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结构与生成

2023-12-11 10:04吴素红陈庆宾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价值政治思想

吴素红 陈庆宾

摘 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也是助推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包括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对理论、能力的实际获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价值情感认同等正向主观体验、情绪反应以及行为转化。其内在结构包括知识、能力、思想、价值、行为5个维度,分属于基础、支撑和关键3个层面,具有客观与主观相统一、主体与交互相协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向与持续相融合等4个特点。其生成则遵循“现实基础—方向引领—关键要素—效果强化—环境保障”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结构;生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4.064

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催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范式。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也引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环境、方法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教育对象新的发展需求、成长规律与群体特征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参与和评价主体,其获得感水平既是教育成效的重要检验和评价依据,也是高校落实和深化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反映。基于此,明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分析并探讨其构成要素与生成逻辑,多向度把握获得感相关问题,是科学应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和新挑战、着力提升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理论逻辑和重要对策。

1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界定

1.1 获得感的提出与内涵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首次提出“获得感”,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一词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渐成为社会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检验和评价指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进一步明确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有保障和可持续。人民群众获得感以个体需求为出发点,强调民众在收获物质或精神利益后所生成的积极心理体验。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获得感作为具有时代性和本土化特点的词汇,已成为政治、经济、教育等多领域的研究视角,其内涵也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深化得以丰富和拓展。从词义上对“获得感”进行分析,其包含“获”“得”和“感”3个部分,分别指向客观、精神获得过程,获得结果以及个体对于获得过程及结果的主观认知和心理体验。个体在获得过程中的需求满足程度直接影响获得感水平,获得方式、获得途径、获得质量等要素同样影响个体的获得感水平。明确获得感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最终提升个体获得感水平是当前各学科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点。

1.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对象集中于特定群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子概念。因此,对其理论内涵的剖析和界定应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作为基础。从依托网络平台或信息网络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工具说,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简单移植和教育实践的简单转化的转化说,再到拓展网络空间开展教育活动的简单环境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趋势得以丰富。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以网络信息生态为存在场域的数字化教育实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高速发展时期,是最活跃的网络用户群体之一,其学习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依托网络空间场域和技术优势开展的教育实践。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群体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形成符合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网络素养。

1.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理论内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问题的出现以及数字化赋能高校治理的现实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價值观塑造、理想信念培育、良好行为品德养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网络技术进步和网络空间拓展赋能社会发展,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尤其新冠疫情以来的线上教育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通过改变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影响其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传统工作理念和方法难以适应新要求,需要因时而进改革创新。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变革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教育场域,加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并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是评价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因此,立足客观需要和现实要求,厘清理论内涵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限定了生成主体以及主客观刺激产生场域和范围。当前学术界主要从现状、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等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进行研究,对其内涵做了一定的探讨,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已有研究对内涵理解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工具论,将网络视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载体,获得感是在使用载体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主观认知和体验,强调教育使用工具;二是机械论,将其理解为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体验,强调教育发生场域;三是一体论,将其理解为线上线下联动、现实虚拟互通、教育主客体交互所产生的持续性、正向性体验。已有研究增进了人们对于获得感的理解,对于提升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感、增强教育效果有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呈现新的网络心理行为特点和新的发展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势而新及时完善理论内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教育活动以及美好生活的期待与需要,提升获得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回应的重要课题。结合以往研究,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双场域联通、教育双主体交互以及教育过程自主能动的客观现实,应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理解为:在虚拟与现实的双教育场域下,在师生教育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思想理论、道德素质及网络素养等的实际获得,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知、价值认同等积极正向的主观体验、情绪反应以及行为转化。高获得感水平能使大學生收获持久、正向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为成长和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和正向引导。

2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结构与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供给与大学生个体在教育中的发展期待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影响其获得感水平。当前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中的主要矛盾不是简单的平台载体等技术需求与支撑之间的矛盾,而是持续、稳定、高质量教育内容供给需求与内容质量不高、思想引领需求与引领力度不够、个性化多元需求与教育方式单一现实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实现多样态供给,才能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只是实际获得、主观体验的双重获得,而是延伸至价值认同、情感共鸣以及行为转化的多重获得;既包括对教育内容、途径、过程等的认知和评价,也包括对个体在此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以及价值认同后行为转化的效果。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能够在线上线下双场域接受教育洗礼,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并体验到较强的获得感。明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立体化结构和外显特征是理解和提升获得感的必由之路。

2.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五维结构及其关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单纯教授知识技能,还承担了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行为转化等重要职能。青年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获得价值认同和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同时在实际行动中主动将情感认同转化为积极正向的行为。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是单一理论或能力的实际获得,而是逻辑逐层深化的有机整体。具体为5个维度、3个层面的结构,即作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层面获得感,作为支撑的思想和价值层面获得感,作为关键的行为层面获得感。各个维度相辅相依,各个层面层层深入。

知识维度获得感指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理论知识储备、实现理论修养提升,形成的满足感等积极体验,是深层获得感产生的基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机械利用网络技术或网络平台的教育实践,是联动线上线下场域,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多领域理论知识、价值观等以更加立体化形式呈现给大学生,实现理论、方式和价值等多维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持续探索、思考,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动力得以持续。该层次的获得感直接回应大学生成长中的认知需求,是其获得感产生的直接因素。

能力维度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习得与网络时代大学生能力素养相匹配的如自主学习、人际交往、网络素养等能力,从而产生基于能力提升的积极正向情绪体验,将有效驱动个体持续化的自主性。高校人才培养需与时代发展同步,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教育场域的拓展,也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读屏时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时代人际交往能力、新媒体技术使用以及媒介素养等都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话题。

思想维度获得感。学生通过学习对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形成理性认识、深刻理解,进一步提升个人思维能力,属于获得感体系的思想维度获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在实践中实现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理论知识的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具有价值多元、个性强、自主性高等特点,在“内卷”“躺平”“摆烂”等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主动奋斗担当意识不足、行动缺位;他们反感大水漫灌的说教式教育,更为适应润物无声的生活化教育。要充分把握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引导,将大学生停留在浅层化、娱乐化和情感化的思想认识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辅导和科学引导,推进思想认识的升华。

价值维度获得感。价值维度获得感指的是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领会和掌握正确的思想价值,形成坚定的价值认同所产生的自豪感等积极情绪体验。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赋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形成开放、匿名、交互等环境属性,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思维和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在多元冲突的网络环境中随波逐流,影响其价值取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一方面有效增加互联网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供给,通过传递教育内容促使大学生建构积极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要通过价值认同促使大学生在对教育内容的深刻思考和理性认同中产生正向情感体验,并最终转化为意识形态的认知,以凝聚其价值共识,坚定理想信念。

行为维度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将入脑入心的理论、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实践中体验到的积极正向的主观体验。行为获得感是5个维度的关键也是最终目标。大学生将接受并认同的理论和价值内化为思想观念,并在行动中自觉践行,是一种主动实践,随之产生的积极体验进一步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念,并转化为指导其自身发展的力量源泉,引领大学生将个人梦想和奋斗目标的实现主动融入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一个五维度、三层次相联系、相促进的整体。知识和能力获得感是直接性的获得,大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具体获得;思想和价值获得感是在前者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大学生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深层次认知加工才能间接获得,在该层次的获得感水平将影响最后行为获得感的高低。行为获得感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个体利用系统学习后入脑入心的科学理论、价值取向和情感体系,指导实践、推动自我完善;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情感共鸣和坚定理想信念,促使生成个人成长发展的持续性精神动力。要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要结合其5个维度、3个层次的立体化结构,解决教育内容供需矛盾,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2.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核心特征及外在体现

深入理解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还需深入内部,科学认识把握内在特征与外在体现。

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客观性指的是获得感产生有其外在客观刺激、教育过程以及动态发展过程。大学生在具体的教育过程、学习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习得个人能力、增强价值认同。如果脱离客观实际,则大学生获得感缺乏生成根基。而教师和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理解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形成彼此各异的主观体验。尤其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感知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过往学习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使教育内容相同,个体获得感水平也存在差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主观性寓于客观性之中,客观性制约影响主观性。把握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特点,要求教育者既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考虑主观性的要求,同时创新教育方式、更新教育内容,以更加契合学生成长发展特点的方式实施教育实践,提升获得感。

主体性与交互性相协调。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实践主体,但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教师主要承担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引导等职能,起主导性作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更多时候是被动接受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识理论灌输,个体主动性发挥受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教育场域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对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发挥有更高要求。一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引导学生实现相关理论知识、信念价值从“浅层学习-深层认同-外显转化”的转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促进获得感的生成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关注并发挥好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场域的交互优势,引导学生自觉在实践中践行所学理论知识和价值信念。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丰富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任务,也是获得感产生的前提,彰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理论性特质。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储备或能力提升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根本宗旨在于通过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价值认同并最终将价值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本质飞跃,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民族复兴相统一和融合。这是提升获得感的“实践性”特质。只有联动线上线下教育场域,统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贴近学生需求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等积极体验。

正向性与持续性相融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因知识理论、思想价值获得契合个体需求而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形成激发个体主动行为的持续情绪和精神动力,能够正向指引个体行为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实践,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和主体,持续性接受和参与教育实践,并积极寻求获得感提升。学生从获得感中获取积极行动、主动实践的动力,在实践中进一步践行理论知识,获得更深层次的获得感,以此形成学习实践激发获得感-获得感驱动行为的持续性循环过程,推动获得感从浅层基础的理论能力获得到情感意志获得,最终促使个体实现成长和发展。

3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有特定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背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以个体主观情感体验和行动转化作为特定的呈现形式,有深刻的内在逻辑,遵循“现实基础-方向引领-关键要素-效果强化-环境保障”的生成路径。

3.1 出发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现实基础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明确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获得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因互联网的发展应用而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工作与时俱进的新样态。这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大学生获得感作为开展具体教育实践的起点,将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同时,将提升教育实效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回答好网络育人这道必答题,将网络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回应时代发展、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3.2 发展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方向引领

大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预期是其获得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思想价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产生提供方向引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判断所形成的特定的理论认知和心理倾向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判断,影响个体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获得感的生成。当前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知识传递,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对理论知识学习、道德素养培养和价值体认的过程。二是全面发展,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得价值共识,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的同时,增强外化于行的持续动力。前者更多关注在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以及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后者则关注知识获得、能力提升,也关注思想发展、价值认同,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性的认同和积极行为实践。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试自己的学习需求、调试对于理论知识的价值期待。在价值引领、调试的过程中,大学生实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和有效转化。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不同的理解,影响着其对教育活动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当教学实践与学生的价值判断相符,或者最大程度地展示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时,有助于促成获得感的生成。

3.3 关键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关键要素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是获得感生成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意味着要从主体的视角去感受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实践。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积极体验和认可将促成正向主观体验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产生。体验将对获得感生成、增强和行为转化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影响其获得感的持续。作为实践主体,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主动体验和充分应用既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价值获得,也是对既往积极体验认知的再次确证和巩固。从而促成获得感的生成,激发大学生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内化为个体内在品质,形成驱动主动行为的持续精神动力。

3.4 突破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效果强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多元化的教育活动等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召力,凝聚青年价值共识,实现价值同化。获得感在此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增强,也是教育效果的直接呈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向交互的过程,教育者对知识价值的教授传递和引导是主动的,教育对象也主动对信息进行筛选,在身体力行的体验中产生情感认同。两者在有效互动中产生的教育情感是巩固和强化获得感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大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深入实践产生对获得的认同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实践中得以激发,促使大学生主动将获得的价值情感融入个人价值观念体系,使得获得感得以升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精准滴灌—接受—获得”转化为“获得强化—价值内化—情感升华—行为转化”的逻辑过程。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契合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知识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理想信念等教育体系融合,让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3.5 支撑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环境保障

教育环境是支撑获得感产生的重要外在條件和保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利用的各类要素,比如人员、信息、技术等都属于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者,其利用资源促进学生发展以及获得感提升的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要以教育者教育能力提升作为环境支撑建设的着力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队伍建设。教育场域中的技术条件、文化氛围等因素也是获得感生成环境因素。因此,要保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一方面需要完善和优化现有网络平台、技术支撑、制度条件等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 结语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本质在于教育供给与大学生发展需求之间弥合的相对程度,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助推器和检验器。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出发点和突破点。在深入把握其理论内涵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其生成的逻辑起点、关键,以及强化和保障的生成逻辑,是有效提升获得感水平的基础。一方面要充分把握其理论内涵和立体结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纵横向度整合效应,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以高质量、可持续、多样态的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厘清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全面把握生成出发点、发展点、关键点、突破点和支撑点,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体系等举措实现协同育人格局,提升教育效果和学生获得感。

参考文献

[1]谢玉进.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再界定与研究深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2,(5).

[2]黄树军.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实现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2,(2).

[3]陈华栋.全媒体生态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

[4]李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江苏高教,2021,(2).

[5]阎国华,闫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结构功能与内涵透视[J].思想教育研究,2022,(5).

[6]程仕波.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过程中的三重矛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常宴会.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优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5).

猜你喜欢
价值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