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芳 姜健 崔巍
摘 要: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传承并重塑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工匠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政策意涵和实践价值。有调研数据显示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工匠精神虽存在,但浮于表面。在梳理其工匠精神“系统性缺失”的基础上,通过职业认同综合性分析框架,探讨了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的重塑和培育路径,为我国培育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地域特色思路和管理启示。
关键词:建筑现场施工人员;职业认同;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36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且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两年强调要强化建筑节能,所以,中国建筑业既承担着建筑节能发展重任,也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建筑业工匠精神的重任。现阶段,“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因此,培养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学习和掌握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提升职业素质迫在眉睫。
工匠精神既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个体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受城市边缘性、就业流动性等因素影响,有学者认为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工匠精神“系统性缺失”,需要农民工“匠心”自我觉醒、企业责任担当、社会组织合力。还有学者认为建筑工人的工匠精神总体不足,可从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改革建筑行业用工制度、完善社会支撑体系等方面着手提升。受国内外众多因素影响,传统建筑业的驱动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建筑业转型升级、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亟须重塑工匠精神,使科技创新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动力。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建筑业施工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实际指导意义不强,缺乏地域特色和社会层面视角。同时,这些举措多属外部驱动,对个人而言,这是外因,而工匠精神真正能够培养起来的在于内因,这就需要建筑现场施工人员认同和喜欢这份职业,从而积极有效的觉醒“匠心”,锤炼“匠技”,成为“匠才”。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借助社会学职业认同理论来分析探究浙江省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的重塑,期望将施工人员培育成符合建筑业工业化和绿色建筑需求的“匠才”。
1 职业认同理论与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的耦合性
基于社会学逻辑和概念内涵,职业认同理论与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工匠精神培育之间存在着较好的耦合性,为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思路。
1.1 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个人对自身职业的认知以及职业带来的情感与价值,本文将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职业认同也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施工人员的职业认知,指的是施工人员基于一定的同类职业参照对象,对于自己岗位的报酬福利、施工环境、工作内容、社会地位和职业前景的态度和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施工人员是否愿意并忠诚于本职业,取决于其所从事岗位的职业体验、职业依恋及从事建筑业“蓝领”工人群体的整体态度,影响着施工人员的职业尊重和技术追求;三是如何做得更好的职业行为,指的是施工人员对于本职业的职业信用、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工作内容的履行和职业技能的持续深化学习。如果建筑现场施工人员认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会用心对自己的匠才作高标准的要求。
1.2 职业认同理论与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的耦合性
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测量维度研究各有千秋,多为三维、四维的。三维内涵精益求精、专注坚守和传承创新;四维内涵如专注、传承、卓越和创新,也有二维、五维、六维的,不再赘述。由此可见,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既要求他们热爱忠诚岗位,不断追求技艺的精湛,也要求他们随时代变化不断改进技术,和建筑业转型升级需要相适应。同时,当今建筑業或其他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遵循着市场发展规律,形成建筑商品质量标准化文化,那么身处其中的施工人员必会作出适应和回应,演进职业规范,形成质量文化自觉。基于以上分析,新时代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的必备要素有“工作态度”“操作技能”“产品质量”,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职业认同理论与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的耦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工匠精神的培育以职业认知为基石。浙江省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多来源于外省农民工,施工队伍除呈现出“老龄化”“断代化”外,还有从业稳定性低特点。如何正确看待“建筑业”,吸引新生代农民工投入到建筑业,固化老一代施工人员,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积极性、技能投入与表现。因此,工匠精神应成为建筑现场施工人员核心精神品质,通过不同因素习得。二是工匠精神的培育以职业情感为归属。建筑现场施工人员作为建筑企业中的技术技能人才,隶属“蓝领”职业群体范畴,工匠精神是其极其重要的精神品质。是否逃离该群体,决定于其是否认同建筑业“工匠精神”。三是工匠精神的培育以职业行为抓手。具备较高职业认同的建筑现场施工人员,会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学习掌握施工和管理技能,产生职业归属感,会提高工作岗位上投入度、敬业度,提高建筑商品质量。
2 浙江省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系统性缺失”及成因分析
选取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等地的建筑企业开展现场施工人员职业素养现状调研,梳理出浙江省建筑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2.1 施工人员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不到位,技能守旧
浙江省快速的经济发展催生了农民工积聚效应,建筑企业中约有2/3施工人员来自省外,且年龄普遍偏大。由于施工人员文化水平低,工作时常接触泥土、水泥砂浆,所以民众对施工工种存在着较深的偏见,对其认知基本上停留在一身泥土、一口方言、只会简单涂抹和钻孔等简单操作的影像中,因此,多数人从事这一行业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在这样的境遇下,大部分施工人员特别是年纪不小的施工人员日益得过且过,大有“一招鲜”吃遍整个从业历程的态势,少有主动提升施工技能的愿望,造成掌握绿色建筑和智慧建筑技术、工艺精湛的施工人员寥寥无几,拖累建筑业转型升级之路。
2.2 施工人员的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差
由于历史、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工人常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均较低。如在浙江,同样从事建筑行业工作,从高校毕业的管理人员的工资通常是初中或者技校毕业的现场施工人员的2~3倍,其他一些省份也大致如此。施工人员工资低、待遇增长慢导致很多人不想成为一线操作人员;即使是从业人员,其工作积极性不理想。
2.3 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缺乏,易发安全事故
从事一线操作的施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安全知识和技术安全知识匮乏。从调研中得知,项目总负责人和安全员多数熟悉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目标管理、资料管理、操作技术和教育等管理知识和技术。而一线操作人员并非从专业的建筑相关技校毕业,其综合素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掌握的安全知识不足以预判因违规操作、错误操作后产生的安全隐患;另外,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某些关键环节的施工交底和对施工材料的检查也缺乏规范,使得一线操作人员按其常规操作,易发安全事故。
2.4 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衔接失衡,落实呈虚化
面对飞速变化的信息时代,随着建筑理念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多建筑行业所需的职业资格未能及时纳入到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范围中来,导致职业教育鉴定与市场行业需求脱节。另外,受利益影响,建筑企业经常忽视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认为花钱费力培训员工对技能提升影响不大,有时还会给他人做嫁衣;再者培训时间耗费施工人员的作业时间,又无带薪培训福利,施工人员常因经济原因放弃或人到场但不认真听讲,技能培训空有形式,而无实际效果。
3 以职业认同夯实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由于“工匠精神”的概念较为抽象与学术,建筑现场施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对理论的认知未必能付诸于实践,宜从他们切身相关方面去培育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实践力度。
3.1 以职业认知认同带动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从业积极性
(1)进一步改善施工人员工匠精神养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基于职业认同理论,职业认知受个体本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现阶段,普遍存在技术工人不被重视和低薪酬等现象,90后不愿从事技术工人特别是建筑施工方面的工作,那么结果将导致技术人才的巨大缺口。因此,必须提升工匠阶层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转变施工人员“低人一等”的观念痼疾。职业有分工,但无贵贱。技能人才不能仅仅看学历、资历和论文,他可以是某一行业低学历的“土专家”,也可以是某一企业无高级职称的行业标杆。改良现有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并与岗位和职业贡献相关的工人绩效考核办法和薪酬制度,固化一定的保障收入,使之与其技能水平相对等。只有评价标准变了,人们对于施工人员的偏见才会慢慢消失,后来人才能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职业选择,而不需要考虑社会地位和世俗眼光,各职业无贵贱之分的氛围才能慢慢形成,最后形成如日本、德国的工匠一样,热爱自身职业,用心钻研技术,拥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形成优秀的具备工匠精神的建筑业工匠群体。
(2)弘揚施工人员工匠精神时代风尚。一是通过微博、抖音、微信等各类主流APP,结合名人效应,着力打造工匠精神培育微博或抖音账号,或在微信上开辟弘扬工匠精神专栏。邀请各个施工人员身边的“土专家”讲述他们对工作的感受以及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实践,营造具有建筑业特色的工匠精神风尚网络环境。二是发展建筑行业协会的先导作用,以区域性、行业性竞赛为主体,启动省市大国工匠评选表彰、建筑鲁班评选等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工匠评选活动激发施工人员成才热情,使崇尚工匠、学习工匠、劳动光荣成为社会共识。这些措施虽不是最有效的措施,但多多少少能让施工人员更加精准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使之自觉要求、追求、践行工匠精神,从而积极、愉快每一项施工任务。
3.2 以职业情感认同强化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技能提升意识
(1)健全施工人员的工匠精神企业养成制度。一是转变企业用人理念,加快解决施工人员身份问题。多数建筑企业具有重“用”不重“养”的用人机制缺陷,将施工人员当成“外人”,无培养的长远打算,导致企业系统化、规模化的施工人员培育驱动力不足,直接阻断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职业晋升和薪酬提升之路。因此,建筑企业应转变用人理念,培养自有施工队伍,有效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和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升其工作幸福感。
二是畅通技能人才流通和上升通道。改革建筑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与激励政策体系,健全技能人才使用与引进机制,使施工人员内生工匠驱动力。另外还需有施工人员的晋升机制,吸纳优秀的有才能的施工人员进入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队伍,甚至可以是决策高层或技术顾问。施工人员的企业员工身份、职级晋升和工资待遇必将带来其对职业的认可,对企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积极。
(2)完善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体系。各省市宜紧紧围绕本区域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施工人员队伍建设现状,以职业素养提升为中心做好顶层设计,从上而下落实落地工匠精神培育,维护施工人员再培训权益。一是进一步修缮施工人员技能培训的法规制度。当施工人员在行业企业获得学习深造机会,其个人薪酬、文化涵养、绿色施工技术和思想品德就会渐进提升,更易使其产生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从而长久从业。
二是规范施工人员培训的运行过程。目前,施工人员虽有培训意愿,但存在着诸多现实困难。多数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家庭收入不高,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参加培训;且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高,一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参加培训。因此,有必要在实施时凸显培训的补偿性和普惠性。针对不同阶段供给多样化有偿或无偿技能培训:对新入行者实行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付费培训,通过向培训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惠及行业大众;对劳模、技术骨干等优秀施工人员实行院校供给、政府和企业共同付费的方式,商定资助比例、通道和形式;对一般施工人员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付费的方式,并确定资助比例和渠道。另外,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已投入使用,收录了建筑工人文化水平、培训经历、技能水平等相关信息,借此精准扶贫培训。利用“互联网+建筑教育”拓宽培训渠道,内容涵盖建筑行业新闻、岗位工作标准与常识、施工安全与事故防范、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等专业理论与操作知识、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职业病防治、公民思想素质教育、投诉与反馈等内容的学习模块,改善施工人员的学习模式,使其在充分掌握“怎么做”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职业素养培养,成为高质量的工匠。
3.3 以职业行为认同搭建建筑企业绿色精造发展模式
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当下,如何打造绿色、精品、个性化住宅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建筑企业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问题。自2015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中批量流水线建造的商品房持续面临着减库存压力,而以绿城集团为代表的高端定制商品房建造商,订单却源源不断。为了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将精益建造理论应用于企业建筑施工过程,开启绿色精造发展模式,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精益生产方式,营造节能、绿色、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培育致力于“精、美、品、绿”的建筑商品的质量文化,促使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养成专注专致节能的工匠习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管理中,提高日常施工时秉承节能、精益求精的理念,促使施工人员施工时做到一丝不苟的极致,增强施工人员的职业敬畏和自豪感,在企业中营造出绿色、节能、精益求精的工匠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少均.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0(12):125.
[2]胡少云.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系统性缺失”及其培育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9(01):97103.
[3]陳敏,徐鹏飞,朱建君,等.建筑工人工匠精神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19,40(05):2932.
[4]张仕廉,王玉合,唐笑宇,等.中国建筑业工匠精神的兴衰原因研究[J].建筑经济,2018,39(05):1015.
[5]MAEL F,ASHFORTH B E.Alumni and Alma Maters: 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 Mulated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2,13(1):103123.
[6]马永伟.工匠精神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域制造业工匠精神指数测度的数据检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4):7582.
[7]闫广芬,张磊.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7,(6).