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珍
〔摘 要〕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具有开放、综合的特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将视野局限在单一学科,而是要以语文为中心,积极地向外发散和拓展,推动语文课程结构性的转变,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提升语文课程结构的协调性与综合性。本文立足跨学科教育理念,从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对小学语文与科学课程整合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 跨学科教育理念;小学语文;小学科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1 124-126
新课标提出,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以整合的观念来看待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较深,师生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了语文课本的学习当中,较少留意与语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和话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打造开放的课堂系统,将语文与科学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意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将学科融合的思维应用到学习与生活当中。
一、小学语文与科学整合的意义
(一)推动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开放性的课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在许多教师、学生看来,语文课程内容等同于语文教科书,但事实上,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与科学课程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如果只按照语文教材进行授课,会导致语文课程的范围窄化,学生的思路受到限制,难以深入理解语文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开放综合性的课程,教师要积极组织跨学科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提升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适当地把科学课程内容合理地引入语文课堂,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和资源,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
(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对学生语言知识、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要求,而这些素养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织,采用语文与科学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科知识的迁移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文内容,多层面理解与剖析问题。
(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学科和技能型人才逐渐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也需要同时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受现行课程模式的影响,学生形成了比较强的分科思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先将其定义为某个学科的问题,然后再利用该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科学知识,有助于打破学生的分科思维,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推动语文与科学有机整合
(一)立足课程标准,整合不同学科知识
课程标准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学科融合”的要求,主张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由此可见,跨学科教学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落实这一要求,挖掘语文与科学之间的联系,改变过去孤立化的教育思想,以语文教科书为中心,向外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拓展学习思路。
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能盲目、随意地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而是要从本课的教学内容出发,寻找课文与科学课程之间的联系,将其作为跨学科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教学《四季之美》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春、夏、秋、冬”的逻辑,将课文划分成四部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各个季节的特点,比如夏季的特点是温度高、天气炎热、降雨量大;冬季的特点是天气寒冷、干燥、会下雪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及原因。接着,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变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探索相关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太阳系的图片,以及地球公转、自转的演示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位置关系的变化,由于地球是斜着围绕太阳转的,所以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当地面上获得太阳光热较多的时候,就形成了夏季,当地面上获得太阳光热较少的时候,就形成了冬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对课文中描述的自然现象形成更深的理解,也能够拓宽学习视野,从科学、语言、审美等多种角度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分析教材内容,设计课堂导引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通过语言讲解的方式来灌输科学知识,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将学情作为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展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将跨学科教学活动的难点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选择科学课程知识的时候,不必局限在教材当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搜集丰富的课外资源,这样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其次,教师要始终将语文学科放在中心位置,抓住本课的核心问题,适当地延伸其他学科的知识,但不宜过多、过深,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影响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遍课文,并从文中找出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画出相关的名词,包括游隼、声音、飞机、火箭、流星体等。然后,教师可围绕“动物之最”提出问题:“哪种动物的体型最大?”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猜想。如有的学生说大象体型最大,有的学生说已经灭绝的恐龙更大,还有的学生说鲨鱼也很大。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关于蓝鲸的资料,为学生讲解成年蓝鲸的身长、体重等,还可以播放关于蓝鲸的视频,使学生对这种动物形成直观的认识。接着,教师可继续提出类似的问题,如“哪种动物长得最高?哪种动物活得最久?”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正确答案,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创设出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思考问题、发展能力。生活情境在跨学科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与科学课程的融合,可使课堂的知识容量变大,知识结构更加复杂,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发挥载体的作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统筹整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的时候,在讲解了诗歌的含义与内涵后,教师可带领学生梳理诗歌中的景物,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例如“月落”一词,可以推断出诗中的时间是在凌晨,诗中提到了“霜”,所以当时应该是在秋季,但这也引申出了一个问题,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秋霜都是凝结于地上的,为什么诗人却说“霜满天”呢?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认知,诗中的“霜满天”不是说“秋霜布满了天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景象,古汉语中的“霜”除了指“露结为霜”的这种物质之外,还用来表示霜白色,比如“霜鬓”指的是人两鬓的头发变白,所以这首诗中的“霜满天”,意思应当是天空中朦胧晦白如霜的景象。根据“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很多学生认为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夜半三更,也就是夜里十二点左右。但根据诗中“月落”“霜满天”等意象,可以判断当时并不是夜里十二点,而是凌晨时分。这时候,教师可为学生深入讲解“夜半”一词。在科学课程中,“半”指的是二分之一,但在日常生活或文学创作中,“半”字并不一定指二分之一,也有“不完全”的意思,比如“半透明”“半路”等,由此可知,诗中的“夜半”并不是指夜半三更,而是天还没有亮的意思。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诗中的科学知识,将古诗与时间、季节、自然现象等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诗歌内容形成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明确学科主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特质,与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交织,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推动语文与科学课程之间的结合,但也要分清主次关系,确保语文在跨学科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尽管跨学科教学会涉及丰富的知识,但教师设定教学目标、评价标准的时候,仍要以语文学科为主,课程资源、课堂活动也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牧场之国》的时候,课文介绍了“牧场之国”荷兰的地理环境、养殖的动物种类以及牧场中人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荷兰的气候、地理知识。有的学生对教材插图中的风车很感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契机,为学生讲解风车的作用,包括排水、磨粉、榨油、锯木等,并指导学生3~4个人结成小组,利用纸板、剪刀、胶水、木条等工具,动手制作风车模型,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深化对风车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造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但如果将这一活动放到课堂上,会占据较多的时间,考虑到语文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师可以将这一活动转移到课外,让各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这样既能够推动语文与科学课程的融合,也不会影响正常的课程规划和进度。此外,教师也可以围绕课文中提及的动物进行拓展,比如讲述奶牛、绵羊、猪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等,但要提前规划好课程内容,协调好语文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讲述科学知识的时间不宜超过课堂总时长的30%。
三、结语
总之,跨学科教学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學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学科为本位的思想,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树立开放、整合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究语文与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语文课程为中心,适当地进行拓展和延伸,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元素,推动语文与科学课程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理解课文,表达自我,突破分科思维,开发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资源,将语文课程与科学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本文系龙岩市2023年基础教育规划课题“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YGH23-064】
参考文献
[1]陈招桂.让小学语文与科学学科牵手:浅谈语文和科学课程资源的整合[J].速读(中旬),2019(12):216.
[2]张小蔚.“联结”能力:在融合课程中实现的智慧力:小学语文与科学的课程融合初探[J].散文百家,2021(20):17-18,20.
[3]郑艳.学习科学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审视与对策思考[J].小学语文,2022(1):50-54.
[4]曾凤蓉.从科学有效迈向有趣有益:“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新教师,2022(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