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竹
多发性硬化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 该疾症致病机理为神经白质炎症性脱髓鞘组织病变, 该病症诱发因素较多, 其中包括基因遗传、恶劣环境以及致病菌感染等[1], 多数患者发病较急, 易对脊髓、神经系统等造成损伤[2,3], 且治疗效果不佳, 有着较高的致残率, 对患者生命健康极大威胁。目前针对多发性硬化临床常采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但研究表明[4], 单一应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欠佳, 为此对患者提供甲强龙冲击疗法辅助治疗效果更显著。基于此, 本文选取70 例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明, 验证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冲击疗法的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0 月~2021 年7 月在本院神经内科进行就诊的70 例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为探究主体, 按照摇骰子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35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 女14 例;发病次数:首次发病患者28 例、重复发病患者7 例;患病最短时间3 个月, 最长6 年, 平均患病时间(3.54±1.31)年;年龄最小20 岁, 最大62 岁, 平均年龄(41.3±7.4)岁。治疗组中男25 例, 女10 例;发病次数:首次发病患者30 例、重复发病患者5 例;患病最短时间2 个月, 最长7 年, 平均患病时间(3.56±1.28)年;年龄最小21 岁,最大61 岁, 平均年龄(40.9±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x-±s)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2010 年多发性硬化国际诊断专家组修正后的McDonaid》的相关病症标准[5];②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③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执行。排除标准: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或者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症的患者;②参加本次研究前45 d 内使用过丙种球蛋白、干扰素-γ 以及嘌呤类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6];③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过敏的患者;④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⑤患有其他因素诱发的多发性硬化病症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人免疫球蛋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S20023015, 规格:1.5 ml/瓶(每瓶含蛋白质150 mg, 蛋白质含量为100 g/L]进行治疗, 首先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 同时测量患者体质量, 剂量根据患者实际体质量进行使用, 以0.4 g/kg 较为适宜, 1 次/d 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甲强龙(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727, 规格:40 mg/瓶)冲击疗法治疗, 甲强龙1000 mg, 1 次/d 静脉滴注, 连续治疗3 d后, 将剂量降至原剂量的50%, 随后药物剂量每3 天降低50%, 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直至将药物剂量控制至60 mg 后更换甲强龙口服制剂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干扰素-γ 水平。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治疗5 d 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相关检查指标明显恢复, 视为显效;患者治疗6~15 d 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相关检查指标有恢复趋势, 视为有效;患者治疗1 个月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未发生变化, 视为无效[7]。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7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干扰素-γ 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白细胞计数及干扰素-γ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白细胞计数及干扰素-γ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干扰素-γ 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 白细胞计数(×109/L)干扰素-γ(μ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598.32±9.3336.18±8.6415.32±8.3210.44±4.41治疗组3598.63±9.21 20.21±6.13a15.51±8.43 6.99±3.68a t 0.13998.91850.09493.5535 P 0.88920.00000.92470.0007
多发性硬化是以中枢神经脱髓鞘为特点的疾病,该病症多发生在视神经或脑干、脊髓中, 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肢体局部刺痛感、无力、麻木。多发性硬化患者在发病初期处于病情反复阶段, 此时是最佳诊疗时机, 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 其病症会出现无法治愈情况, 进而出现急性期多发性硬化[8-10]。此时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身体乏力、运动功能障碍、感知异常等情况, 患者一侧下肢无力, 步态不稳, 可能发现双侧椎体束征, 视觉损害, 尿失禁越来越严重。如若不及时进行治疗, 病情会迅速恶化, 肢体瘫痪多见, 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11-13]。多发性硬化与临床中脑脊髓炎具有相似的症状, 所以在诊断中需要进行签别诊断, 以免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目前研究证实, 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免疫调节是治疗多发性硬化最常用的方案, 临床上主要应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冲击疗法, 可根据相关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病情, 从而使用甲强龙冲击疗法抑制细胞DNA 合成和有丝分裂, 调节免疫系统,改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症状。多发性硬化在治疗中会采用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 临床上仅有促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泼尼松(强的松)、环磷酰胺和干扰素(β-干扰素)等对多发性硬化有治疗作用, 同时在抗炎因子干预下患者病情恢复效果显著。对多发性硬化患者实施人血丙球蛋白球进行治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联合使用甲强龙冲击疗法可抑制炎性分子,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人免疫球蛋白中含正常人血中所含有的针对多种微生物的抗体, 从而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能力, 因此针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有一定疗效。甲强龙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有杀菌消炎、免疫抑制效果, 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对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在柳林春[14]的研究中, 联合用药的治疗有效率为98%, 显著优于单一使用丙种球蛋白的患者, 与本研究中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结果相似。本次研究中, 治疗后, 治疗组白细胞计数及干扰素-γ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 对患者实施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冲击疗法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可有效抑制疾病发展, 控制炎性因子分散,改善其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 对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施以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改善患者白细胞计数、干扰素-γ 水平, 临床应用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