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碧霞
(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7)
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腰痛的发生与腰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或卡压有关。临床上大多数腰痛无法明确具体诱因,辅助检查也不会出现阳性体征,因此相关文献又将其称为非特异性腰痛[1]。中医学对腰痛认识较早,如《素问· 病能论》中说:“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在腰痛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为风寒湿痹型,主要发病原因是腰部受到风寒湿邪侵袭,致使气血运行受阻,腰部经脉运行不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冷痛、酸胀、转侧不利等,治疗上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主要原则[2]。本研究就独活寄生汤联合督脉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11 月至2023 年9 月我中心接诊的风寒湿痹型腰痛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0 例。常规组中,男、女分别有16 例、14 例,年龄最大的63 岁,最小的36 岁,平均(56.69±5.02)岁;病程最短的1 个月,最长的20 个月,平均(16.89±1.22)个月。研究组中,男、女分别有17 例、13 例,年龄最大的62 岁,最小的35 岁,平均(56.78±5.14)岁;病程最短的2 个月,最长的19 个月,平均(16.76±1.35)个月。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1)年龄超过18 周岁;(2)临床资料完整;(3)首次接受治疗;(4)心肺功能健全;(5)无智力障碍,可正常沟通;(6)符合中医关于风寒湿痹型腰痛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严重过敏体质;(2)合并腰椎椎体骨折、囊肿、肿瘤;(3)长时间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4)腰背部皮肤损伤;(5)出现晕针反应;(6)不能全程参与研究。
1.3.1 常规组 本组患者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方剂组成:黄芪30 g、桑寄生15 g、独活12 g、杜仲12 g、牛膝9 g、秦艽9 g、茯苓15 g、防风9 g、川芎6 g、人参6 g、当归15 g、芍药15 g、肉桂6 g、地黄6 g、细辛3 g、甘草6 g。以上中药用水浸泡后进行煎煮,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 ~40 min,取药汁100 mL(1 剂),每天服1 剂,分早晚2 次服用,连续治疗15 d。
1.3.2 研究组 本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督脉灸治疗:取俯卧位,对腰俞穴至督脉大椎穴范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在督脉上平铺生姜泥,宽度为7 ~8 cm,厚度为3 ~4 cm。在生姜泥上平铺艾绒,宽度为7 cm,厚度为1 cm。喷洒95% 酒精20 mL 在艾绒上,点燃艾绒施灸,待艾灰微凉后将其清除,重复两次铺艾、燃艾操作,三次燃艾后,撤掉生姜泥和艾灰。如果施灸部位皮肤出现大水泡,则采用注射器将水泡内的液体抽出,然后予以消毒和包扎;如果水泡较小,可让其自然消退。每周治疗3 次,共治疗2 周。
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腰痛程度、腰椎功能、腰背肌功能及痛因子水平。(1)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超过70°,对生活和工作不会造成影响,随访2 周病情未复发;显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对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较小;有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对生活和工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病情易反复发作;无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未缓解,或出现严重迹象。总有效率= 治愈率+显效率+ 有效率。(2)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腰部活动受限、腰腿发凉、腰部酸胀不适、腰膝酸痛四项中医证候进行评分,各项中医证候的分值均为0 ~4 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腰痛程度: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分值为0 ~10 分,评分越高表示腰痛越严重。(4)腰椎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5)腰背肌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腰背肌功能指标,包括峰力矩、腰背伸展状态平均功率、腰背屈伸比。(6)疼痛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经离心分离出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5- 羟色胺、β- 内啡肽水平。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 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行χ² 检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例(%)]
治疗前,两组的腰部活动受限、腰腿发凉、腰部酸胀不适、腰膝酸痛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腰部活动受限、腰腿发凉、腰部酸胀不适、腰膝酸痛积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分,±s)
组别腰部活动受限腰腿发凉腰部酸胀不适腰膝酸痛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常规组(n=30)3.24±0.20 2.39±0.10 3.66±0.422.75±0.362.86±0.362.52±0.343.53±0.272.75±0.37研究组(n=30)3.23±0.21 1.45±0.03 3.56±0.382.02±0.062.88±0.381.50±0.013.56±0.432.04±0.01 t 值0.18849.3410.96710.9550.20916.4240.32310.506 P 值0.850<0.0010.337<0.0010.835<0.0010.747<0.001
治疗前,两组的峰力矩、腰背伸展状态平均功率、腰背屈伸比三项腰背肌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峰力矩、腰背伸展状态平均功率、腰背屈伸比三项腰背肌功能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腰背肌功能的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腰背肌功能的比较(±s)
组别峰力矩(Nm)腰背伸展状态平均功率(W)腰背屈伸比(%)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常规组(n=30)69.74±6.5175.54±8.2530.47±3.7636.74±5.1382.94±8.2576.86±6.84研究组(n=30)69.84±6.0680.53±8.2230.43±3.8043.63±5.2482.82±8.4868.41±6.73 t 值0.0612.3460.0405.1460.0554.823 P 值0.9510.0220.967<0.0010.955<0.001
治疗前,两组的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VAS 评分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腰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腰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比较(分,±s)
组别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常规组(n=30)3.26±0.361.49±0.4339.62±1.3426.76±1.34研究组(n=30)3.23±0.340.95±0.1039.78±1.5518.51±1.51 t 值0.3316.6990.42722.382 P 值0.741<0.0010.670<0.001
治疗前,两组的5- 羟色胺、β- 内啡肽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5-羟色胺、β- 内啡肽水平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因子水平的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因子水平的比较(±s)
组别5-羟色胺(pg/mL)β-内啡肽(n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常规组(n=30)283.92±24.85207.84±20.25120.25±11.17174.36±15.85研究组(n=30)283.69±24.75127.24±12.17120.33±11.60254.46±22.39 t 值0.03518.6850.02715.992 P 值0.971<0.0010.978<0.001
腰痛又叫腰脊痛,是指腰部因外感、内伤、挫伤等原因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腰部一侧、两侧疼痛的一种病症。本病辨证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寒湿型、湿热型、瘀血型、肾虚型,其中最常见的为风寒湿痹型腰痛[3]。风寒湿痹型腰痛的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下肢麻木、腰部僵硬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手术、镇痛药、封闭疗法等治疗腰痛,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均有其局限性,如手术创伤较大,镇痛药和封闭疗法仅能暂时缓解疼痛,远期疗效欠佳。中医治疗风寒湿痹型腰痛遵循寒则热之的原则,通过祛除风寒湿邪、调整阴阳平衡的方式促使患者康复,主要方式包括中成药口服、针灸、穴位贴敷、推拿、刮痧等。独活寄生汤由独活、秦艽、肉桂、川芎、当归、地黄、甘草、黄芪、人参、桑寄生、杜仲、牛膝、芍药等中药组成,其中独活为君药,可祛风散寒;秦艽可祛风、除湿,肉桂可温补经脉、补阳气,桑寄生、杜仲、牛膝可益肾、强筋骨,共为臣药;川芎、当归、地黄为佐药,可补血活血;黄芪可健脾固表,人参可补气,芍药可益肾、强筋骨,与甘草(可补气、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祛湿、除寒、活血、补肝肾、益气之功[4]。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当归、芍药可改善微循环、抗炎;独活、秦艽、防风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杜仲、桑寄生可调节机体免疫力、抗炎止痛。
督脉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功效是温阳散寒、扶正固本,可调节阳经气血、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5]。督脉的位置在人体后正中线上,与双侧足太阳膀胱经为伍,总督一身阳气,被称为阳脉之海,可调节诸经阳气[6]。督脉灸的优点有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高、疗效确切等,可有效调节腰部血液循环,阻断炎性介质的产生,缓解腰痛[7]。临床在进行督脉灸的过程中,会用到生姜,生姜可祛风散寒、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并产生抗敏作用。同时,艾草可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抗菌、抗病毒的作用[8]。督脉灸的实施不仅会对相应穴位产生刺激,达到疏经通络的功效,同时还可发挥生姜、艾草的药效,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腰痛程度、腰椎功能、腰背肌功能和疼痛因子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可见,独活寄生汤联合督脉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腰痛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及腰背肌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