折[1]。骨折多为外部损伤, 如坠落、跌倒或其他碰撞性损伤等。四肢骨折患者的肢体局部会发生肿胀, 且患者肿胀部分具有明显的痛疼感及肿胀感, 如出现部分组织功能障碍或组织功能无法正常工作。通常早期四肢骨折不会影响其他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 但因四肢骨折引起的肿胀会对患者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产生影响,严重时会造成患者骨折肢体处的血液循环发生堵塞,进而阻碍血液中的物质运输及营养汲取, 若未及时处理, 将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2-5]。因此, 及时诊治是治疗四肢骨折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方式之一。骨折患者术后普遍会伴随疼痛感和肿胀感, 目前, 临床上针对四肢骨折肿胀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结合西药治疗为主, 但西药治疗四肢骨折肿胀对患者的机体损伤严重, 且会并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如肾脏功能受损、淤血处理不及时等[6]。据研究报道, 中药贴敷在四肢骨折中的研究越来越多, 中药贴敷在治疗外伤引起的肢体肿胀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局限于其吸收效果, 导致治疗周期较长。桃红四物汤具有调节气血、加快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等功效[7-9]。因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四肢骨折患者肿胀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筛选2020 年5 月~2021 年6 月在开化县中医院进行诊治的110 例四肢骨折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55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8 例, 女27 例;年龄22~56 岁, 平均年龄(35.28±6.94)岁;肿胀程度:重度22 例, 中度23 例, 轻度10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9 例, 女26 例;年龄24~58 岁, 平均年龄(37.32±7.03)岁;肿胀程度:重度21 例, 中度25 例,轻度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 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两组患者的各项诊断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x-±s)
1.2 纳入标准 ①收治的患者符合四肢骨折诊断标准[10];②患者的病情不具有致死性。
1.3 排除标准 ①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②有精神病或精神家族史的患者;③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 患者在入院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采取夹板、石膏或骨折牵引固定骨折位置, 患者骨折部位尽量保持高位, 使患者的心脏与受伤部分维持在同一水平高度, 同时, 按常规处理方案对患者的肿胀部分进行清理, 若处理过程中患者无法忍受清理带来的疼痛, 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及实际身体情况给予药物辅助, 然后静脉注射定量的甘露醇(1 次/d), 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疼痛, 治疗1 周后对患者的病况进行观察分析。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进行加减治疗, 首先服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桃红四物汤主要包含桃仁、生地、红花、归尾、丹参、泽泻、赤芍、茯苓和川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和身体耐受程度进行加减治疗:每天用水煎服1 剂, 分装为2 袋,200 ml/袋, 1 袋/次, 2 次/d。同时使用中药贴敷治疗, 在患者肿胀部位进行贴敷, 内外同步治疗以达到最大治疗效果。其中, 中药贴敷的主要成份为生草乌、冰片、皂荚、独活、生天南星、水杨酸甲酯、芒硝等,中药贴敷选择成药消炎止痛软膏, 将提前制备好的软膏均匀的涂抹在外敷纸上, 同时在外敷纸的四周贴上棉花条, 防止软膏外漏, 将贴敷膏贴于患者骨折部位处并行包扎。贴敷时需注意破损的皮肤无法贴敷, 且每天需要及时更换软膏, 治疗1 周后观察患者病况及痛疼程度。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参考四肢骨折中相关疗效标准进行评估[11],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 且肿胀中心距离相差0.5 cm以下;有效:患者肿胀肢体5~10 d 内部分消散, 肿胀中心距离相差0.5~0.9 cm;显效:患者肿胀肢体7 d 内消失, 肿胀中心距离相差0.9~1.2 cm;治愈:患者肿胀肢体7 d 内完全消失, 肿胀中心距离相差1.2 cm 以上。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抽取患者治疗后空腹静脉血5 ml, 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高切全血粘度和低切全血粘度。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判断和分析, 0 分为无痛, 总分值为10 分, 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强烈。肿胀程度=患侧周径-健侧周径, 需要在患侧最肿胀的部位及健侧同一部位进行测量周径。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高切全血粘度和低切全血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血浆粘度(mPa·s)血细胞比容(%)高切全血粘度(mPa·s) 低切全血粘度(mPa·s)研究组55 1.94±0.21a 42.33±2.48a 5.54±0.86a 6.88±0.68a对照组553.71±0.5849.03±3.027.60±1.058.06±1.34 t 21.28012.71511.2565.824 P 0.0000.0000.000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疼痛评分(分)肿胀程度(cm)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556.12±1.48 2.07±0.12a5.90±1.05 2.08±0.31a对照组556.04±1.425.63±1.375.88±1.034.39±0.52 t 0.28919.1980.10128.298 P 0.7730.0000.9200.000
骨折后肿胀主要是由骨折部位血管破裂、组织受损、局部水肿等导致的。肿胀的肢体不仅会对伤口愈合产生影响, 还会加重组织损伤, 并诱发感染, 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脓毒症等疾病。临床上针对四肢骨折肿胀主要采用西药甘露醇进行治疗, 但其具有治疗周期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缺点。因此, 中药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逐日增多。研究表明, 骨折后患者的气血运行不通, 体内淤积大量的淤血, 患者经脉受损, 从而引发四肢肿胀、疼痛, 采用热帖、贴敷和擦拭等方式可有效改善四肢骨折肿胀程度, 加速患者的康复, 促进骨折愈合[12]。中药贴敷可有效改善患者肿胀程度,但其药物吸收的速度慢, 且不能显著降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而桃红四物汤加减可有效促进机体吸收药物,提高全身炎症因子清除速度[13]。中药贴敷可以消除肿胀程度, 减轻患者的疼痛,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桃红四物汤加减能够活血化瘀, 促进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 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可内调外敷结合治疗,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李森等[14]研究指出, 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中药贴敷可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早期肢体肿胀患者的恢复速度, 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降低患者血液粘度及炎症介质水平, 且无不良事件发生,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郑勇杰等[15]研究也指明, 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的临床疗效明显,且患者预后良好, 药物联用明显缩短了治愈周期, 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正常[16-20]。本研究通过观察并分析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四肢骨折肿胀的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 药物联用的临床效果良好, 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显著降低, 血流动力学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与上述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 提示本研究具有研究意义及价值。
综上所述, 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四肢骨折肿胀的临床效果理想, 提高了患者康复速度, 减轻了患者的疼痛、肿胀程度, 降低血液粘度, 且安全性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