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是记录历史、诠释时代的鲜活工具,以影视艺术生动展现乡村振兴征程,既是新时代赋予影视行业的庄重使命,亦是影视创作者响应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影视剧,从整体上看,这些作品取得了高品质与高口碑的双向良好效果。乡村题材电视剧积极回应时代呼唤,以视听语言萃取脱贫攻坚真实风貌、以影像叙事吹响乡村振兴先锋号角,具有特色的叙事主题、鲜明的政治目的、丰厚的文化内核与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视野观照乡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对于总结当前乡村题材电视剧的成功经验、丰富乡村振兴主题影视艺术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影像表达与传播价值的双重维度出发,充分探析乡村题材电视剧的影像表达特色,总结乡村题材电视剧的重要传播成果,为今后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生产提供理论启发与实践指导。
一、影像表达:当代乡村题材故事的三维建构
受创作使命与叙事主题的影响,优质乡村题材电视剧在影像表达上呈现出真实化、特色化、创新化的艺术效果。一方面,脱贫攻坚为乡村题材电视剧提供了不竭的灵感启示与丰沃的取材土壤,应高擎现实主义文艺精神,尊重客观事实,把握人民群众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各地区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乡村风物为乡村题材电视剧提供了多样的故事背景与拍摄场地,创作者应深入扎根乡村生活,充分彰显各地区乡村富有魅力的自然地理风光与民俗文化风情;此外,影视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观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敦促乡村题材电视剧走向创新,紧抓创新精神与原创意识,打造新颖的剧本内容与个性化的视听语言,避免落入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的创作窠臼。
为生动完成真实、特色而新颖的影像表达效果,乡村题材电视剧于人物主体、生活场景、日常故事三重维度出发,搭建起“乡村之人”“乡土之景”“发展之事”浑融一体、合力共促的当代乡村发展立体影像,从而以生动影像激发出强而有力、直击人心的情感共鸣效果。
(一)塑造乡村立体人物
在乡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戏剧人物是整部电视剧叙事系统的核心与灵魂,在充分尊重各地基层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真实形象的基础之上,以脱贫攻坚为背景的电视剧塑造出一批立体真实、可亲可感的乡村人物形象,他们既是对具体环境、真实故事中个体原型的生动复刻、还原,亦是对众多典型人物形象的深度凝练、构筑与升华。
首先是对基层干部形象的塑造。近年来,乡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干部塑造突出“接地气”与“有温度”的形象特征,将人物放置于质朴小事之中,以视听语言生动呈现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细节与细腻情感,塑造出一个个真实、立体的人,而非悬浮、拔高、空心的刻板英雄形象。在剧中,基层干部不仅是先进的模范,有着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是平凡的个体。他们也会因能力有限而遭遇挫折,因性格缺点而身陷纠纷,有着个性化的兴趣爱好与生活追求,人性特色与事业发展有力碰撞,产生多姿多彩的叙事火花。例如在《一个都不能少》(2020)中,干部夏宝生的形象被塑造得立体而鲜活。夏宝生是贫困村焉支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淳朴善良、勤勤恳恳,为焉支村的脱贫事业而日夜操劳。在全县大活动丰收节上,夏宝生将带领焉支村表演领头鼓,这是为焉支村赢得尊重与荣誉的一件大事。但在出行途中,面对遭遇山体滑坡的群众,他果断带领队员抢救受困人员,最终错失表演机会。但与此同时,夏宝生也有着因循守旧、片面保守的性格特征,他将焉支村无法致富的原因归结为丹霞村修路破坏了祖坟,在面对返乡大学生刘东桥所提出的产业发展建议时,夏寶生固执地不肯接受,并批评其不接地气。
其次是对农民形象的塑造。乡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民形象类型丰富,包括原住民、进城农民、易地搬迁农民、乡贤族长、返乡大学生、乡村新女性、留守儿童等等,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塑造各具特色,在展现当代农民勤劳勇敢、苦中向上、自省自救的同时,没有刻意避讳与抹去部分农民生活状态与精神思想上的消极问题,“深入农村、农民贫困的根源和肌理,真实还原发展较慢的偏远地区特别是重度贫穷地区人的生存现状”[1],避免了刻板化、扁平化的农民形象塑造。如在《江山如此多娇》(2021)中,碗米溪村的农民形象千人千面、色彩纷呈,为电视剧带来了多元的叙事维度与丰富的审美张力。惹阿公德高望重、重情重义的同时固执守旧、一意孤行,面对暴雨山洪的预警,他不仅不肯取消斗牛大赛,还坚持要在暴雨中将寿材一同带走;麻长顺游手好闲、嗜酒成性,被村里人称为“麻迷糊”,是因懒致贫的典型代表,但同时他也有多才多艺的一面。在石咬金的迎亲队伍中,麻长顺作为代表唱山歌贺喜,赢得众人喝彩;喜妹是新一代农村独立女性的代表,她吃苦耐劳、敢于创新,不仅通过新媒体,将碗米溪的特产销售全国,更勇于打破封建落后思想,成功竞选成为碗米溪的村主任,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二)搭建乡土特色图景
乡村题材电视剧的一大特色,即是将叙事背景放置于中国广阔的乡土空间之上,以山清水秀的乡村自然景观与古朴温情的乡村人文景观共同搭建起特色图景,构筑鲜明的中国乡村符号标识,使整部剧作呈现出浓郁的乡土风味、厚重的文化气息与诗意的美学质感。
首先是对乡村山川美、田园美的生态化表达。广袤的乡村是青山绿水的集聚之地、共生之地、守护之地,通过对各地区农村地形地貌、自然山水、草木田野等多种景观的拍摄,乡村题材电视剧生动记录了多时空、多角度下乡村自然风景的美丽动人,展现了当代乡村生态治理、绿色发展的重要成果,同时还满足了当代城市观众回归乡土田园的渴望之情,为其带来视听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疗愈。
其次是对乡村文化美、民俗美、乡情美的立体化呈现。中国各地的农村乡镇“不仅承载着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生产,还是留存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2],是传承与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资源库。通过对乡村人民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的取材、拍摄与呈现,乡村题材电视剧描绘出一幅幅各地区、各民族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乡村文化画卷。
例如电视剧《枫叶红了》(2020)将故事背景放置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的巴图查干嘎查(村),以鲜活的视听语言向广大观众展现草原风景的苍茫多姿与草原文化的广袤深厚。“《枫叶红了》深入内蒙古科右中旗村庄,大多采用实景、实地拍摄,将内蒙古东部夏、秋、冬三季的自然美景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3]从壮美无际的科尔沁草原与尽情驰骋的马群,到风起云涌的天空与雄浑壮阔的夕阳,草原乡村风景的拍摄与展现给予观众极致的审美享受。《枫叶红了》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内容,包括赛马大会、本历年祝寿、草原美食、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刺绣等等。该作品擅长运用口语化语言与方言乡音,“剧中演员的东北语言嘎哈、嗯呐、削、旮沓、蔫嘎、膈应等频现,惟妙惟肖”[4],增添观赏的趣味性与文化感染力,全景观、多维度地描绘内蒙古乡村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三)讲述乡村动人故事
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乡村题材电视剧善于将国家宏观叙事与群众微观故事相结合,完成动人讲述。一方面,以具体的影视作品创作响应国家宏观政策,与其他精品剧协同搭建起各地区乡村振兴全景面貌;另一方面,在立足国家发展整体背景之上,以大入小,以平民视角、家常话题切入,细腻地表达个体命运的波澜变化与个人情感的隐秘真实,勾勒出一个个饱含灵魂重量与生命质感的真实剪影,令观众共真情、暖真心。
如以“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先进事迹为创作基础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2022),在创作上并未着眼于“‘高大全的歌颂式赞美”[5],而是着力塑造了一个温暖可亲的青年主人公形象。电视剧开篇讲述了黄文秀在北京读研时的学生生活,不仅生动展现了她在宿舍休息、食堂吃饭、图书馆学习等的真实生活状态,更细致地描绘了黄文秀从准备留京工作到毅然返乡的心路历程。在看完家乡的扶贫手册后,黄文秀回忆起自己读书时曾获得国家补助场景,下定決心要回去建设家乡。细致入微的情绪铺设,使人物的动机生成与情绪转变更为合理。整体上看,整部电视剧完成了国家故事与民众故事的融合书写,“体现了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宏大命题下的微观视角,使观众最大程度地共情到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情怀”[6]。
二、传播价值:中国特色传播话语的多重表达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电视剧、电影等为代表的大众影视产品成为文化输出、情感交流、舆论引领的重要媒介手段,在对内与对外传播通路中起到关键作用。乡村题材电视剧以民族话语与中国话语的双重话语形式,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品文艺传播价值。一方面,在对内传播中,乡村题材电视剧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精神的书写,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于潜移默化中完成道德示范与精神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外传播中,乡村题材电视剧向全球观众绘制中国乡村发展鲜活样本,彰显中国大国风范,助力中国国际传播话语权的提升。
(一)民族话语:以精神文化鼓舞当代观众奋勇前行
扎根乡村土壤、聚焦脱贫事业的部分乡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指涉传统与当代的多重文本书写:从历史传承的角度上看,其保存与彰显了中国乡村源远流长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当代生活的角度上看,乡村题材电视剧为传统民族文化与新时代民族精神创造了交融统一的有机空间,向观众传达强而有力的民族话语,充盈当代观众精神力量,鼓舞当代观众奋勇前行。
首先展现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民俗等民族文化资源,并通过生动优美的视听语言与引人入胜的乡村故事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充分消解当代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隔阂,唤醒文化记忆,激发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索玛花开》(2017)聚焦彝区生活,从载歌载舞的火把节到美味诱人的坨坨肉、转转酒,该剧作以多维度立体呈现彝族文化,描绘出一幅秀丽多情的彝族乡村风情画。《最美的乡村》(2020)以非遗文化融入脱贫叙事,那家沟村贫困妇女依靠满绣脱贫致富,不仅创造了更为美好的生活,也推动了满绣文化走出传承地,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之中。《江山如此多娇》(2021)搭建了一个唯美诗意、淳朴梦幻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舞台,原生态的山歌演唱、斗牛大会、血酒盟誓,温情热闹的迎亲婚俗、长桌宴席,别具特色的蜡染工艺、民族服饰,令观众一览湘西文化魅力。
其次是对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塑造与书写感人至深的脱贫故事,“有力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7],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精神力量,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精神引领与思想导向价值,鼓舞当代观众见贤思齐、奋勇前行。电视剧《高山清渠》(2022)以“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创作原型,讲述了“当代愚公”黄大发凭肉身开渠、拿生命引水,带领草王坝群众脱贫致富的动人事迹。该作品并未直接歌颂作品主题与人物精神,而是以质朴、写实的视听语言,将贫困之痛与开渠之难一一描绘出来。在草王坝,缺水的苦痛体现在群众满面的泥垢、干裂的嘴唇之上,开渠的不易承托在黄大发找水遇险时带血的肉体之中,给予观众直观的视听冲击与震撼的心灵体验,从而引导观众切身体会到英雄模范勇于创造、甘于奉献、毕生奋斗的精神,由此生成学习英雄、争做先锋的内发精神动力。
(二)中国话语:以大国风范推动中国形象对外传播
当前,对外传播已然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如何于波谲云诡的国际舆论变化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国家对外传播工作必须答好的课题。
乡村题材电视剧复现与凝练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与重大成果,借助于多样化的海外传播渠道,以鲜活影像、生动叙事向全球观众展现中国乡村发展新貌,较之文字、广播等载体,内容更为生动,形式更为趣味,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引人入胜的同时富有说服力、感染力,彰显了中国可亲、可敬、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中国好故事、中国好形象走向世界。
结语
以展现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征程为主题的乡村题材电视剧,成为近年来火热的影视文化现象。其中以《一个都不能少》《大山的女儿》等为代表的精品剧作,不仅在艺术本体层面凸显鲜明美学特色,为今后更多主旋律影视的生产提供创作范式与经验模板,而且还在文化传播领域发挥关键传播作用,在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起到积极效果。一方面,从本体创作的角度上看,乡村题材电视剧通过塑造立体真实的乡村人物形象、搭建斑斓多姿的乡村图景、书写国家叙事与平民视角充分结合的乡村故事,实现乡村人物、乡村景观与奋斗故事的和谐统一,打造出真实化、特色化、创新化的乡村全景叙事;另一方面,从传播价值的角度上看,乡村题材电视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当代观众文化自信、以新时代民族精神引领当代群众奋勇前行、以生动影像提升中国话语传播效能,实现民族话语与中国话语的广为传播,推动中国好故事、中国好声音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任静涛,女,山西河津人,运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李文宁,杨继敏.乡村题材电视剧的主题分析和审美考察[ J ].中国电视,2021(11):48-52.
[2]谢群.景观呈现 文化书写 价值导向——对新时代乡村题材电视剧的三重解读[ J ].当代电视,2022(11):44-48.
[3]江腊生,杜松英.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美学追求与反思[ J ].中国电视,2021(08):56-62.
[4]赵艳.描摹乡村发展变迁时代镜像,电视剧《枫叶红了》——总有一种温情让你热泪盈眶[N].内蒙古日报,2020-08-20(10).
[5]司长强,刘长伟.用温暖与奋进书写“时代楷模”——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叙事特色[ J ].电视研究,2022(09):102-104.
[6]常筑.论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中的家国认同构建与现实教育意义[ J ].电影评介,2022(21):109-112.
[7]谢群.景观呈现 文化书写 价值导向——对新时代乡村题材电视剧的三重解读[ J ].当代电视,2022(1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