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文人题画诗的思想作用

2023-12-13 01:49李玲玲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题画文人画家

中国文人画艺术历史久远,种类丰富,传承有序。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融入文人画作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并借此表达了文人情怀、文化意趣、文人风骨,还有不落尘俗的文人执着。历史上的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们通过题画诗将个人的理想、志趣、审美、体验以诗文的形式书写于画作之中,既加深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内涵,又拓宽了文人表达思想精神的领域。

文人画讲究的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一幅传统的中国文人画上,除了画面内容外,有些还会题有一段跋文或一首诗词,用书法和诗歌为绘画赋彩增色。

中国文人画起源较早,自唐之后,在画中题诗写文明志的绘画作品比比皆是,作为“文人画始祖”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就是一个能将“诗寓于画、画融于诗”的典范。宋代是中国绘画的巅峰时期,绘画题诗作为文人士大夫业余遣兴、抒情、寓意的释怀工具。到了元代“四大家”,特别是倪云林不但能诗善书,而且发展到诗、书、画、印并用,开拓了书画布局的新款式。明清两代,出现了长于题跋的大家,清代的“扬州八怪”更是无画不题。这些文人在绘画中融入诗文,通过题画诗表达绘画思想,寄托文人情怀,表现文人风骨,诗画结合,相得益彰。题画诗既加深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内涵,又拓宽了文人表达思想精神的领域。通过分析名家题画诗作,古代题画诗的思想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突破空间艺术的局限,丰富绘画意境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由于受画幅和构图的限制,可能无法多角度全方位表现绘画内容。绘画以色彩线条来构造画面,因此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题画诗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弥补绘画的不足,它通过语言文字将画面上的景物写活写动,诗歌还可以促使读者展开想象,激发读者的情感体验,起到丰富绘画意境的作用。画是视觉的艺术,诗是语言的艺术,把有形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互相丰富、互相延伸,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题李世南画扇》诗云:“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李世南的画面中有小溪、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这首题画诗好在不单是写景,还进一步发挥想象,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潺潺”是溪水声,“瑟瑟”是风吹树林声,远处寺庙传来钟声,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色且有声,使画面更加丰富,拓展了绘画的意境。

倪瓒的《江岸望山图》上有段自题的诗:“江山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疏松近水笙声迥,青峰浮岚黛色横。”倪瓒以一种极其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平远风光,所画全在一个“境”字,这个“境”是由他亲手将各类素材巧妙布设,糅然一处。他要表现的是笙声之迥,这个“迥”字是要表现笙声,那么怎样用视觉来表现呢?他所选用的素材便是“疏松近水”,声借水而远,既远,又清,还有韵味。“疏”松也很重要,密了便把笙声遮蔽;倘若没有呢?又失了起兴的条件,只是在水边,那笙调可不就太过零落悲戚了?不多不少的几棵老松略一衬托,顿时有了生趣,有了凭靠,也有了听众。倪瓒是无锡人,江南的山多为丘陵,以连绵逶迤的姿态为美,所以要用“嶂”字,如同碧绿的绸嶂绵延不绝,淡淡的水汽自山谷中灵动飘出,如幻如真,烟雨朦胧。最末一个“横”字用得极妙,因为既要与“迥”相对,又要意趣相谐为上。“横”是延展开去,是个很有质感的动词,既突出了江南丘陵的特点,又使它富有极强的生命力,表达的意思与“迥”相同,都是“远”;“迥”是传得远,“横”则是行得远。两字又是一虚一实,一个是听起来悠然远播,一个是看上去青绿无垠。恰好将画家眼中实景与心中所冀完美地糅合一处,意境深远。

有这样一首题画诗:“青山闲碧溪,人静秋亦静。虚亭藏白云,野鹤度幽径。”这是一首既清新活泼,又恬静怡然的诗。青山绿水本来就是最容易引发人们美感的自然风光,南方之秋并不像北方那样萧瑟深沉,所以他说“青山碧溪”。一带碧水在山间曲折蔓延,除了叮咚的水声和时而响起的鸟鸣之外,可以说是万籁俱寂。沈周由衷感叹道“人静秋亦静”,“静”是难得的人生感受和人生境界,“心静则宁”是一句绝好的箴言,只是可惜鲜有人能够做到。人静之后,秋也才会静,以宁静的目光再去欣赏青山碧溪,那才是大美之境。诗后两句开始讲“动”,这个“动”是静中之动,是静谧自然里蕴含的生命之动。“虚亭藏白云”可以拟人化地说成山上的小亭都快要躲进白云深处去了,时隐时现,如真似幻,是云在流动,但也好像是云里的亭子在移动。到了“野鹤度幽径”这句时,动感便更为强烈,也更为具体了。幽径是人迹罕至之处,正因如此,才会有三五野鹤闲憩其间。鹤行之姿是很独特的,既像优雅的君子踱步,又像年迈的老翁徐行,他们垂首觅食。脑袋随着长长的脖颈起伏不住点头,就仿佛是一边踱步一边阅读一般。

二、以题画为由,进一步抒情言志

在绘画中,画家通过意象、笔墨线条与色彩浓淡等来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往往存在深层意旨不明显、背景难以充分表现的问题。作品的画外之意,如果通過题画诗来补充和扩展,绘画所表达的感情便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明朗。故而有部分作者借题画诗来补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白自己的志向,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慨。

我们先来看一首倪瓒题于《秋风蕙兰图》上的诗:“秋风蕙兰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倪瓒目睹过家国沦落后的悲惨世界,有着与被流放的屈原相同的故国之思。“秋风蕙兰化为茅”是句痛心的话,可见故国人心不再,倔强也已不再。“南国凄凉气已消”是讲故国上下凄凉哀思一片,毫无复国的生气。后两句转而赞颂“所南”心誓死不改,即便只剩下一支他们瞧不起的笔,也要以热泪和墨,以绘画的方式又写一部《离骚》。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风骨和清高。内心的孤傲、对理想世界的追逐向往、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以及对自身绘画艺术的执着坚持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画中与诗中。他用优雅的楷体书写,配合他恬淡清峻的画风,点缀以抒情言之的诗歌,整幅作品都是属于作者自己的,是他精神世界的完全呈现。

沈周有一首题画诗,可以一窥他醉心于艺术的志向。“绿树迷昏雾,青山生白云。自天为此景,平与画家分。”诗形象地描写自然景色,树荫的浓郁之状就像一团团绿雾升腾而起,翠绿的山顶飘出了如烟如幻的白云。对自然之美的认可,大多数人都所差无几。这首诗的重要之处在于沈周通过它明确地表达了一个画家的使命和责任,天公造化我有心睹之,若不能传之以笔墨,岂不是自殄其珍吗?把天作之景及世间之情用自己的语言,以自己的笔触描绘出来,这是赞天地化育之功,也是沈周作为文人画家的使命。

时代的号角将“纯粹艺术”无情地催入了滔滔洪流,徐渭便是那个苦苦挣扎、不愿随波逐流者。“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首《题葡萄图》的题画诗便是徐渭真实的写照。他满腹文才,却似明珠无人识,怀才不遇,一生坎坷。莫要说什么彪炳史册的功业,在世人眼里他不过是个处处碰壁的倒霉文人罢了,可叹的是自己最为自负的才华却不为时人所欣赏,但即便如此,也绝不甘愿去迎合所谓的风尚,闲抛闲掷的做法虽然无奈,也是对荒唐社会的傲视与嘲弄。那些被打抛掷在野藤茶草中的它们,虽身陷沼泥,却可否还能有一些生出根来,发出芽来?这是他当时最无奈也是最渺茫的希望。他的题画诗不仅是题画,更是对个人人生的真实写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读到他的苦难,读到他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还有他藐视苦难、笑对生活的洒脱与豁达。

三、活跃绘画艺术批评,表达艺术见解

历代名家苦心孤诣于艺术创作,他们的画作是画家个人艺术风格和艺术理论的集中展现,在画作上题诗,可以迅速有效地表达作者对绘画的创作心得和艺术见解,也可以对同代或前代其他画家的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评论,又可以对画家之间的师承、流派等进行阐述和考证。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是赵孟頫题写在《秀石疏林图》上的题画诗。诗的意思很直白:画石的笔法像书法的飞白体,画书画竹都类似书法,如有人能领悟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书法与绘画在古代基本上是相通的。赵孟頫成为首个提出“书画同源”这一画学思想的人。书法与绘画的基本原理是同根共源的,可以说是互为借鉴,更可以说是本为一体。书画同源这一理论清楚地告诉人们,中国画最重要的基础是线条,线条实际上是人对物体形状、动静的抽象表达。

赵孟頫《题苍林叠岫图》诗云:“桑苎未成鸿渐隐,丹青聊作虎头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他认为画家应外师造化,随时随处向大自然学习,“道法自然”,不断提升对自然的领悟能力和表现水平,才能取得理想的绘画成就,反映了其重视向自然学习的艺术思想。

石涛晚年写过一首题画诗,非常准确地讲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化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笔下之山,本就不是那座山,又怎能和它一样呢?越是像它便越不是它。“不似似之”是艺术的高绝处,“似之”是精神找到了居所,“不似”是精神得到了表达,这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目的。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像,又不能画得不像,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虽源于生活,却不能机械地照搬生活,而要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赋予作品以超越自然的艺术美,因此产生“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

再看一首倪瓒关于自己绘画的立论,这是题于《浮玉山居图》上的诗句:“何人西上道场山,山自白云僧自闲。至人不与物俱化,往往超出乎两间。洗心观妙退藏密,阅世千年如一日。”山静日自长,千年如一日,山水画追求静,因为静能超越时间,能突破生命,而停顿即静,山居即停顿,这就是云林理解的永恒,永恒就是山自白云僧自闲,心不为物所系,从容自在。高明的人不会旁观,也不要融入,他会用自己独具的慧眼,凭自己强健的精神再上层楼,用最广阔的视野去创作,以自己澄澈的心来发现世界、领悟世界,看一眼便是千年,画一笔即是永恒。

四、感受绘画魅力,赞美绘画艺术

题画诗可以自画自题,也可以题在他人的画作上,同自题的诗歌一样,作者可以作为欣赏者咏叹画面意境,表达个人对画面的理解,谈论艺术见解,进行艺术交流,更可以发自肺腑地表达对作品的欣赏与赞美,历史上这样的佳作不在少数。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到赞画的诗不得不提这首《画》,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山水花鸟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这首诗写得相当恰切,画是自然实景的呈现,观者可以通过想象身临其境,也能跳出画外,领略绘画艺术的虚实之异,赞叹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着实有趣。

在宋代,惠崇的画备受收藏家的青睐,当时许多文化名人都为他的画题过诗,结果惠崇的画没流传下来几幅,赞美他画作的题画诗倒流传甚广。最知名的要数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开始应该是题写在惠崇《春江晚景》画作上的,可惜原画没有流传下来,但从苏轼的题画诗可以想象这是一幅绝好的画作。这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有着浓郁的春天气息和生动的画面感。三两枝桃花娇艳欲滴,在竹的掩映之下更显得明艳动人,春风和煦,花香沁人,春水里鸭子自由自在地嬉游,好一幅春日生活场景,后二句由美景推及美食,画意浓郁,极富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这首诗对惠崇画逼真的艺术效果加以赞赏。“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诗意很明白,作者说惠崇的画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我仿佛置身于潇湘江畔、洞庭湖边。我正想呼唤水上的船夫撑船载我回家乡,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作者这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以假乱真”虽说有点夸张,作者却以极精炼的笔墨,写出赏画时陶醉而恍惚进入画中的感受,表达了对画面的逼真传神和画家精湛技艺的赞颂。

五、结语

中国文人以自己之本体作为文化传播最独特的载体,将个人的理想志趣、审美、体验以诗文的形式书写于画作之中,将原本工匠化、职业化的绘画带入了一個集美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艺术境界,使中图画成为同时具有绘画、书法、篆刻、文学多种类型的,既属于视觉艺术,也属于文学艺术的独特文化现象。从文中列举的具有代表性画家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古代的文人题画诗具有极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传承性,他们代表着文人画家的生命诗意与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康倩. 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元祐”时代[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28(005).

[2]陈昌远. 分析倪瓒题画诗中“虚静恬淡”意境的审美表现[J]. 艺术品鉴,2023,(18):12-14.

[3]胡卉雨. 明末清初“题画诗”的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23(03):62-64.

[4]姜明昊. 诗画山水:赵孟頫山水题画诗的多重审美维度[J]. 大众文艺,2022(23):77-79.

[5]刘俊,郑悦. 石涛题画诗研究[J]. 艺术评鉴,2023(08):168-171.

(作者简介:李玲玲,女,本科,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题画文人画家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文人与酒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酷炫小画家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