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教活动对博物馆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3-12-13 21:57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5期
关键词:社教考古教研

高 远

(长春博物馆,吉林 长春 130022)

一、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宣传作用

(一)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必要性

社会教育宣传活动是博物馆内的主要宣传方式之一,是让博物馆文化发挥更大作用的必要手段,通过社教宣传能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博物馆,从而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社会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沉寂千年的考古文物以最为简单、最容易被观众群体接受的方式,向社会进行宣传和交流。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它承载着历史和历史文物的记录和收藏,并以展览和社会教育宣传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历史进程和科普相关知识。

博物馆既是历史的承载体,也是发展传统的基石,可以将博物馆理解为“传统的未来”。我认为这个“传统”指的是过去时间中历史留下的宝贵见证物,它证明了过去的存在,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未来”这个词,我认为,是在文物被博物馆收藏展出的基础上,让更多的观众群体,通过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多样的宣传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历史文化的知识。可以说考古和馆藏让文物出现在了世人面前,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广泛宣传,让博物馆文物走进了广大群众的视线和生活,因此在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方面,社会教育宣传活动起到了主要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群众认识了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并学习博物馆的知识和文化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时代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宣传的形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而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立体化,从曾经的单方面言语授课,逐渐进步发展成为讲解、实践和多功能媒体结合应用的现代化课程。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宣传讲解的课程设计既能保留原始传统的活动项目,比如版画拓印,就是利用刻板、油墨、纸张和滚刷进行操作,拓印出一幅油墨作品。又能增添多功能媒体和数字化功能的参与,为观众提供更好、更丰富、更直观的感官体验,同时还能让广大观众了解传统的文化,和技术。对博物馆宣传的文物和历史知识留有更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教研学课程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慢慢磨合,提高技术创新,增添与观众互动的渠道和方式,为博物馆文化的宣传提供更多的途径。

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推动作用

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对博物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推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具有拓展性,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提升发展速度,增加此消彼长的竞争趋势,文化的发展也日渐受到公众的关注和重视。在当代的文化建设中,科学的知识宣传和优良文化的发展日益重要,主动推动经典的文化创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博物馆不可推卸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一)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拓展性

传统的博物馆开放的布展功能,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实物文化载体,虽然有其本身的稳定性,但单方面需要观众主动参观的方式,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略显被动。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可以利用社教活动方式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以及社教课程的超强参与性,为博物馆文化的宣传增加传播的途径,为博物馆文化发展增加了新的渠道。社教研学课程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广度,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参与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和方式。

(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多样性

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和实践研学课程的多样性,将博物馆的文物以授课、游戏、动手制作模型等活动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将渊博多样、历史悠久的考古知识和考古文物,以言简意赅的授课形式搭配考古文创制作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和数字控制等技术,进行线上研学直播、录播方式的和线下面授教学的讲解活动,让广大观众群体都能听得懂课程,玩得到文创,学得会知识,体验到实践的快乐。用讲授研学课程和动手制作文创相结合的社教实践方式,消除大众对学术的陌生和盲区,拉近了群众和博物馆文化以及考古文物的距离,让博物馆里的知识更好地传播在社会各个群体,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多样性,也能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群体,比如社区的聋哑人群体,考虑到聋哑人群体的特殊性,社教工作人员会为他们选择更适他们操作的版画拓印体验活动,版画拓印具有材料简单,操作灵活、指导方便、简易快捷,容易上手制作等优点,而且非常容易制作出成图的作品,让特殊人群既能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又能感受到社会机构提供的温暖与关爱。

2.灵活性

社教活动和课程的灵活性,在于社教工作者们能让社教研学课程走出去,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通过社教人员带着社教研学课程“走出去”,带着社教研学课程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特殊人群、走进学校,和活动“请进来”,在博物馆内开设小小讲解员、招募小小志愿者等社教活动的宣传方式,请更多的文博爱好者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来,增加了博物馆宣传的途径,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拓宽了博物馆文化的广度,增加了受益群体,也为有社会实践需求的群体,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实践研学的项目课程,可以说,社教研学活动的灵活性,让社教研学课程实现了“走出去”,对博物馆文化发展的速度与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纽带作用

博物馆社会的服务机构,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馆,是惠民工程的重要战略阵地,对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会教育宣传活动不仅能让悠久的历史知识走出去,让尘封千年的考古文物再次亮相在公众面前,而且也能让更多不同的群体走进来。在社教活动的实践中,社教工作者带着精炼的考古研学知识和精致的文创礼品、社教实践文具,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学校、走进了乡村和特殊人群,在广泛传播知识文化的同时,也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快乐的研学实践体验,在研学实践课程的互动中,拉近了博物馆文化和人民的距离,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惠民成果。社教工作者,通过社教研学活动,传播科学的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为不同的社会团体送去了陪伴和欢乐,社教研学活动的广泛宣传,增加了群众和博物馆文化的互动,提升了广大群众对博物馆和考古知识的认识,这也让社教活动成为连接群众和博物馆文化交流的纽带。

四、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互动作用

(一)社教课程的精准定位

社教课程是根据考古文物和考古知识提炼出来的文本课程,以幻灯片演示的形式,通过社教工作人员进行讲解讲授的方式传递信息。再配上配套的社教实践环节,最后在社教工作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完成最后的手工作业。虽然是课程,但设计课程的初心是为了引导广大的群众以最为直观的方式接受实践活动和研学课程,课程实践的目的不是强调技术的比拼,而是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在放松的状态下,顺利自然地掌握知识,可以说社教课程的设计难度定位是适应大众化的,普及的。但是讲解的知识是精准简洁、通俗易懂的。

(二)社教课程的实践步骤

这里笔者就以长春博物馆的社教研学课程《图说考古》为例,首先社教工作者根据相应的考古知识和文物的保护法条例进行课程编撰,设立三到四个课程单元,分别依次向观众讲授博物馆的相关知识,介绍博物馆的地址和具体情况、考古的相关知识,比如考古发掘的步骤,在考古发掘的作业中要如何完成考古发掘,以及发掘成功后要经过哪些步骤进行保存、记录等,还要向观众讲授专业名词,比如什么是遗迹,什么是遗存,以及讲述文物保护法的法律法规,增加观众的法律常识,扫除法律盲区。在完成相关知识的讲解后,社教工作者会和观众开展一个提问的环节,比如在刚刚讲解的课程中,大家是否知道猛犸象或者披毛犀生活在哪个时期?中华第一石龙是距今多少年?在考古发掘作业中,什么是遗迹?什么是遗存?考古发掘工作中,洛阳铲的作用是什么等等知识问答,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二是可以起到巩固课堂知识的效果。社教工作者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和观众进行互动,并为每一位踊跃答题的观众颁发精美的文创纪念品,以鼓励大家的踊跃参与,提升观众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博物馆文化的热爱。

在完成社教研学课程的内容讲解和提问环节后,社教研学课程将进行到实践环节,博物馆的社教工作者,根据社教研学课程《图说考古》制作了和课程对应的考古盲盒,盲盒里面是猛犸象、恐龙等动物的化石模型的零件,用泥土埋藏成一块方形砖以及操作材料包,社教老师在讲解之后,将砖状的考古盲盒依次发放给每一位观众,接下来,在社教老师的辅助和引导下,观众进行考古盲盒发掘实践,博物馆的社教研学课程用考古盲盒的方式,为观众模拟考古的过程,社教工作者依次指导大家打开盲盒、开始挖掘、组装零件,最后拼接成完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模型,通过社教研学课程的讲解和实践,让观众系统又直观地学习了考古的知识,研学考古活动用极强的参与方式,不仅增加了和观众的互动性,最后的成品模型,也让参与者们充满了成就感和信心。

五、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的传承作用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是在人们通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传递和转接,为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所服务。但是其中需要明确的是,文化传承的内容不仅只限于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道德、精神和思想的传承已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1]

社会教育宣传活动,不只是在实践活动形式上的一种课程,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以长春博物馆第一展厅,溯源长春早期文明展为例,这个展厅根据考古文物的时间顺序,将长春地区的早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青铜器时代的历史,通过文物考古逐步还原,从考古发现的“长春第一人”“长春第一房”以及“长春第一村”等遗迹的复原,让我们的后人们看到了长春早期先民们的生活状态,了解到了长春早期发展的历史。

考古文物的发现以及文物的出展,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见证与还原,同时也是对知识的刷新,2017 年出土于五台山遗址的鸟形玉器,经考古学研究表明,它属于距今7000—6000年的左家山下层文化,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鸟形玉器,被称为“华夏第一玉鸟”,可以看作是后来鸟形玉器的雏形之一。于1985 年出土于左家山遗址的石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石雕“龙”的形象距今6000年左右,堪称“中华第一石龙”。这些发现打破了我们对很多知识的认知,不仅增加了人们对历史的新认识,而且也让大家对考古发掘有了深深的期待!

(二)文物信息的传承

宝贵的文物在出土之前,经过数以万年的风雨洗礼,才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并且经过层层处理修复,布展在博物馆,供观众赏阅。社会教育活动通过课程“走出去”和活动“请进来”的活动方式,让文物走出去,走进更多群众的视野,让更多的观众知道了文物的存在,知道了远古文物的历史,和那个历史时期的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对博物馆文化的传承本质上不是指对文物本身的物质传承,而是对文物的精神传承,文化传承,传播正确科学的文化知识,是博物馆的职能和社会责任。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而宣之”(广泛的宣传范围)“简而精之”(简明又精致的社会实践课程)、“博而深知”(对渊博知识的深入探索)的宣传理念,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本土文物的存在、发现、发掘、发展和历史的意义。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种下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种子,随时间的发展默默滋养,静待生根发芽。传递每一份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强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是每一位社教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六、结语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既是文物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扬优秀文化、经典知识的阵地,博物馆承担着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和强国惠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宣传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拓宽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社教活动以丰富的授课形式和灵活生动的实践方式,通过活动“请进来”和社教研学课程“走出去”的交流方法,拓展了博物馆文化宣传的途径,为博物馆文化走进社会,走进大众创造了可行性的基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博物馆和博物馆文物的同时学习了历史知识,增加了知识储备。创新的授课形式和多样的实践方式为博物馆文化在社会的传播和普及增添了渠道,也为广大群众增加了娱乐和学习的途径,丰富了群众的生活,让博物馆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让博物馆也能更好地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社教考古教研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三星堆考古解谜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