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文视角看《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特点

2023-12-13 01:49梁人天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魏徵太宗应用文

结合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学者褚斌杰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对古代文体的分类,可以把《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定位为古代文体类别中的“奏议”大类,“奏议”包括章、奏、表、议、疏、启、劄子、弹事等不同的体类和名称。《谏太宗十思疏》属于“疏”类文体,是古代臣下向皇帝就某件事提出意见所用的一种文体,是进谏陈情的奏议类公文。奏议类公文是古代公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公文应用方面还是文学价值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这是由于我国古代的应用文体,或者说公文与文学作品并没有太多清晰的界定,古代的应用文包括公文,大多具有文采兼备、文质共存的特点。以往学界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它的文学性,今天的很多学者也多从文学性的角度研究和赏析《谏太宗十思疏》,且更多关注其文学与教育方面的价值,很少从公文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魏徵的此篇公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奏疏,在公文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此,本文从现代公文写作的角度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从文章的结构、思想、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入手,探究其公文特点并分析其写作特色,总结出对现代公文写作可供参考的经验,在拓展公文写作理论的同时,搭建起古今公文写作的时空之桥,让经典的古代公文写作理论和经验能继续滋润当今的公文写作工作,促进现代公文写作的发展进步,完善现代公文写作的理论体系。

一、结构上:骈散铺开,张弛有度

《谏太宗十思疏》由魏徵所写,文章结构骈散结合、张弛有度。这里的“骈散”指的是骈体文和散文,这两种文体各具特色。骈体具有文字对偶、多用典故、辞藻华丽等特征,句式整齐,重文采,尚气韵,语言精练;散体与骈体相对,句子长短不一,不讲究用典、藻饰和声律,语言质朴。魏徵所生活的时代是唐代,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逐渐富足起来,在生产力进步的推动下,唐初的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谏太宗十思疏》大气舒展的文章结构、气脉与时代气象息息相关。

在唐代,骈体公文写作成了一种时尚,写作中使用的文体多为骈体。《谏太宗十思疏》虽用骈文的形式表达真情实感,但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规避了骈文的缺点。它既能掌握当下盛行的骈文写作形式并分析形势,表达政见,符合当时君主的阅读习惯,又敢于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采用活潑灵动的散行句,使文章骈散交替、灵活多变。魏徵对骈散形式的运用到位还体现在,当谈到具体的事实论述时,就使用散体展开深入的议论,而对一些形而上的抽象议论,则会用骈体表达。总而言之,通篇下来,文章的结构脉络张弛有度,庄重严整的结构中穿插着错落的短句,这样流畅的结构安排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美感,也让文章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使用变得明白流畅。

每一种应用文体都与时代息息相关,学习古代的经典公文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古代的经典公文之所以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原因就在于其结构上的严整,以及让人感到顺畅舒适的阅读体验。现代的公文及其他应用文体要学习的,就是这种结构上的浑然天成、张弛有度,在文体规范之内做到形式和思想的高度统一。公文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要注意不要过于流于形式。

二、思想上:理深意达,刚柔并济

在思想上,《谏太宗十思疏》理深意达、刚柔并济。在疏文中,魏徵并没有为劝谏而只说批评的话,他的文章不仅具备公文最基本的实用性,还兼具文学性、思想性。奏议以“思”字贯穿始终,阐明的道理和主题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开篇用比喻推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反面论证不思国者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愚蠢。第二段从宏观的历史现象到细微的客观规律,论证守国者居安思危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民心。“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是常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是自然的规律,都是为了以隐喻劝谏君主。该疏文在思想上哲理丰富,但是文字与言语的表达却浅显易懂。

古代应用文与文学同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无严格的文体界限。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这篇公文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审美意蕴在这篇公文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虽然公文的普遍特点是注重时效性、具有针对性,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但“文以载道”也是公文写作中的一种追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精神的体现。对于现代应用文或者说公文写作而言,其精神和思想的内核是一脉相承的,不论是应用文写作还是文学写作,执笔者都应该站在一种更深远的精神高度,秉承“文以载道”的功用思想。

与古代的公文写作相比,现代公文写作或者说应用文写作,有时缺乏一种思想上的远见,纵观现代公文,有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模式统一、千篇一律,缺乏独到的思想内核。这种思想内核与文学作品中朦胧的、个人化的抽象概念不同,是在传递完整的信息之后,能让人透过公文的文字看到其背后的精神和审美意蕴。现代公文虽然有了更详细的结构规范,执笔者很快就可以根据模板进行写作,但是除了形式上的完备,还需要执笔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的积累。

三、情感上:感情恳切,冷热互补

魏徵的这一篇上疏,感情真挚、冷热互补,“情”的表达具有典型性。深刻的说理之中融入了魏徵的真挚感情,字里行间不仅使人感受到他的高尚情怀,而且可以感知到感情上细微的起伏变化。第一段,魏徵没有直接切入劝谏的主题,而是先言他物,用比喻推出“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都必须“固其根本”“浚其泉源”,然后话锋一转,谈及治国层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徵能够洞察人性,在从容的说理之中,以“虽在下愚”的姿态平缓地阐述自己的建议,使其更容易被人接受。第二段,作者以“凡百元首”一句,转入历史的论述之中,感情深沉真挚。同时运用反问和设问句,强调了“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主旨表达,第二段的说理不仅兼具历史的厚重感,还兼具现实的严峻性,作者激昂真切的情绪在一声声的反问和设问中达到了顶峰。第三段,具体提出“十思”,魏徵的情感趋于平稳,且语重心长。这一段说理显得冷静克制,一一列举了帝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应对的方案,态度诚恳真切,没有了前面说理时的激越和急切。

魏徵的劝谏艺术十分高超,其感情随着说理的层层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开篇平静和缓,容易让人接受;中间部分谈古論今,庄重深沉;结尾回归劝谏主题,冷静克制。情感的变化上冷和热相互交替,更显诚恳。这里情感的“热”指的是一种喷薄欲出的责任感,一种激烈的、冲动的情感表达;情感的“冷”是一种说理时的平静和克制。从接受者的角度看,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变化,其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接受者的抉择和判断。“情”的冷热互补,既让文章的阐述保证了持中的立场,又让接受者感受到一种力量的蔓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文章中有比较强烈的作者本人的主观意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释、道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写作理论重视感性体悟与抽象理论相结合,在抒发政见时,总要结合个人的感受和情感。另外,在中国古代,文人当官是一种普遍现象,官员多能写作,作家、作品、职位三者互为联系。正因为这种情形,古代作家,或者理论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总是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性。多数作家把反映社会生活、为现实服务作为自己的追求,难免会在写作公文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但是在当今,包含太多主观内容的公文是不合乎规范的,现代的公文写作者应从《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古代公文中学到一种对家国命运的深刻感知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体验。

四、语言上:劝谏有方,进退有度

《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目的是陈述时弊,规劝君王。魏徵这篇公文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他在充分了解唐太宗个人秉性的基础上,运用了高超的劝谏艺术。首先,他的言辞谨慎谦逊,刚中有柔。魏徵注重尊卑之分,明确君臣关系,所以在公文中,他很注重称谓的用法,时刻表露出一种身份上、态度上的谦卑。从文中可以看出,魏徵在说理之后,补充道“在下愚”,并尊称皇帝为“明哲”,维护皇帝的威严,这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魏徵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也会巧妙地说“臣闻”,而不是说“臣认为”,这些表达谦逊通达,很容易让被劝谏者接受。能令人感受到他的真心,才会觉得其劝谏的内容是发自肺腑的。另外,条理清晰,编织蓝图。第三段,魏徵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做法,即“知足”“知止”“念高危”“惧满溢”“戒盘游”“忧懈怠”“虑壅蔽”“惧谗邪”、防止“谬赏”和“滥刑”。治国理政所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魏徵条理清晰地罗列出了最重要的问题,展现出现实的严峻性,让唐太宗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劝谏的目的之后,魏徵又及时描绘了“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后的美好蓝图:文臣武将各司其职,在国君的带领之下,天下一派和谐。

在现代公文写作中,写作者可以借鉴这篇文章清晰的行文思路,尽量避免繁乱冗长、缺乏重点地写作,同时又能在言语上步步为营,达到文章写作的目的。要明确这样一点:公文不是比拼文采,而是要提出问题,同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以供参考。至于如何在行文中让人意识到错误所在、问题所在,然后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文中语言的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达到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语言上要有理有据、层层递进。即使在今天,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高超的劝谏艺术,还能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五、结语

《谏太宗十思疏》是我国古代公文中的典型案例,其内容和形式对今天的公文写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历代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公文,本文通过分析唐代魏徵上书劝谏皇帝的《谏太宗十思疏》,总结出该公文的主要特点,以求对现代公文写作提供一种写作的借鉴思路。其结构上的骈散铺开,张弛有度;思想上的理深意达,刚柔并济;情感上的感情恳切,冷热互补;语言上的劝谏有方,进退有度等都是值得现代公文写作借鉴的。鉴赏分析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其实是为了启发更多人在古代的优秀公文中汲取养分,创新和发现当今公文写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公文行文结构上,既要做到规范,又要做到灵活,避免公文写作陷入死板生硬、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僵局中;在公文语言上,既要做到通俗易懂,又要保有高雅的气韵,以达到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统一;在表达上注重思想渗透,精神上的传递,达到质实相通。

今人若是能了解中国历代优秀公文的基本情况,熟知中国历代优秀公文的文体特征,把握中国历代优秀公文的基本特点,熟悉公文发展历程、透彻理解公文内涵本质的可取之道,在具备应用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形成一定的分析鉴赏公文的能力,然后将所学到的能力运用于实际应用文写作之中,提高自己的应用文写作水平。由于时代的变迁,语境的变化,古代公文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有很多与今天不相适应的地方,学者们仍要努力探寻其本质。《谏太宗十思疏》只是古代公文中的一篇优秀典范,还有很多优秀的古代公文待人们去研读、去分析、去总结其写作的高超艺术,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文本研究,也是从现实状况出发,汲取古代公文中的精华,以提升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声怡,刘九洲,编.中国古代写作理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2][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储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梁人天,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写作学)

(责任编辑 杜宪)

猜你喜欢
魏徵太宗应用文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魏徵:千古“诤臣”第一人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肱骨良臣魏玄成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太宗纳谏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