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2023-12-12 11:02张世炜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职业院校劳动

张世炜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明确指导,美育与劳育融合发展也得到了明确的指引。以专业核心课程《木艺产品设计与制作》为例,探讨劳动教育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路径经验和可行方法。从目前存在的劳动教育问题出发,提出师资嵌套、标准重构、理念引领、教法改革等多项举措和经验,引领艺术设计专业的劳动教育变革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背景

生活劳动是指可以直接满足生活需求的劳动,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也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在新时代生活劳动实践中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只有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制造业逐渐衰落,先进工业生产和智能制造应运而生。科技的进步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一专多能、有着强烈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大学生应积极下厂劳动,学习与先进工业生产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劳动技能,了解劳动的多样性,认清工业生产的发展前景,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启迪。新型服务劳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复杂劳动。发展新型服务业首要的是优化服务业结构,使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水平高端化、服务技能专业化,使生活性服务业服务质量精细化、服务形式多元化。未来,新型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新型服务业将成为便捷、智慧、安全的服务体系。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部分传统劳动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对传统劳动者的需求逐年送减。与传统服务劳动相比,新型服务劳动对苏动者自身的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它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更好的工作环境、更人性化的管理要求、更少的劳动实践、更多的劳动薪酬。

2021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通过对754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研,发布《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学校较早时间即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推行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政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也初步显现成效。但至今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社会层面仍对劳动持有一种轻视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劳动的偏见。文章提出了部分观点阐释原因:一是劳动教育在系统设计层面还存在缺陷,二是劳动教育在教学管理归属上不明确,三是师资、经费和场地等关键要素不足,缺乏科学指导和研究环节的强化。全球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可以追溯到两大源头:俄罗斯和德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与我国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基础的劳动教育内涵深远,对我国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而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注重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展开劳动教育,丰富情感体验,为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随着工业4.0的推进,这些担当全球工业设计制造重任的国家,设定“综合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教育置于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系统中,对我国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存在的劳动教育问题

第一,劳动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性。目前高职院校已将劳动教育列为公共基础课,设定学分,但学生长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不同专业共用一套劳动教育培养方案,缺乏专业特性。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中,教学过程仍专注于核心专业技能,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尤其缺乏创新资源的挖掘和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意识,缺乏面向艺术设计的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深入思考。藝术设计的专业学习综合性较强,不仅限于本专业技能,学生还需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面立体化知识构架。其次,艺术设计的学习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设计领域不断呈现新的材料技术、工艺方法,这就要求设计师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力,在新时代生产劳动中占得先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针对劳动教育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工作方式,以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产业需求。第二,劳动实践内容单薄。目前部分高职劳动实践教育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劳动,而更高层级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组织较少。在校内实践环节,需要将劳动教育与艺术设计项目制教学有机融合,如设计材料实训、工艺技法实践、设计综合实务、参与技能竞赛等,学生在参与实训过程中感悟匠人匠心精神,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外实习环节,以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为背景“,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精神,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大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劳动评价体系单一。对职业院校的学习评价机制来说,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已基本成熟。面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艺术设计类课程往往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涵盖知识、技能、素养三维目标。但对于劳动品德的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实训记录、打扫卫生记录和理论学习记录等,还未以量化标准进入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劳动素养”的内涵,也影响到思政育人元素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融合路径。

三、《木艺产品设计与制作》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

《木艺产品设计与制作》是高职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十分重要的岗位核心课,主要讲授木艺产品综合设计与创作的方法和过程,学做一体,成为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课程紧密围绕学院“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地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中文创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岗位复合型人才需求,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致力于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传承创新。课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技术能手言传身教、职业工种规范学习、乡村振兴创新训练、课程思政基地观摩等劳动教育核心内容,实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学生懂设计、精制作、善沟通、厚人文,用设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从爱专业、爱行业到爱国家的跨越。

本课程作为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和全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公共选修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师资、标准、理念、教法等四个层面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首先,师资嵌套,树立劳动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在于课程团队。本课程组建了“艺术+工科+林学”学科背景专任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全国技术能手、企业首席技师等行业一线人员的混编师资团队,试点交叉综合的师资嵌套教学模式,加强劳动实践教育。一方面依托本校资深思政课教师,发挥理论优势和带头作用,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双元合作教学,顶级企业导师引入世赛标准,作为学生同龄人言传身教工匠精神,起到青年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榫卯结构制作项目中,为解决学生制作精度低这一难点,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银牌获得者、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吴晋卿老师传授个人经验,示范操作,作为同龄人讲述成才故事,学生真正理解“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劳动精神内涵。其次,标准重构,凝练劳动育人目标。课程标准引领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课程团队从更新课程标准入手,从“劳动素质育人”“职业素养育人”“校本特色育人”三个维度全面展开,增加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劳动教育元素、课程思政保障条件,改变传统专业教学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劳动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不仅在意识层面,更是聚焦到学习任务的执行上有明确的量化,在基础劳动、智慧劳动到精湛劳动三个层级设定清晰的目标。在木材接合的实践项目中,教学突破传统课堂对单一手工劳动的理解,基础劳动关注工位整理和安全操作,落实“职业规范”;智慧劳动侧重行业多米诺榫连接新技术的应用,体现“实践创新”;精湛劳动对接顶级企业导师和世界最高标准,达成“文化自信”。再次,理念引领,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线,课程改革重构7个教学项目模块,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劳动教育元素,进行归纳梳理,确保知识技能传授与育人元素匹配精准,确定“职业规范”“科学精神”“劳动品德”“工匠精神”“实践创新”“文化自信”“家国天下”7大思政主题,从科学到人文,从工人到工匠,从传承到创新,层层递进,于家国情怀中达成三全育人。之外,在教法改革上,要优化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在劳动教育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进教学团队进行头脑风暴集体教研,示范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课程效果提升与目标达成。VR、AR、计算机辅助三维建模等虚拟仿真资源综合运用,将精密复杂的榫卯结构直观拆解与展现,有效解决榫卯结构内部“看不见、摸不着、理解难”的问题,见证古代匠人的造物智慧。通过视频连线将目标消费人群的评价反馈数据实时引入设计课堂,与消费者、企业设计师进行线上对话,培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四、课程改革的评价与成效

第一,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建设。《木艺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依托信息技术大数据功能,充分专虑学生的个体特征,采用“五维多度、以生为本”的多元评价,突出“分层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杜绝“一把尺子量全班”。课程综合性评价100%=过程性評价50%+结果性评价40%+增值性评价10%,立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从课堂表现、动手实操、作业完成、作品汇报多方面评价考核,有效探索产品设计目标受众对设计方案进行结构化、标准化赋分的增值性评价体系。

第二,课程改革成效与示范辐射。学生在优秀传统木作文化传承创新中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学习和工作中敬业、精益、专注,劳动教育成效显著。学生主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助力江南乡村文化旅游振兴,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另外,课程填补了国内融合木艺设计与制作、链接传统与创新的慕课空缺,获评江苏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被全国近70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选课引用,实现艺工结合,全国10家图书馆选用本课程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教育资源,引领教学领域中的空间和理念的变革与进步。

总之,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培育优秀人才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条件。劳动教育内涵深远,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达到美育与劳育的协同育人效果,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嵌套艺术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1SJA0977,本文得到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参考文献:

[1]张怡凡,张莹:《高校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10期。

[2]王琳:《“三全育人”目标下大学生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中国高校科技》,2023年第9期。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职业院校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星.云.海》
《花月夜》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