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覃山小学“13232”劳动教育模式为例,论述该校从学科融合、三方协作、两级联动、三种评价、劳研结合等方面,把劳动教育纳入育人工作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探索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最终达成“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学 劳动教育 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8-0012-03
劳动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劳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使劳动教育体系趋于完善。随着劳动教育改革的推进,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五育”并举,成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覃山小学按照上级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农村小学特有的资源优势,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把劳动教育纳入育人工作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开设丰富多样的劳动课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勞动最美丽的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成“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形成了农村小学“13232”劳动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13232”劳动教育模式的内容架构
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在学段要求方面,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劳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小学中高年级主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按照《纲要》要求,我校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13232”劳动教育模式。
由图1可知,我校探索构建的“13232”劳动教育模式以《纲要》为指导,按照“五育”融合理念,注重科学评价,凸显劳研结合。“1”是指劳动教育与多个学科融合,如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融合;第一个“3”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作,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第一个“2”是指“两基”联动,即校内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和校外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联动教育;第二个“3”是指三种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即展示评价、分享评价和竞赛评价;第二个“2”是指劳研结合,即劳动教育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我校通过构建上述劳动教育模式,推动劳动教育向前发展,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13232”劳动教育模式的育人目标
按照《纲要》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我校明确了“13232”劳动教育模式的育人总目标:以劳动基地为载体,以实践探索为手段,融劳动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劳动实践,建立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总目标的指引下,我校将“13232”劳动教育模式的育人目标进行细化,以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契合小学各学段的培养要求。
低年级目标包括:参加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认识植物、观察植物,学习浇水、拔草等;参加教室清洁劳动,如扫地、擦黑板、擦桌子等;参加日常家务劳动,能够陪伴家人、关心长辈;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认真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中年级目标包括:参加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会拔草、浇水、施肥、捉虫,学习种植栽培技术,认识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参加学校清洁劳动,如扫地、擦黑板、擦桌子、擦窗户等;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到村道捡垃圾、清除路边电线杆上的垃圾广告等;形成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培养充满好奇、勇于探究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高年级目标包括:参加劳动基地的劳动,学习简单的劳动生产技术,如常见蔬菜的种植、护理、采摘等,了解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及营养价值,学习简单的园艺设计等;参加学校清洁劳动,如打扫楼梯、擦窗户、扫天花板等;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如和父母一起大扫除、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房间、为家人做简单的饭菜、种植农作物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参观电子厂、打扫村道、清洁乡村公共设施、帮助村委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充当村屯卫生志愿者等;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主动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劳动态度,能够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形成艰苦奋斗、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三、“13232”劳动教育模式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融合,引领育人
我校构建的“13232”劳动教育模式打破学科界限,有效融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内容,开设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课程,落实“五育”并举。
“生态劳动课程”是我校学科融合的特色课程,内容涵盖植物种植、植物观察、种植技术、创意设计等。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不同年龄段的“生态劳动课程”。低年级以观察和认识为主,由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到劳动基地观察植物、认识植物,使学生对植物生长有初步的认识。例如,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一课可以融入劳动教育,设计“有趣的植物”“多彩的叶子”等课程,由科学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植物,观察植物的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高年级以种植和管理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种植和学习科学管理,在种植实践中实现知识迁移与运用,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提高动手能力。例如,五年级开设蔬菜种植生态课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测量“蔬菜绿园”的面积(我校“蔬菜绿园”板块的设计体现了图形概念,设计成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形状),计算蔬菜种植的株距和行距等,将劳动教育和数学教学融合,把数学问题的解决融入劳动实践中。再如,六年级以校园美容为主题,引导学生种植花草、维护草坪、学习剪枝等,其中融入了美术课程知识,为学生开展劳动与美术融合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三方协作,合力育人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作,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充分发挥三方协作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完善三方协作推进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校内外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劳动教育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重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重视学生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为此,我校一直将体验式劳动教育置于学校、家庭、社会的真实场景中,让学校成为劳动实践育人的主阵地,同时盘活家庭、社会的劳动资源,形成了“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新格局。
在学校,引导学生争当校园劳动小模范。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绿化带、清洁区、教学区等地方都是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阵地。依托这些阵地,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劳动实践,包括“我是垃圾分类小能手”活动、“我是劳动小达人”活动、“我是种植小能手”活动、“我做校园美容师”活动、“我做校园园艺师”活动等。学生们在上述活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锻炼了劳动能力,培养了主人翁意识。
在家里,鼓励学生争做家庭劳动小帮手。劳动教育要持续、深入开展,离不开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生产技术知识、劳动技能为教育内容,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促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为了让学生能将在学校获得的劳动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我校向家长们发出倡议,号召家长担任家庭劳动实践导师,用心指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开设的家庭劳动教育主题有“我是自理小达人”“我是小小美食家”“我是制作小巧手”“感恩父母小榜样”等,让学生从中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力,增强责任心。
在社会,倡导学生争做家乡公益小卫士。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不仅要有教师和学生参与,更要求社会参与其中。为了发挥社会协同育人的作用,我校与村屯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服务性劳动,包括组织学生打扫村里的道路、清理道路两旁的垃圾、给村里的绿化带拔草、清除道路旁电线杆上的垃圾广告、维护村里的公共设施等,让学生在社会劳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两基联动,强化实践
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有相应的实践场所。在这方面,我校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优势,创建了校内“三园”(花园、果园、菜园)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校外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二者的面积达7 000多平方米,能够满足我校全体师生开展劳动实践的需要。我校通过校内外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联动,强化实践育人、基地育人。
我校因地制宜对两个基地的基础设施布局做出合理规划,融入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理念,对学生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基地的示范作用。按照“育人为主、创收为辅”的理念,校内劳动基地以种植时令蔬菜为主,校外劳动基地以种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为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生通过自己种植,自己管理,自己收获,了解植物生长规律,丰富课外体验,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提高劳动技能,培养统筹规划意识。
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和多学科融合育人的功能,我们将劳动课程设为必修课,把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劳动课程,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适合自己的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劳动出勤、劳动纪律、劳动态度、劳动安全和劳动技能等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估。同时,制定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办法,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引导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各种种植和管理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手脑并用,切实让劳动实践基地发挥作用,成为少先队员们成长的乐园。
(四)效果评价,提高素养
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可以增强劳动育人效果,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我校把劳动教育评价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以“劳动清单”为评价依据,从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四个维度,采用三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一是展示评价。在校内设置学生劳动实践展示台,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照片、劳动案例文字描述、劳动成果实物等呈现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二是分享评价。引导学生以日记、劳动习作、劳动手抄报等形式分享劳动感受和经验,提升劳动获得感。三是竞赛评价。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劳动技能竞赛、成果展评、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积极性,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五)劳研结合,促进发展
为了促进我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解决劳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校申请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并获批立项。随后,我校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把各项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中,促进了我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综上所述,我校通过探索构建“13232”劳动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学校的特色办学水平,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在这一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扮校园,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习惯,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了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質,形成了主动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劳动态度,主动在劳动实践中探索美、创造美,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叶婷.让劳动教育真正回归生活[J].现代教学,2019(增刊2):27-29.
[2]郝志军,哈斯朝勒.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J].人民教育,2020(8):23-26.
[3]王素霞.浅谈小学生劳动教育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J].新课程(上),2018(9):10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2021ZJY46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木莲(1978— ),广西贵港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劳动教育。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